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洪鑫  杨柳  段小军  李忠  戴刚 《四川医学》2006,27(4):331-333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12.5U/ml)能提高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下时细胞增殖能力和贴壁率。方法联合应用肝素和VEGF共同作用于兔骨髓MSCs,比较肝素组和未加肝素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和贴壁率曲线,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肝素组诱导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7.3±3.7)h,未加肝素组为(53.6±6.5)h,P=0.000<0.01;肝素组贴壁率较无肝素组稍微降低,P=0.921>0.05。两组细胞形态都呈“铺路石状”,差别不大”。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能够增强兔骨髓MSCs在VEGF作用下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Yu P  Yu DM  Qi JC  Wang J  Zhang QM  Zhang JY  Tang YZ  Xing QL  Li M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25-3430
目的观察高糖对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发生改变及PI3K-Akt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15、30mmol/L)D-葡萄糖处理后,用体外“伤口愈合”实验、细胞增殖试剂盒和缺乏生长因子的Matrigel胶观察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发生情况,并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印迹检测p85/PI3K、磷酸化PI3K、Akt、磷酸化Akt(苏氨酸308)和磷酸化GSK3β的表达变化。观察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后,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血管发生的变化。结果与5mmol/LD-葡萄糖组(细胞迁移数为100个/μm2±23个/μm2,增殖细胞数为59128个/孔±7415个/孔)相比,15mmol/L和30mmol/LD-葡萄糖组内皮细胞迁移明显降低(77个/μm2±18个/μm2和46个/μm2±18个/μm2,均P<0·01)、细胞增殖(33144个/孔±9082个/孔和11625个/孔±4196个/孔,均P<0·01)和血管发生改变(包括血管床面积、平均血管长度、毛细血管数和血管分支点数)及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苏氨酸308)和磷酸化GSK3β的表达(均P<0·05或P<0·01),且随葡萄糖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增强(均P<0·05或P<0·01)。0·1、1和10μmol/L的LY294002抑制内皮细胞迁移(细胞迁移率分别为68μm2±16μm2、36μm2±12μm2和13μm2±3μm2,均P<0·01)、增殖(增殖细胞数分别为42560个/孔±4213个/孔、17688个/孔±7198个/孔和5704个/孔±558个/孔,均P<0·01)和血管发生水平(均P<0·05或P<0·01),且随LY294002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增强(均P<0·05)。结论高糖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血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行性及其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来自12例正常人及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MSCs联合APBSCs移植治疗4例恶性血液病。结果 能够从所有2 6 .3±8.8ml骨髓样本中提取MSCs,其中10例成功扩增。4例患者接受扩增后MSCs联合APBSCs输注。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0 .5×10 9/L和血小板≥2 0×10 9/L中位时间分别为9(8~11)d和8.3(7~10 )d。结论 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可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人MSCs。MSCs联合APBSCs共移植安全可行。快速的造血恢复提示在清髓性治疗后输注MSCs可促进造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elta-阿片受体激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活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4组,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模型组):MSCs中加入放线菌素D;Ⅲ组(放线菌素D+SNC80组):MSCs细胞中加入放线菌素D和SNC80;Ⅳ组:MSCs细胞中加入放线菌素D、SNC80和Naltrindole。继续培养24 h后MTT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免疫印迹分析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SNC80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但可被Delta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抑制。结论 Delta-阿片受体激活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为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存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分离纯化至第3代的MSCs作为种子细胞,对照组(A组)不加生长因子,实验组(B、C、D、E组)分别加入5、10、50和100 ng/ml VEGF165,培养24 h后各组间行细胞增殖比较,14 d后终止培养,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对各组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Flt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培养14 d后,A、B、C、D、E组的VEGFR1/Flt1细胞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159 8±0.255 5)%、(30.359 1±5.168 7)%、(44.764 3±2.101 1)%、(56.011 1±2.960 3)%和(86.243 8±0.966 3)%.结论 VEGF165对MSCs具有促进增殖和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并且存在着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铁蛋白报告基因Fth1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体外MRI表现。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大鼠MSCs,构建携带铁蛋白重链基因Fth1的慢病毒载体,取第4代MSCs进行转染,并在培养基内加入柠檬酸铁进行培养。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转染MSCs的摄铁能力,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检测转染细胞的活力,CCK-8测定转染MSCs的增殖活性。应用MRI的FSE T2WI和SWAN序列观察转染MSCs和普通MSCs MRI信号的差异。结果:Fth1基因可成功转染MSCs,转染MSCs的普鲁士蓝染色标记效率为87%;未加含铁培养液的转染MSCs,活细胞比率为92.17±1.91,OD值为1.094±0.0682,与普通MSCs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含铁培养液培养3天后的转染MSCs活细胞比率为77.47±4.10,OD值为0.4929 ±0.0239,与未加含铁培养液的标记MSCs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FSE T2WI和SWAN序列显示转染MSCs信号强度为847.1±10.54,与未加含铁培养液的转染MSCs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加含铁培养液的转染MS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h1报告基因可成功转染MSCs、并高效表达与摄取铁,不影响细胞活力及增殖活性,但在铁浓度1mol/L含铁培养液中细胞活性受到一定影响;经含铁培养液培养5天后,MRI可体外检测标记MSCs,其FSE T2WI和SWAN序列呈低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人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及对内皮细胞AKT、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混合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用CCK-8、划痕试验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的增殖、迁移能力。观察在Matrigel基质中两组HUVEC管状结构生成的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 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共培养组HUVEC迁移能力明显增强(125±21/视野vs.332±37/视野),共培养组HUVEC管状结构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小管数量分别为3.7±1.3/视野vs.8.3±2.7/视野)。共培养体系中HUVEC p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KT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骨髓瘤细胞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多发性骨髓瘤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疗效,并随访调查2年复发情况.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1例,均接受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原发病对症处理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2年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2年复发率分别为96.1%、4%,与9对照组的68.6%、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治疗后PT[(14.6±1.9)s VS(11.0±2.1)s]、PLT[(162.1±31.9)×109/L VS(221.2±39.2)×109/L]、APTT[(40.6±2.9)s VS(35.1±2.1)s]及FIB[(3.3±1.0)g/L VS(3.8±1.2)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近远期疗效良好,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对早发型子痫前期凝血功能?肾功能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就诊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共31例,按照随机数表单盲分为硫酸镁组(组1, n = 14)和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组(组2, n = 17),观察两组血压?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及妊娠结局? 【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组1患者中表现为延长(1.8 ± 2.6) s,治疗前后P = 0.035,在组2延长(4.9 ± 4.0) s, P < 0.001,APTT 在组2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组1, P = 0.026?组1患者凝血酶时间(TT)缩短(1.1 ± 1.5) s, P = 0.028,组2延长(3.3 ± 7.1) s, P = 0.069,两组的变化幅度比较P = 0.041?组1患者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增加(46 ± 64) μmol/L,P = 0.03,组2增加(17 ± 54) μmol/L, P = 0.227?组1患者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增加(0.5 ± 1.0) mmol/L, P = 0.087,组2增加(1.3 ± 2.0) mmol/L, P = 0.013?组1血肌酐(Cr)增加(12.6 ± 18.2) μmol/L, P = 0.036,组2增加(2.3 ± 10.9) μmol/L, P = 0.405?其余监测指标以及分娩结局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并不影响降压治疗,能够抑制血管内皮受损所引起高凝状态,对肾功能以及微循环淤积可能有改善作用,不增加母婴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型和功能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探讨其表型和功能特点。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测定生长曲线,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大鼠骨髓MSCs的表型和功能特点。结果 MSCs属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L-DMEM中,1、3、5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增殖快,每传代一次细胞约增加2.2倍。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44、CD54、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Ⅰ)。加入地塞米松(Dex 10^-8mol/L)、β-甘油磷酸钠(β-GP 10mmol/L)、抗坏血酸(AA50μg/ml)可诱导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增高,形成矿化结节。结论 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建立了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MSC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糖条件下制备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条件培养基(HGMCM)及抗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Boyden小室迁移实验观察HGMCM,含wortmannin及含VEGF单克隆抗体HGMCM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结果:HGMCM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142.00±15.32/视野),wortmannin、VEGF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HGMCM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89.00±9.28/视野,93.00±9.64/视野),使血管内皮细胞被阻滞于G1/S转变期,含wortmennin和VEGF单克隆抗体HGMCM组与HGMCM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HGMCM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一部分是通过VEGF发挥作用的,拮抗VEGF的活性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低分子量肝素对高糖刺激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缬沙坦和低分子量肝素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作用浓度以及二者合用时对高糖刺激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和低分子量肝素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高糖刺激系膜细胞增殖,二者合用时作用增强。结论:联合应用缬沙坦和低分子量肝素对高糖刺激系膜细胞增殖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rVBMDMP)抗血管新生的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rVB-MDMP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测定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内皮管结构形成实验测定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管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rVBMDMP作用后细胞凋亡形态学的改变,划痕法测定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法、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显示rVBMDMP能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0μmol/L rVBMDMP作用96 h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活细胞数仅为溶酶对照组的50%。内皮管结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rVBMDMP能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管状结构数目(17.67±3.055与50.33±3.05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VBMDMP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μmol/L浓度组凋亡率高达14.41%。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划痕法显示rVBMDMP对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rVBMDMP具有显著的抗血管新生活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氧化还原状态高迁移率族1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增殖、迁移及向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初步探讨氧化还原状态HMGB1介导MSC血管修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 DTT)及过氧化氢(H2O2)处理 HMGB1,使其处于不同氧化还原状态,使用上述氧化还原状态HMGB1处理体外培养MSC,不做处理为空白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力;Transwell 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力;免疫荧光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DTT还原的HMGB1促进MSC增殖,增强其对MSC迁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并且增强其对MSC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H2O2氧化的HMGB1使其对MSC增殖、迁移及向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结论 还原状态HMGB1能够通过促进MSC增殖,增强其对MSC迁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并且增强其对MSC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氧化状态HMGB1通过使其对MSC增殖、迁移及向上述血管细胞分化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5 (GDF5)对心肌梗死后血管修复的作用,阐明其修复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10、50及100μg·L-1)的GDF5作用于细胞,同时设正常对照组,CCK8法和立体培养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细胞迁移.结果:CCK8实验法,GDF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携带人硫酸酯酶1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将hSulf-1基因插入到腺病毒基因组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5-hSulf1;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Sulf-1蛋白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及细胞内磷酸化Akt、ERK的表达变化;MTT实验检测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研究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目的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会下调ECV-304细胞Akt和ER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抑制了ECV-304细胞增殖,感染复数为50、100时细胞存活率下降至(68.49±0.05)%以及(67.78±0.06)%(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相比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结论 重组腺病毒Ad5-hSulf1介导的hSulf-1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过表达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为hSulf-1用于肿瘤及血管生长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miR-30a-5p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NSCLC A549细胞系分成两组,miR-30a-5p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0a-5p mimics和microRNA scramble,MTT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测定两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两组泛素蛋白连接酶(UBE3C)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培养48 h后,miR-30a-5p 组相对活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203.7±16.8)% vs(330.4±20.7)%(p =0.000)];培养72 h后,miR-30a-5p组相对活细胞百分比(258±30.2)%,对照组相对活细胞百分比(403.4±28.4)%,miR-30a-5p组相对活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 =0.001)。细胞划痕实验示:miR-30a-5p组划痕愈合率为(23.2±2.7)%,对照组划痕愈合率为(89.2±4.8)%,miR-30a-5p 组划痕愈合率低于对照组(p =0.000)。real time-PCR显示,miR-30a-5p 组UBE3C mRNA 表达水平为(0.15±0.02),对照组UBE3C mRNA 表达水平为(1.03±0.09),miR-30a-5p组UBE3C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00);Western blot显示,miR-30a-5p组UBE3C 蛋白表达水平为(1.57±0.26),对照组UBE3C 蛋白表达水平为(5.32±0.42),miR-30a-5p 组UBE3C 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00)。结论miR-30a-5p抑制NSCLC 增殖和迁移,其机制与下调UBE3C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Skeletal satellite cell normally lies in a quiescent state under the basal membrane of skeletal muscular fibers. Once injury occurred, it will rapidly mobilize, proliferate and fuse to repair the damaged fiber.1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infarcted myocardium model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a promising reagent for inducing myocardial angiogenesis and hypoxia is also a major inducer of VEGF expression. Some studies p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经缓激肽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分离培养人脐带血EPCs,分为EPCs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2)体内实验:取BALB/c nude雄性裸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EPCs治疗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1)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A490为0.342±0.050)显著高于EPCs组(0.285±0.060),Hoechst阳性细胞比[(31.39±2.28)%]显著低于EPCs组[(35.23±2.6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118.76±17.12)pg/mL]显著高于EPCs组[(102.38±15.27)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25.17±2.42)%]显著低于单纯EPCs治疗组[(32.94±3.64)%],而心肌微血管密度(54.82±4.79)/HPF(400×)明显高于单纯EPCs组(42.75±3.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激肽预处理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缓激肽预适应EPCs移植能明显减少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并促进心肌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