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双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变化特点,为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提供客观的评估指标。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50例,采用Nicole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进行F波的检测,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定患侧上肢的痉挛程度,并评价F波的参数变化与改良Ashworth评分的相关性,F波的参数主要包括潜伏期、波幅、F波波幅与M波波幅比率以及出现率。结果发病1周患侧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28.0±1.34)ms,波幅(196.12±80.25)μv,出现率(92±1)%,改良Ashworth评分(0.5±0.2)。发病1个月患侧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31.5±5.27)ms和波幅(550.65±57.87)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现率(97±3)%。改良Ashworth评分(3.2±0.58);改良Ashworth评分和F波波幅、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病程的进展,脑卒中患者F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增加,和改良Ashworth评分呈正相关。F波联合改良Ashworth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怀彬  张锦  李艳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6-738
目的探讨F波参数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21例为康复组;22例作为对照1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2组。运用肌电仪追踪分析肢体恢复过程中患肢正中神经F波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康复组和未康复组F波的波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早期,瘫痪侧F波的波幅异常,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未康复组瘫痪侧F波波幅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F波波幅是卒中偏瘫早期康复评价的1项比较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西文怡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26-127,130
目的探讨推拿及针灸对颈椎病手术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肌电F波的影响,为上肢屈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应用提供机制上的参考。方法颈椎病手术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8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病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是治疗组提高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波波幅均有下降,阈值都有所上升,但是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手法治疗,针灸治疗颈椎病手术后上肢屈肌痉挛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使肌电F波的阈值和波幅有明显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双上肢及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不同时期患侧上肢F波各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F波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比较57例脑卒中患者与30名健康者F波各参数。在肌电图导引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分别在注射当日,注射后第2、4、6、8和12周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行F波检测。结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患侧F波潜伏期延长,F波传导速度减慢,F波波幅增高,F波面积增大;与脑卒中组健侧比较,患侧F波传导速度减慢,F波出现率下降,F波波幅增高,F波面积增大。与注射当日比较,注射后第2、4和6周F波波幅降低,注射后第2、4、6、8和12周F波面积减小。其中注射后第4~6周F波波幅降低及F波面积减少最明显。结论 评价脑卒中上肢痉挛的电生理指标可选择F波波幅和F波面积。脑卒中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锻炼,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通柔筋法结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温通柔筋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肌电图F波波幅、潜伏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分级及F波波幅、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温通柔筋法结合泻阴补阳...  相似文献   

6.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治疗过程中F—wave(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3例,22例为治疗组,21例作为对照组;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偏瘫治疗过程中双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的变化。结果21~30d脑卒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肢体F波的波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1~30d对照组患侧肢体F波波幅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F波波幅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雪芹  庞洪波 《安徽医学》2008,29(4):446-44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记录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两组EMG,FMA,FIM评分的差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9.
阳初玉  徐薇  黎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16-1517
中风后的痉挛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痉挛是由于肌张力过高所致,它不孤立地存在于某一肌群,而是全屈或全伸协同运动的一部分,严重的痉挛不仅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度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不利于偏瘫肢体分离运动的形成,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风后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痉挛不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还可影响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延缓康复进程,使  相似文献   

10.
杨志文  牟杨  侯爱莲  施伟 《西部医学》2023,35(6):899-903
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观察经筋电针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功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52例,运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方法分为经筋电针组、电针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接受规范临床治疗基础上,以30 min/次,1次/d,6次/周,共两周的治疗频率、疗程接受经筋电针治疗或电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侧均接受表面肌电图、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表面肌电图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波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F波波幅、F波出现率、M波波幅却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经筋电针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痉挛症状、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远期疗效优于传统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予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分别为(6.82±2.34)分和(8.94±2.48)分,均较治疗前的(14.71±4.68)分和(14.85±4.37)分显著下降,FMA、SS-QOL评分分别为(63.52±25.78)分、(143.82±18.01)分和(45.24±18.72)分、(135.22±15.53)分,均较治疗前的(25.48±11.38)分、(120.31±15.56)分和(24.67±12.25)分、(122.83±14.48)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近5年间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偏瘫患者116例,分为早期康复组、晚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术后48h内GCS评分>10分且病情不再进展,予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护理,早期康复组及晚期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在术后3~5d及2周左右开始综合康复治疗.术后4周对3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动作量表(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缺陷程度,同时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4周时,早期康复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疗效均较其他两组明显提高(均P<0.01),晚期康复组分值虽较对照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患者多为高龄且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结论 对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偏瘫患者尽早施行综合康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训练中,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治疗的基本模式和固定程序对患者进行训练。在具体的训练中,一部分治疗内容和治疗细节因其作用的不明确而容易被治疗师忽略,遗漏练习。然而,这些细微之处却常在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有关偏瘫患者训练的一些问题,希望在此和大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68例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6例(82.4%)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其中以ST—T变化(48.5%)和窦性心动过速(42.6%)最为多见。不同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性质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并且与脑卒中的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明玉 《吉林医学》2013,(36):7581-7582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F波特点。方法:对2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ALS组)及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测定及对比分析。结果:ALS组总的F波出现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为14.6%和15.2%,明显低于对照组(80.95%,81.2%,P<0.01,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ALS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平均F波潜伏期都明显延长(P<0.01,P<0.001);F波传导速度减慢(P<0.05,P<0.05)。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出现F波各种指标的改变,可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35天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NIHSS、FMA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路径式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路径式康复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2周和12周复查时,观察组患者的Fug I-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arthe I指数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2周和12周的结果分别为(51.62±8.06)和(88.61±9.31)分,对照组为(39.50±9.21)和(79.82±10.60)分,两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取路径式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