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雪  胡彬 《中外医疗》2012,31(29):185-186
近20年来,关于术后疼痛的生理病理及机制的研究理论有了质的发展,术后的良好镇痛和并发症的减少是患者所迫切需求的,超前镇痛这一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关于其在减轻术后疼痛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地在临床中被摸索。目前,超前镇痛已经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同,该文主要从术后疼痛机制、超前镇痛与多模式镇痛结合用于术后镇痛的优势来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超前镇痛”(preemptine analgesia)概念是本世纪初由Crle提出的[1],他首先用全麻辅助外周神经阻滞方法防止由于全麻镇痛不全使手术有害刺激的传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疼痛。其广义是指减轻术后一段时间内疼痛,其狭义是指镇痛措施应用于术前较术后更有效,超前镇痛就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CNS敏化,以消除或轻术后疼痛。1 疼痛的分类及病理生理 疼痛分为二类[1]:一类是生理性疼痛,日常生活常经历,短时,是机体保护性机制。二类是病理性疼痛,可分为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病痛。前者指外周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预先镇痛或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对手术疼痛病理生理过程以及预先镇痛概念的认识不全面、镇痛研究方案设计不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近年来提出的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新概念提倡将镇痛治疗时间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持续、多模式镇痛方式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彻底消除手术应激创伤引起的疼痛,并防止和抑制中枢及外周的敏化,从而取得完全、长时间的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4.
超前镇痛是指在疼痛刺激之前先给予小剂量镇痛药,以此对伤害性感受产生阻滞效果,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敏化,减少或消除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氟比洛芬酯常用于超前镇痛[1-2].本研究通过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效果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寻求较合理的镇痛方法和镇痛时机.  相似文献   

5.
郭家辉 《大家健康》2016,(3):294-295
疼痛机制一般是通过外周和中枢敏感化进行调节的,超前镇痛是指对外周和中枢敏感化进行干预,进而阻断疼痛的传播和放大,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前镇痛药物主要是局部麻醉药、阿片类药物、NMDA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等,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本文论述了对于超前镇痛是否应应用于治疗术后疼痛等方面存在的争议,并讨论了超前镇痛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超前镇痛是近年来疼痛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基础研究表明,伤害性刺激能导致外周和中枢神经致敏,如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能减轻伤害后疼痛。超前镇痛的概念和价值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临床研究也证实,手术前预先应用阿片类药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妇科腹腔镜术切口虽较开腹手术小,但术后疼痛仍然存在,需要采用有效的镇痛措施,目前仍没有一种较为满意的镇痛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于术前及术毕分别给予布托啡诺镇痛,以观察其超前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曲马多是否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疼痛是否有效。方法 将36例择期LC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超前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超前镇痛组在全麻诱导后消毒铺巾时静脉缓慢推注曲马多2.5mg/kg,术后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关闭腹腔时静脉缓慢推注曲马多2.5mg/k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手术结束后2、4、8、24h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术前应用曲马多2.5mg/kg比手术结束时应用能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疼痛,起到超前镇痛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长效中枢性镇痛方法。结论 曲马多术前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嵌顿痔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接收诊治的18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前镇痛联合平衡镇痛,对照A组患者采用单纯超前镇痛,对照B组患者采用单纯平衡镇痛,统计学对比三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镇痛模式下的术后镇痛时间、疼痛指数和疼痛时间、疼痛视觉量表积分、尿潴留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镇痛时间、疼痛指数和疼痛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两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疼痛起始时间晚、疼痛持续时间短、疼痛指数低、情感失常率低、尿潴留并发例数少,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与平衡镇痛的联合使用大大提高了镇痛效果,并具有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镇痛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炎症性疼痛、癌痛及术后疼痛的治疗.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超前镇痛对甲状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进一步评价其超前镇痛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患者采用超前平衡镇痛法对肛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肛门手术患者,分为超前平衡镇痛法组60例,长效镇痛法组60例。从术后立即、术后第3天、第7天对疼痛指数(PRT)和疼痛视觉类比量表(VAS)分别记分,记录术后镇痛剂使用情况,观察疗效。结果超前平衡镇痛法用于肛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好,无不良反应。结论超前平衡镇痛法具有良好的术后止痛效果,在肛门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黄宁  杨光  林鹰 《黑龙江医学》2002,26(11):819-820
目的 探讨静脉氯胺酮与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对胃切除术病人的作用。方法 ASAⅠ~Ⅱ级胃切除术病人 6 0例 ,随机分成 4组 ,第 1组 :静脉内注入氯胺酮 ;第 2组 :硬膜外注入吗啡 ;第 3组 :静脉氯胺酮与硬膜外吗啡联合注入 ;第 4组 :静脉与硬膜外分别注入盐水。分别测定术后 6、12、2 4、4 8h的视觉模拟评分、运动后痛觉评分及术后镇痛吗啡消耗量。结果 第 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运动后痛觉评分及术后镇痛吗啡消耗量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静脉氯胺酮与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对胃切除病人镇痛效果非常确切  相似文献   

12.
预先镇痛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先镇痛是通过防止中枢敏感化来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和异常痛觉。本文主要阐述预先镇痛的机制、临床应用方法以及大量的实验研究。目前预先镇痛是否可以有效地缓解术后的急、慢性疼痛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86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芬太尼镇痛组),每组各43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30min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组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1mg/kg。观察两组患儿术后1、4、8、12和24h患儿的镇静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术后7d内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8—24h时点,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和4h时点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超前镇痛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好,术后不良反应少,适合在该类患儿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赵琳  章燕  岑建文 《医学综述》2013,19(11):2094-209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怀来县中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96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成超前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各48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并于切皮前在每个切口周围用0.5%罗哌卡因3 mL进行阻滞、术毕拔套管时盆腔喷洒0.25%罗哌卡因15 mL;术后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插管后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记录术后止痛药的需求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超前镇痛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超前镇痛组没有患者术后需要止痛药,术后镇痛组却有9例。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术前应用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可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5.
尹玲  罗五春 《海南医学》2011,22(24):136-137
目的研究超前镇痛在肺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8例肺癌术后患者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评估及护理,实验组实施超前疼痛评估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体疗操作结束时疼痛评分和咳嗽排痰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肺部体疗操作结束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0.2)分VS(3.5±0.3)分,P〈O.05],且有效咳嗽排痰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0vs9)。结论实施超前镇痛在减轻患者术后痛苦的同时,促进了患者的有效排痰,减少了术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或称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围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本文对于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地佐辛用于手术前超前镇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2年12月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个文献共计480例患者,均为中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地佐辛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术后1、2、12、24 h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95%CI)分别为-1.27 (-1.67~-0.87)、-0.91(-1.14~-0.68)、-0.71(-1.13~-0.29)、-0.74(-0.95~-0.54)];地佐辛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发生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0.51,95%CI(0.31~0.90,P=0.02).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地佐辛用于手术超前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鉴于纳入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小,特别是质量不高,故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吗啡、氯胺酮加吗啡行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mg(BM组),氯胺酮10mg加吗啡2mg(KT+M)组,对照组于术毕注入吗啡2mg(AM组)。术后患者需镇痛时肌注哌替啶75mg/次。观察镇痛效果,检测血浆NE、E、DA及CA变化。结果BM组与AM组相比,除运动时VAS评分降低外(P<0.05),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KT+M组与AM、BM组相比,首次要求镇痛时间延长(P<0.05),肌注派替啶次数减少(P<0.05),休息时VAS评分降低(P<0.005),运动时VAS评分与BM组相似。3组患者儿茶酚胺含量术后第l天均高于术前值(P<0.01),术后第3天下降,KT+M组下降最明显,与术后第1天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接近术前值;BM组和AM组儿茶酚胺变化相似,术后第3天低于术后第1天(P<0.05),但仍明显高于术前值(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吗啡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联合应用氯胺酮和吗啡行超前镇痛效果较好,氯胺酮能增强吗啡的超前镇痛作用,且能有效地抑制术后疼痛所致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骶管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男性开胸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全麻复合骶管超前镇痛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A组于全麻诱导前骶管注射0.125%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小剂量吗啡2mg混合液20mL。B组单纯实施全麻。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A、B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疼痛程度作出评分。结果A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和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小剂量吗啡骶管超前镇痛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开胸手术患者EA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