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聚丙烯/顺丁橡胶动态硫化共混物橡胶相的交联行为、动态硫化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结果表明,顺丁橡胶的加入对PP的熔点无明显影响,但结晶度降低。动态硫共化共混物在低于熔点处另有一熔化转变。动态硫化使共混物中PP的结晶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常规力学及动态力学、扫描电镜、X-衍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氯化聚醚■CH_2—C(CH_2Cl)_2—CH_2—O■_n和氯醇橡胶■CH_2—CH(CH_2Cl)—O■_n共混体系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证明:共混体系中加入微量偶联剂,在两相界面上生成了界面层。从而共混体系呈多相复合结构,其抗冲强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动态硫化EPDM/PP共混物中PP相的结晶度及晶体结构,同时讨论了制备工艺条件以共混物中PP相的结晶度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硫化EPDM/PP共混物中,硫化的EPDM的分子键没有穿入PP的晶区,PP的结晶度随EPDM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提高共混温度,加入软化剂或碳黑均使共混物中PP的结晶度降低,共混时间15min时,共混物中PP相的结晶度最低,但PP的晶格不受制备工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力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EPDM含量的动态硫化和简单共混两种PP/EPDM材料动态力学响应的差异及其特征。结果显示:与简单共混PP/EPDM相比,动态硫化PP/EPDM具有ΔTg小,内耗峰扩宽程度大,低温和室温内耗峰强度高,所处温度低,60-70℃时内耗峰强度发生高低变位,在EPDM相的α转变以下还显示β和γ次级转变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用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对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CE)进行增韧改性,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能谱仪等分析手段表征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测定其力学性能、耐热性等.结果表明,CTBN增韧BCE树脂体系可形成典型的海岛状共混结构;当平均粒径为2~3μm时,增韧效果最佳;当CTBN加入10份时,冲击强度提高150%,最大失重率所对应的温度只下降3.5℃;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证明BCE/CTBN共混物是一个多相体系,存在橡胶CTBN相、BCE相和以BCE为主的BCE/CTBN共聚相、以CTBN为主的BCE/CTBN共聚相.  相似文献   

6.
用丁腈橡胶(NBR)作增容剂研究了PVC和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发现NBR的增容效果良好,采用动态硫化的加工方法效果更佳。借助于DSC和扫描电镜(SEM)对体系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体现了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增容-交联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动态硫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SiO2)改性天然橡胶/高密度聚乙烯(NR/HDPE)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纳米SiO2对NR/HDPE弹性体力学、耐热变形、耐溶剂和热塑性能的影响,并用SEM分析了弹性体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纳米SiO2通过细化交联NR分散相,改善了NR与HDPE的相容性,两相界面粘结强度明显提高。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0.03时,NR/HDPE弹性体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多官能团单体-三烯丙基异氰酸酯存在下,共混体系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的辐射效应,用DSC,动态粘弹谱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烯丙基异氰酸酯主要分布于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共混物的界面自高能射线作用下,被引发参与界面反应,从而改善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强也界面粘接,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R-SMA)增强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方法及力学性能。方法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使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 a)在α,ω-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无规共聚,得到宏观上稳定的PDMS/R-SMA共混物。在该共混物中加入过量的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对其进行室温硫化,得到R-SMA增强的室温硫化硅橡胶,并测定其力学性能。结果当PDMS/St=70/30(w/w),St/M a=96.5/3.5(w/w),BPO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08 wt%,反应时间为5 h时,目标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可达到2.162 MPa,断裂伸长率为332.7%。结论目标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未增强的PDMS弹性体,R-SMA组分的存在起到了明显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共混体系相容性,在160℃以上共混体系发生相分离;分相体系与非分相体系的FTIR谱明显不同;共混体系的FTIR谱不能从两统组分红外光谱简单加和得到;结果表明大分子构象发生了变化,PMMA/PVAc体系相容可能是大分子构象熵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三种反应性单体和两种PP接枝物改性的PP/PS共混物,用DSC研究了改性PP/PS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结果表明:PS的加入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两种接枝物的加入进一步提高共混物中PP的结晶温度,少量反应性单体对结晶温度影响不大,但高用量时则明显提高共混物的结晶温度;外加接枝物或者反应性单体对共混物中PP的熔融温度影响不大,但是熔融峰形与结晶温度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将聚酰胺(PA1010)、聚丙烯(PP)和热致型侧链液晶离聚物(SLCI)进行熔融共混,采用FTIR,SEM,DSC,WAXD研究测定了共混物中的相互作用,用形态结构,热行为和结晶行为,系统地研究了SLCI对PA101/PP共混物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SLCI有效地改善了PA1010/P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增强了PA1010与PP链间的相互作用,使PA1010/PP熔点升高,结晶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界面张力对PP/EVA共混体系梯度相形态形成的影响。首先将EVAc进行皂化反应得到一系列-OH基含量不同即极性不同的EVA,然后将这些EVA分别与PP共混从而得到一系列相界面张力不同的共混物。说明通过对共混物相界面张力的调整,可以达到随意控制梯度相形态形成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Hakke转矩流变仪中,将聚丙烯蜡(PPW)接枝马来酸酐(PPW-g-MAH)与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PHMG)熔融反应,得到具有抗菌性能的聚丙烯蜡(PPW-g-PHMG)。透射电镜显示PHMG在PPW-g-PHMG上呈纳米尺度均匀分布。将聚丙烯与PPW-g-PHMG混合,混和物(PP/PPW-g-PHMG)的抑菌圈法和贴膜法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对大肠杆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经过提纯后,PP/PPW-g-PHMG没有出现PHMG的溶出,具有非溶出性的、持久的抗菌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顺酐为“桥连剂”,通过顺酐与端羟基(PMMA)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大分子表面改性剂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探索了反应规律,并用IR、NMR、TGA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随着PMMA含量及侧链PMMA长度的增加而下降,接枝共聚物具有良好耐热性和择优表面迁移特性,适合于作为聚丙烯的大分子表面改性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草苁蓉(BR)、氧化苦参碱(OM)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作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观察BR、OM治疗后大鼠血清ALT、PCⅢ和CⅣ的变化情况及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BR、OM可明显提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ALT,降低模型大鼠血清PCⅢ和CⅣ(BR、OM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另外BR、OM组大鼠胶原纤维面密度和肝纤维化分级与模型组比明显减轻P<0.05.结论:BR、OM对DMN造模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revinin-2GHk(BR2GK)的二级结构、理化性质及抗菌活性,并揭示其抗菌作用机制。方法 合成并鉴定BR2GK;圆二色谱测定BR2GK的二级结构和理化性质;二倍稀释法测定BR2GK的抗菌活性;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LSC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BR2GK的杀菌方式;小鼠红细胞检测BR2GK的溶血活性;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检测BR2GK与脂多糖的结合;生化试剂盒检测BR2GK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合成的BR2GK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 纯化,纯度≥95%,并通过质谱进行确定。圆二色谱分析显示BR2GK具有阳离子抗菌肽的基本特征,在SDS溶液中以α-螺旋结构为主。抗菌活性测定显示BR2GK对多种菌株均具有抑制和杀灭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达到2.76 μmol/L。LSCM和SEM观察到BR2GK使细菌细胞膜受损,细菌肿涨、收缩和变形,并渗出大量内容物,但在具有抗菌活性的浓度下对红细胞无溶血作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显示BR2GK与脂多糖的结合亲和力KD为18.2±0.8 μmol/L。抗氧化测试结果显示,BR2GK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清除NO(P<0.01)。BR2GK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的反应快速,当浓度为40 μmol/L时,在 1 min内分别清除了73.51%的ABTS和90.32%的DPPH。结论 BR2GK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活性,且不会导致溶血,此外还能结合脂多糖,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BR2GK对设计合成具有更强抗菌活性和更低细胞毒性的抗菌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