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BALB/c鼠T,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5~6周龄BALB/c鼠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鉴定其纯度.用EZ-SepTM Mouse 1X分离异体BALB/c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在刀豆球蛋白A(ConA)、脂多糖(LPS)刺激下,用不同比例MSCs处理,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B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和凋亡,实时定量PCR测定细胞因子IL-10和IFN-γ的mRNA水平.结果:MSCs明显抑制T,B细胞增殖和T细胞的凋亡,促进IFN-γ、抑制IL-10的mRNA表达(P<0.01),并且随着MSCs数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MSCs对T,B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MSCs对BALB/c鼠T,B细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但机制复杂,可能与协同抑制细胞增殖和凋亡、干预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并给予吸入雷帕霉素治疗,观察雷帕霉素治疗哮喘的效果及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及扩增能力的影响,探讨雷帕霉素治疗哮喘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雌性BALB/c 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雷帕霉素治疗组。采用Underwood方法对小鼠肺组织进行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不同浓度(50、1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小鼠CD4+ T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4+CD25+Treg细胞形成比例和Foxp3 mRNA表达情况,观察雷帕霉素对小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情况;雷帕霉素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均显著升高(P<0.01);50、100 mol/L雷帕霉素处理小鼠CD4+T细胞后,CD4+CD25+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7.47±1.84)%和(10.93±2.74)%,与对照组[(4.84±0.76)%]相比,雷帕霉素处理可显著促进CD4+CD25+Treg细胞增殖(P<0.01);RT-PCR结果与流式细胞结果一致,雷帕霉素处理可显著促进CD4+T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促进CD4+CD25+Treg细胞增殖,增加哮喘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细胞比例,进而对小鼠哮喘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外周血中CD4^ 和CD8^ T淋巴3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以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LE患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CD8),用Dot blot法检测IFN-γ和IL-4mRNA的表达。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LE患外周血中1类辅助T细胞(Th1)、Th1/Th2比率、IFN-γmRNA的表达和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而Th2细胞、Th0细胞和IL-4 mRNA表达的水平及其外周血中IL-4的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SLE患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量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下调,提示Th1/Th2细胞的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BALB/c小鼠体外淋巴细胞实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BALB/c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分离、扩增SD大鼠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取第5代MSC与分离的小鼠淋巴细胞在刀豆蛋白(ConA)刺激下共培养5天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 当淋巴细胞: MSCs在1:10及1:50时均可抑制ConA刺激下可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 MSCs在1:10 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结论 大鼠MSC具有异种基因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培养体系中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miRNA-155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MSCs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表面标记CD11b/c、CD34、CD44和CD90;分别通过成骨和成脂诱导鉴定MSCs的分化潜能。免疫磁珠分选SD大鼠脾T淋巴细胞,并行纯度及活性检测。以SD大鼠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的Wistar大鼠单个核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建立单向MLR培养体系。CCK-8法检测MSCs对MLR中被激活的 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Rea1-time PCR法检测MSCs对MLR中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CD44及CD90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8.9%±0.8%)、(98.1%±0.9%),而CD11b/c及CD34的阴性细胞数分别为(85.1%±0.6%)、(98.0%±0.8%)。培养的MSCs具有成骨和成脂分化潜能。所分选的T淋巴细胞纯度为(91.9%±1.2%)。MSCs可明显抑制单向MLR培养体系中激活的 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miRNA-155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MSCs能够降低被激活的 T 淋巴细胞中miRNA-155的表达,这可能在MSCs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功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在体外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在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刺激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剂量的LEF (5,15,45 μg/ml)共培养.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152,CD28的表达以及各组T淋巴细胞的IFN-γ,IL-10,TGF-β1 mRNA水平.结果:在体外,LEF对由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LEF呈剂量依赖性.LEF对T淋巴细胞CD152,CD2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LEF能促进IL-10,TGF-β1 mRNA的表达,抑制IFN-γ mRNA的表达.结论:LEF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促进T淋巴细胞IL-10、TGF-β1 mRNA表达及抑制IFN-γ mRNA表达来下调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姜黄素联合雷帕霉素对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CRPC)Pten-CaP8细胞增殖、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单独或与雷帕霉素共同处理Pten-CaP8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姜黄素联合雷帕霉素可显著抑制Pten-CaP8细胞增殖(P<0.05),上调LC3-II/LC3-I表达,诱导PARP裂解,还可下调p-AKT(S473)、p-S6(S240/244)、AR(N-20)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使Pten-CaP8细胞形态变短且胞浆内出现空泡改变。结论 姜黄素联合雷帕霉素可共同诱导Pten-CaP8细胞自噬及凋亡且效果显著,两者协同抗癌机制与其拮抗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对健康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SLE患者富集血浆替代胎牛血清,共培养MSCs与SLE患者的B淋巴细胞,检测MSCs对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成熟的影响。设置胎牛血清作为对照组。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学生t检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MSCs能抑制脂多糖刺激的SLE患者来源B细胞增殖,降低B细胞表面表达的CD27与CD38。SLE患者富集血浆能抵制MSC对B淋巴细胞增殖与成熟的抑制作用。结论正常MSCs能抑制SLE患者B淋巴细胞增殖与成熟,改变B淋巴细胞亚群所占比例。SLE患者血清能抑制MSCs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或将负向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对SLE的疗效。联合应用双膜过滤血浆置换术,有望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SLE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大鼠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基因表达及干扰后的T细胞的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目标基因的siRNA,转染大鼠T淋巴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7PCR)方法检测CD28mRNA水平,MLR检测转染后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siRNA转染大鼠T淋巴细胞后,抑制CD28分子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T淋巴细胞CD28的mRNA均有明显的下降,siRNA转染48h后,siRNA-1、siRNA-2、siRNA-3、siRNA-4组CD28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其抑制率最高为(88.56±4.70)%,T细胞增殖能力、IL2,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siRNA可以特异性抑制大鼠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基因的转录和表达,降低大鼠T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了IL-2,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鉴定BMSCs的纯度。在PHA刺激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数量的BMSCs共培养。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152、CD28的表达以及各组T淋巴细胞的IFN-γ、IL-10、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在体外,BMSCs对由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BMSCs呈剂量依赖性。BMSCs对T淋巴细胞的CD152、CD2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BMSCs能促进IL-10、TGF-β1mRNA的表达,抑制IFN-γmRNA的表达。结论:BMSCs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促进T淋巴细胞IL-10、TGF-β1mRNA表达及抑制IFN-γmRNA表达来下调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中的迁徙、定居及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的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C57BL/6小鼠(n=6)尾静脉注入后,分别于1、5及10 d处死小鼠(每次2只),取胸腺组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小鼠胸腺组织中富集情况;另取18只C57BL/6小鼠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制备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生理盐水组及照射+MSCs组,每组6只。3个月后取各组胸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细胞凋亡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MSCs经尾静脉注入1 d后即出现在胸腺组织内,5 d后开始弥散,10 d后广泛弥散。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照射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照射+MSCs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照射组(P<0.05)。病理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皮质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髓质内存在少量淋巴细胞;照射组和照射+生理盐水组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不清,淋巴细胞广泛凝固性坏死;照射+MSCs组胸腺组 织皮、髓质内可见残存或新生的淋巴组织,皮质结构仍存在。结论:MSCs可以迅速地富集在损伤胸腺组织中,促进损伤胸腺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B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对异体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以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AET)处理绵羊红细胞(SRBC)的花环形成法,去除T淋巴细胞获得纯化的B淋巴细胞.用羊抗人IgM单克隆抗体(Anti-IgM,终浓度10μg/ml)刺激与不同比例的MSC(B:MSC 50:1、10:1、1:1)及不同浓度的MSC培养上清(12.5%、25%、50%)共培养的B淋巴细胞,72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测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与MSC等比例,加或不加Anti-IgM,共培养24、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B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 10:1、1:1组B淋巴细胞A值分别为0.418±0.103、0.365±0.1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679±0.049(P<0.01),1:1组显著低于50:1组(P<0.05);50%MSC上清组B淋巴细胞A值(0.504±0.099),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低于12.5%组(0.669±1.023,P<0.05).MSC不诱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B淋巴细胞与Msc共培养24、48 h,加或不加Anti-IgM,各组细胞凋亡率为(1.90±0.75)%、(2.33±1.01)%、(2.33±0.75)%、(1.39±0.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及其上清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机制与MSC细胞数量和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但是在体外MSC不诱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异体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首先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在体外观测其形态,并通过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分化潜能等特征进行鉴定;然后将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的PMSCs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LR)中,共同培养3d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MLR上清中细胞因子IL-2与IFN-γ的含量。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MSCs,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极为相似的细胞形态及细胞表面标志,并且还具有与BMSCs相似的跨胚层分化能力,能在一定条件下被诱导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PMSCs与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能有效抑制MLR中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2与IFN-γ的分泌(P〈0.05)。结论胎盘组织是MSCs的有效来源,PMSCs具有与BM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机制,为MSCs的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C57BL/6小鼠 EAE模型,免疫成功后将小鼠分为试验对照组,雷帕霉素小剂量组(0.3 mg/kg/d)和雷帕霉素大剂量组(1 mg/kg/d)。应用Knoz 评分观察小鼠的临床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IL-17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观察外周Treg细胞的分化情况,ElISA法观察小鼠细胞 因子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观察p-smad2和p-smad3表达情况。结果大剂量雷帕霉素可以明显改善EAE小鼠的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在发病初期,高峰期及缓解期大剂量雷帕霉素组评分分别为(0.14±0.38),(0.43±1.13)和(0.14±0.37),而实验对照组 分别为(1.14±0.69),(2.14±1.06)和(2.2±0.75);大剂量雷帕霉素组中可IL-17炎性细胞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浸润为(43±1.83), 而实验对照组为(153.5±7.02);大剂量雷帕霉素可以抑制IL-12,IFN-γ,IL-17和IL-23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诱导IL-10和TGF-β抗 炎性细胞因子;大剂量雷帕霉素组外周Treg 细胞为(10.17±0.68),较实验对照组(3.52±0.32)明显增多(P<0.05);雷帕霉素和 TGF-β具有协同免疫抑制作用,体外实验发现雷帕霉素和TGF-β共同作用淋巴细胞后Treg细胞为(13.66±1.89),较单用雷帕霉 素(6.23±0.80)或单用TGF-β(4.87±0.85)均明显增多(P<0.05);雷帕霉素可以上调p-smad2 和p-smad3 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 关系。结论雷帕霉素通过上调p-smad2 和p-smad3表达来促进Treg细胞分化,进而改善EAE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5.
Li CD  Zhang WY  Li HL  Jiang XX  Zhang Y  Mao N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4):1704-1707
目的从人胎盘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MSC),研究胎盘MSC在脐血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灌流液中单个核细胞(MNC)贴壁培养、集落筛选,鉴定表面标志及纯度,向脂肪、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应用3HTdR掺入法,观察胎盘MSC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脐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将不同数量胎盘MSC分别与成人外周血和脐血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观察胎盘MSC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的贴壁细胞,具有同骨髓MSC相同的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可以显著抑制成人外周血和脐血淋巴细胞转化,抑制作用与MSC的数量呈正相关。与无MSC作用相比,当MSC为2×105/孔时对成人外周血和脐血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率分别为79.97%和64.06%,而当MSC为1.25×104/孔时抑制率则分别为46.83%和12.19%。结论从人胎盘中可以成功地分离出MSC,利用其对脐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除了可以作为与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相适应的培养基质,还有望降低脐血移植中困扰已久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问题,促进脐血移植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两种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鉴定。方法:取胎龄4或5月水囊引产胎儿肝脏和骨髓,用1.073 g·mL-1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s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对比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胎儿肝脏及胎儿骨髓MSCs CD29、CD44、CD73(SH-3,4)、CD105(SH-2)、CD166、HLA-ABC阳性,CD35、CD45、HLA-DR阴性,均能成脂肪及成骨诱导分化,随MSCs 数量增加,其对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胎儿肝脏和骨髓中可成功分离MS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体外诱导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由人脐静脉获得MSCs,纯化培养后用含100ng/ml IGF-1的培养基诱导,扫描电镜鉴定诱导后细胞。结果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形态学上可见间充质样的细胞,间充质样细胞为类似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IGF-1诱导16天后,MSCs开始呈现软骨细胞特点。结论人脐带血MSCs可在体外经IGF-1诱导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AMSC+PBMC+PHA、h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AMSC+PBMC+PHA、h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AMSC、h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