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他)、CPB停止后30min(T3)、CPB停止后4h(T4)和CPB停止后24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结果两组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B、T4、rr5时点PMN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0.05)。两组TNF-α和IL-8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0.05),T3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α和IL-8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仪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0.05)。C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α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体外循环(CPB)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的动态变化,探讨CPB前后PMN凋亡及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规律。方法选择于CPB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复温前(T2)、停CPB即刻(T3)、术后24h(T4)及48h(T5)6个时间点取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PMN凋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TNF-α水平、IL-8水平及PMN凋亡率在T2与T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0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5与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水平在T2、T3、T4与T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5与T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结束时,血浆TNF-α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578,P<0.05);血浆IL-8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455,P<0.05);血浆IL-10水平与PMN凋亡率呈正相关(r=0.374,P<0.05)。结论CPB引起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PMN凋亡率下降;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可能抑制PMN的凋亡;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能促进PMN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CABG)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ABG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乌司他丁组(U组,n=20).U组于体外循环(CPB)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5×10~4 U/kg,C组于相同时间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1h(T2)、CPB后1h(T3)、CPB后24 h(T4)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与T1相比,2组患者在T2,T3,T4时点TNF-α,IL-6,IL-10及NE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U组在T2,T3,T4的TNF-α,IL-6及NE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U组患者术后肺、肾及脑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5),心、肝功能及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轻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和(或)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小儿体外循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下房室缺修补术患儿58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14例)、前列地尔组(P组15例)、乌司他丁组(U组15例)、前列地尔联合鸟司他丁组(PU组14例).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治时间.麻醉诱导后CPB前(T、)、主动脉开放30 min(T2)、2 h(T3)、6 h(T4)、24 h(T5)5个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测最中性粒细胞(PMN),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于T1、T2、T2记录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 与C组比较,其他3组在T2、T3时PMN、IL-6、IL-8、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PU组最低.U组、PU组患儿血浆IL-10水平在T2、T3明显高于C组,而MMP-9水平明显低于C组(均P<0.05),P组则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时其他3组OI值明显高于C组(均P<0.05).PU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 CPB中同时使用前列地尔和乌司他丁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炎性反应从而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整合素CD11b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行CPB心瓣膜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组)和对照组(咪唑安定麻醉维持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抽取挠动脉血3ml,运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NF-κB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PMN NF-κB活性和CD11b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PMN NF-κB活性在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观察组在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 PMN 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CPB开始30min后 PMN CD11b表达水平呈递增的趋势,CPB停止后30min、4h、24h 3个时间点上观察组PMN CD11b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同咪唑安定相比,异丙酚可以减低CPB患者PMN NF-κB活性和CD11b表达,明显抑制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C组)、PHC组1(P1组)及PHC组2(P2组),每组10例.P1、P2组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PHC 0.05 mg/kg、0.1 mg/kg,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10 mL.于CPB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2)、开放后30 min(T3)取右心耳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活性.于T1、T2、T3及主动脉开放后4 h(T4)、24 h(T5)抽取动脉血3 mL,检测血浆TNF-α水平,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P1、P2组心肌损伤程度较C组轻.C、P1和P2组患者心肌NF-κB在T2、T3时均被激活,但与C组相比,P1、P2组NF-κB活性下降(F组间=47.760,F时间=277.133,P<0.001);3组血浆TNF-α水平在T3、T4、T5时均升高,但与C组相比,P1、P2组TNF-α水平均下降(F组间=6.377,P<0.01;F时间=393.565,P<0.001).3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结论:CPB介导的MIRI可引起心肌NF-κB的激活及血浆TNF-α的释放,PHC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TNF-α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冠状静脉窦血细胞因子水平和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例。分别于转机前(T0)转机30m in(T1)、CPB停止即刻(T2)CPB停止后2 h(T3)、CPB停止后6 h(T4)CPB停止后24 h(T5)采集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同时,于CPB前和CPB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组织标本,检测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VCAM-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T2~T5时点,U组血浆TNF-α、IL-6、IL-8及cTnⅠ的浓度均低于C组(P<0.05),IL-10的浓度高于C组(P<0.05);U组停机时ICAM-1、VCAM-1的表达低于C组停机时(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等的释放,抑制CPB过程中心肌ICAM-1、VCAM-1的表达,减轻CPB所致的心肌局部炎性反应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n=10)和对照组(B组,n=10)。A组于CPB前10min静注盐酸戊乙奎醚3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30min(T1)、主动脉开放后10min(T2)、CPB后3h(T3)、24h(T4)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组内比较,B组TNF-α浓度于T3时点高于T0(P<0.01),而A组T1、T2时点TNF-α浓度较T0显著降低,其余时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IL-6于T4时点高于A组(P<0.05),IL-10浓度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B组TNF-α浓度于T1~T4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部分抑制CPB导致的炎性反应,对CPB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晓蓉  魏继承  陈枫 《重庆医学》2012,41(2):124-126
目的观察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血中性粒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心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葛根素组(P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P组CPB前将葛根素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主动脉开放后1(T2)、2h(T3)经桡动脉抽取血标本,每次4mL。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性粒细胞内NF-κB及IL-6和IL-8的表达阳性率。结果主动脉开放后1、2hP组NF-κB及IL-6和IL-8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可减少中性粒细胞内NF-κB活化及IL-6和IL-8的过度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6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1组(U1组)、乌司他丁2组(U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1组给乌司他丁1.0万U/kg,U2组给乌司他丁2.0万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推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上。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停止后30min(T3)、4h(T4)和24h(T5)抽取桡动脉血3ml,分离中性粒细胞,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均逐渐升高,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CPB停止后24h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均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1组、U2组NF-κB活性在T2~T5均低于C组(P〈0.05);U2组NF-κB活性在T2~T4均低于U1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CPB患者PMNNF-κB的活性,且2.0万U/kg组对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比1.0万U/kg组更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