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翟祥军 《铁道医学》2002,30(1):63-65
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弱)应答为5%-10%,而无(弱)应答仍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遗传等;患有某些疾病及早产儿为潜在的无(弱)应答。大多数无(弱)应答不是对乙肝疫苗绝对无(弱)应答,复种后大部分无(弱)应答可以产生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因此,目前一般采用复种的方法来解决无(弱)应答问题,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定确定相应的复种方案。无(弱)应答复种后的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因素关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从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探讨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方法健康小学生634名接种3针血源性乙肝疫苗,共筛选出29我、弱应答,同时选择30名强应答作为对照,对无、弱应答和强应答一级亲属中符疫苗接种条件的对象接种3针乙肝疫苗,观察免疫反应。另外,从无、弱应答和强应答中选择部分对象检测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C,DR,DQ座位等位基因。结果小学生无、弱应答率为  相似文献   

3.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0%的人出现无弱应答,尽管这部分人再进行复种,但获得的抗体滴度不高,且难以持久。经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与HBV的低水平感染,遗传因素,HLA-DR2、7、9的相关性,HLA-B8,Scol,DR3出现的频率,IL-2的活性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者IL—2活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无弱应答者发生的机制。提高乙肝接种效果。方法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IL-2活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发现无弱应答者的IL-2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5);且在正常应答者中,IL-2活性水平与抗-HBs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无弱应答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后近,远期结果。方法 严格筛选及弱应答者,用3针加倍剂量全程接种,随机分组观察皮内和肌肉接种效果。于接种首针后1,2,8个月随访采血,检测乙肝三项指标,做按期观察。结果 皮内接种效果不如肌肉接种;接种3针似不能取得比1,2,针更好的效果;8个月观察抗体应答率虽高达90%,但第8个月时已见抗体水平下降,与一般人群接种应答规律显著不同。结论 从近期效果看,复种是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尚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IL—2活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机制,在以往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对20 例无( 弱) 应答者的IL- 2活性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无弱应答者的IL- 2 活性水平为(74 .5 ±21 .4) ,明显低于强应答者的(298 .0 ±50 .3)( P< 0 .01) ;且在强应答者中发现,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抗- HBs 滴度与IL- 2 活性水平呈正相关,表明无( 弱) 应答的发生除与接种条件、宿主的一般因素有关外,还与体内的IL- 2 活性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与IL-2或IL-6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从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30个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和正常应答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CTLL-2和7TD1方法监测IL-2和IL-6活性水平。比较两组IL-2和IL-6活性水平,并建立起IL-2和IL-6活性水平与抗-HBs滴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以通过IL-2和IL-6活性水平来预测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1),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和正常应答者的平均值分别为74.5±64.1u/ml和298.0±101.1u/ml。并且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与IL-2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8。正常应答者组的IL-6活性水平(58.98±16.4)明显高于无弱应答者组(30.10±12.4)(P<0.05),而且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也与IL-6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可能与被接种者体内IL-2、IL-6活性水平有关。提示我们,为了降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率,可以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少量IL-2或IL-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影响HBsAb应答的因素。方法选取1500名按照国家计划免疫正规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大学生为观察对象,经肘静脉抽取血样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M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①1500名大学生中465人乙肝五项指标全部阴性,占检测人数的31%。HBsAg阳性者为105人,城市学生的阳性率为2.9%,农村学生的阳性率为4.1%,二者相比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2,P<0.01);②男生HBsAb阳性率为87.6%,女生HBsAb阳性率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是否应答是个体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乙肝疫苗接种后应答的原因中,自身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索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的发生原因。方法对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和弱应答者IL-2活性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发现无、弱应答者的IL-2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5);且在正常应答者中,IL-2活性水平与抗-HBs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无、弱应答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祥军 《现代医学》2002,30(1):63-65
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 (弱 )应答者为 5 %~ 10 % ,而无 (弱 )应答者仍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无 (弱 )应答的因素有 :年龄、肥胖、吸烟、遗传等 ;患有某些疾病者及早产儿为潜在的无 (弱 )应答者。大多数无(弱 )应答者不是对乙肝疫苗绝对无 (弱 )应答 ,复种后大部分无 (弱 )应答者可以产生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因此 ,目前一般采用复种的方法来解决无 (弱 )应答问题 ,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复种方案。无 (弱 )应答者复种后的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李艳辉 《西部医学》2013,25(5):747-748,751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所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好乙肝病毒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抽样方法,随机选取3000名人口,提取其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试乙肝病毒阳性情况,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较小的人群乙肝病毒阳性率比年龄大者低,城镇人群阳性率比农村人群阳性率低。结论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果。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有效手段,社会各界要充分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氨基酸变异的关联性。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县3所综合性中、小学校1 768名在校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对HBs Ag、HBs Ab 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469名中小学生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5 m L用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提取HBV-DNA、S基因扩增和测序及氨基酸序列推断。结果疫苗接种前的1 768名学生中,HBs Ab阳性1203人,阳性率为67.36%,疫苗接种后的469名学生中,HBs Ab阳性413人,阳性率为88.06%,与接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8,P<0.001)。HBs Ag、HBs Ab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0名S基因序列。40名学生中33名在强化免疫后产生抗体。40名样本中3名为ayw2血清型,5名为adrq+血清型,32名为adw2血清型。ayw2血清型中1名有碱基替换,但是编码的氨基酸是相同的,1名出现插入核苷酸C,导致移码突变。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分别发生I110L、S113T、K122R、T126I、F134Y、T143S、K159G、K160R突变。结论新疆某县的中小学生强化免疫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强化免疫前;免疫应答与否,其S基因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一定频率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国产乙肝基因重组疫苗20~40岁年龄段人群中免疫及反应效果。方法:采用ELISA、RIA等法检测接种对象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对乙肝病毒感染阴性者,按0、1、6月3针方案,每次接种国产乙肝基因重组疫苗10μg/ml。结果:全程免疫后,抗体阳转率达90.88%(279/30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国产酵母重组10μg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阳转率可达90.88%,而且抗-HBs滴度在接种后9个月(T9)时显示随接种的次数、时间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东营区产妇HbsAg筛查情况,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在不同医院产科接种室的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对市、区、个体三级医院出生的所有新生儿进行HbsAg筛查率及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率调查。结果各类医院产科HbsAg筛查率及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率差异明显。结论东营区不同级别的医院产科接种室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工作开展较好,有效控制了结核病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TNF-α、IL-6、IL-8、sIL-2R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17例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的含量 ;并设立正常对照组。HBV -DNA定量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活动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 -DNA(+)与HBV -DNA(- )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相比以及与稳定期各型肝炎相比均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稳定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2R水平均明显下降 ,HBV -DNA(+)与HBV -DNA(- )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免疫异常有部分原因是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TNF -α、IL - 6、IL - 8水平与患者HBV的活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淑勤 《医学综述》2008,14(3):450-452
中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最高的国家之一,病毒性乙型肝炎作为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因此,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就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制剂、免疫对象及程序、免疫效果、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等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2与IL-10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 7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乙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 ;分离 15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 10例健康献血员PBMC ,在PHA P刺激下培养 72h ,收取培养上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 2与IL 10水平。结果 急性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P <0 .0 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PBMC培养上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血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1) ,PBMC培养上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5 )。血清IL 10与PBMC培养上清IL 10与ALT无相关性 ,血清IL 2与IL 10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IL 2上调与乙型肝炎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IL 2的分泌低下可能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 ,与HBV的持续感染有关。IL 10可能作为IL 2的拮抗因子随IL 2分泌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青海省1~6岁健康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抗体水平,抽样评价预防接种质量。方法在全省六州一地区一市各选择1个县对1~6岁健康儿童进行接种乙肝疫苗抗体检测。结果乙肝疫苗(抗-HBs≥10mIU/mL)[1]阳性率为63.62%,其中最高为海东地区76.67%,最低为果洛州48.57%。不同地区的抗-HBs阳性率高低分布不均,乙肝疫苗抗体阳性率仍有差别,其中果洛州监测人群抗-HBs阳性率相对较低仅为48.57%。不同性别、民族及年龄抗-HBs阳性率为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省乙肝疫苗接种与免疫成功率≥85%的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应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