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方剂的实验研究目前研究方法较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方剂提取方法研究、方剂药理研究、方剂毒理研究以及方剂的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方剂的提取方法研究观察了影响方剂效果的外在因素、方剂发挥最佳作用的提取方法;方剂药理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明确方剂的作用机制;方剂毒理研究拓展了对方剂的认识;方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对方剂发挥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方剂的实验研究结合了现代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对方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拓展了对方剂的认识,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剂是历代医家临床遣药治病宝贵经验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宝贵财富。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推进,对于方剂配伍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而利用现代实验手段研究方剂配伍更是研究的热点,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也日益增多。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方剂实验研究的综合分析,试从实验对象、化学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回顾总结方剂配伍实验研究的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中药方剂中有效成分的配伍问题,提高用药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靠现代技术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通过举例说明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应用,阐述方剂配伍的优点及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使得用药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但仍须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对成分进行分析和配伍,深入研究。结论:现代技术对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由谢鸣博士主编、王绵之和陈可冀教授主审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一书,1997年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本书集中总结了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应用中医方剂所取得的成果,因其资料丰富,内容涉及现代制剂、药化、药理、中西医临床等多方面;同时编排结构新颖,较好地突出了现代方剂学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统一,出版后不久即引起不少学者和出版界的关注。新近应读者要求,此书经修订已再版。我读过《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一书,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方书。概言之,本书有五大特点。1 资料丰富任何一本重要学术著作,没有丰富的资料为背景是难以想…  相似文献   

5.
从几个常用经典方剂中药物组成的配伍及方药分析出发,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指出临床疗效好的中药方剂,离不开"动力药"。旨在进一步阐明中药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认为中药通过合理的辨证,科学的配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科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医方剂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简要评述。指出方剂学多方面的进展已使传统学科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向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实验为重要研究手段、以阐明古今复方功效、配伍的现代内涵、探索方剂运用规律以及创制高效新方、发展中药新药为主体目标的现代方剂学的方向转变。学科面临加快内涵建设、调整专业方向以及提高应用领域的研究水平等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相似文献   

8.
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思想亟需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现代复方药理研究中利用分析还原思想进行研究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复方药理研究应转向系统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研究方剂的整体功效,探讨方剂实现整体最佳效应的原因;系统论的联系性原理研究方剂的组方机制 ,即君臣佐使和增效减毒等多体相干关系;系统论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原理指导临床药理学的疗效判,主张疗效判断应以证的恢复为主,以理化检查指标的恢复为辅;系统论的功能性原理建  相似文献   

10.
方剂的应用和研究离不开对方剂内部药物配伍关系、配伍和方剂所治病证之间关系的探讨,由于方剂的来源众多,年代不一,医家的个人学术背景参差,立方的理论依据各具特点,实际上造成了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及实验研究时对方剂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解读的非均一性,这既是中医学在发源之初就具有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繁荣发展的模式,这实际是中医学宏观、动态、系统和取类比象思维特点在实践中的具体化,表现在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就是代表方剂核心内容的方义分析,多维释义是客观存在,方论众多,研究层次和角度多维,各有其长,是方剂的各家学说。方剂学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分析比较各家之说,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和实验,实现由博返约的升华,这是研究、学习和应用方剂所必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全文数据库,采集、整理历代典籍中芳香类方药对疾病防治的信息,并通过“理-法-方-药”之间的多维角度分析总结用药特点及处方规律,梳理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建立独具特色的芳香医药学科体系,不但能促进芳香类方药外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为中医外科学、方剂学提供可靠的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方剂学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包含方和剂二层意思 ,方即药方、处方 ,剂指剂型、调剂。从方剂配伍角度而言 ,两味药以上配合应用并赋予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方剂学则指有关相互联系的方剂知识体系。方剂学内涵和外延的定义 ,应以全面、历史、客观、发展的理念来确定。着重于从方与证的规律去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属性 ;着重考虑其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生命科学的关联 ,以动态有序的、整体的、发展的科学态度去推演方剂学的外延 ,使中医方剂学研究成为集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相支持 ,多学科介入的综合性系统研究工程。  相似文献   

13.
配伍不仅是决定一首方剂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要素,还是研究方剂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多从以下3方面进行配伍规律的研究:(1)传统理论研究;(2)以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如整方、拆方、药对等;(3)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如统计学、循证医学、化学和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等。目前对配伍规律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配伍规律研究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研究切入点、说理工具、研究工具、验证工具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中药及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药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是当前中医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分析了中药及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讨,以期为阐明基于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方药量效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规律提供参考,为中医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以及为创新中药研究与发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玉水 《医学综述》2006,12(14):895-896,F0003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缺乏可靠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传统医学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为进一步确定疗效的可靠性、科学性,诸多医务工作者对相应的中药及方剂进行了多方面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现将近几年的相关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理学研究按中医治法归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略论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后世文化思想的发展、为人处事的原则、社会结构的构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籍此说明中庸思想已渗入到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表明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其理论、临证实践皆不同程度受儒家思想影响,并经此为临证处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力倡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的新体系, 提出疑难病证的基本病机特征是复合病机, 并指出复法组方是治疗肿瘤等疑难病证的基本策略。紧紧围绕病机辨证, 从复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基本思路、不同肿瘤复法组方的异同三个方面, 总结周仲瑛辨治恶性肿瘤的立法遣方经验, 以期进一步拓展肿瘤等疑难病证的临床辨治及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药抗病毒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研究已从机体水平、细胞水平深入至分子水平。现就有效部位、单味药及复方制剂3个方面对中药抗病毒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学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知识更新极其迅速,使得科研实践与教学活动联系十分紧密。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各大专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探讨如何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