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艳 《大家健康》2014,(8):222-223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系统梳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十余年来在预防保健服务、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学术平台搭建、科研体系构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升级版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更是大健康时代的一种潮流理念。本文分析了中医治未病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从理论、方法技术及实践应用3个知识模块构建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上工”型人才队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涵义深远,在中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治未病"的中医特色以及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中医治未病工程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中医治未病能否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并分析论证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对中医治未病学科化核心的基础理论性问题(学术内涵、学术范式)进行回顾与梳理,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论证其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学科定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临床实践以及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治未病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为全国KY3H健康管理中心、上海市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振贤教授。学科融合中医学、现代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等,在治未病理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强调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预防腐败产生、防止腐败发展、腐败控制后防止复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西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中缺乏有效方法实时个体化管理的困难与瓶颈,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并应用示范。方法:通过中医体质监测,对个体下达中医特色的干预计划并实时监控,同时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服务。结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带来较大提升。结论:平台对于创立广西区域医共体内的中医治未病患者管理服务模式和防控方法,推进中医治未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有关治未病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了起来,主要集中在体质辨识、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精气神辨证、基因检测以及四诊客观仪器评测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科学可以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史学”、以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学”、为具体史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的“史料学”。中医文献学属于中医史料学;中医各家学说则属于“具体中医史学”中的中医学术史。应当重视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国医学史在学科层面上的一致性,进而加强三方面学者的联系、团结与协作,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过度诠释,是指对研究对象所表述含义的过度理解、翻译和解释。中医学术史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演变过程的医史学分支学科。在中医学术史研究中,由于史料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作者本义表达的相对性,加之学者解读的偏差,常常导致中医学术史研究中“过度诠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术之根,它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兴衰与未来,本文就中医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中医理论发展濡滞的原因,强调今后中医理论研究总的指导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4.
医院以倡导人性化服务为举措,以信息网络系统为纽带,优化和整合门诊服务流程建立中医免疫病联合诊治中心,为一种全新的诊治模式。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免疫病联合诊治中心立足于自身中医免疫病学科优势,体现中医优势,中医中药特色,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大协作的优势互补,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符合医院创建品牌医院的要求,并将能带动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的首要任务。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跟师门诊、申请科研课题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途径,有利于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医人才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上述途径已经取得了部分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中医药学术进步的重要内容。1)中医药学科是以学术进步为主要进步标志,应有目的地引导中医药学术期刊进入国际学术期刊平台,促进学术交流。2)临床试验方法学的进步和前沿分支学科的建立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充分利用新方法、创新方法,建立中医药学前沿分支学科,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学术进步。3)回访信息及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与药物治疗疗效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科的具体研究靶点,对此应重点研究,以提高中医药学术研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中医学的社会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强调中医发展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发展,又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中医语言的特点实际上就表征着中医学术的特质。长久以来,对中医语言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语的准确翻译等规范性的研究,以及古籍校勘、训诂等语义分析为方向的较形式化的实证研究领域。对中医语言本身,尤其是以模糊性为代表的中医语言的内在特质的实证性研究却并不充分。然而中医理论对人体认识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中医理论的一种表述载体,我们对中医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是对中医本身科学性的一个新的注解;同时,通过对中医语言的研究,进而阐释中医的模糊理论,这也很有可能成为中医以及现代科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迟缓,且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应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以带动重点学科进行全面发展的建设思路,并从不同角度阐明该思路的施行措施和方法,从而为21世纪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