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地黄叶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GC-MS法对地黄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别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地黄叶中提取挥发油,经GC-MS进行分离鉴定,用归一化法计算含量。色谱条件:DB-17石英毛细管柱(0.544 mm×30 m,膜厚1.0μm)。柱温:起始温度100℃,保持3 min,后以15℃/min升温至250℃,并保持20 min,FID检测器。结果:地黄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8个成分。结论:本法可用于地黄叶挥发性成分的鉴别和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怀地黄叶(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地黄叶粉末,可观察到腺毛、非腺毛(2个~6个细胞不等)及螺纹导管;地黄叶横切片观察,可见明显的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叶肉部分表皮细胞一层,椭圆形、长圆形,大小不等,上表皮下方有栅栏细胞一层,长柱形,大小较均匀。栅栏组织内布满散点状叶绿体,海绵组织内叶绿体较少,下表皮无栅栏组织,栅栏组织不通过叶脉。结论:地黄叶具有独特生药学特征,为生药地黄叶的鉴定、质量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编辑同志: 1988年6月中旬,笔者偶遇10例呋喃丹皮肤中毒患者,女性,37岁。于14小时前用呋喃丹农药与水稀释后喷洒棉田,因天气炎热,常用接触毒物的手擦抹额头的汗水,随后即感头疼、头昏,前额皮肤肿胀约11×3.5cm,皮色无改变;无触疼。查T37℃、P70次/分,呼吸正常,血压14.6/10.6kPa。诊为呋喃丹皮肤中毒。给予阿托品0.6mg每日3~4次口服,同时试用新鲜地黄叶前额外敷,方法如下:将新鲜地黄叶片用清水洗净后,甩去水  相似文献   

6.
大黄叶黑粉病系甘肃省礼县大黄上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发生后在叶片背面沿脉形成网纹状肿大,最初红色-紫红色,后变为红褐色。叶片正面呈淡黄色网纹。叶柄上形成瘤状泡斑,排列成行。病株生长停滞,矮化,叶片变小,有的提早枯死。经鉴定病原为什瓦茨曼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schwarzmanina属国内新记录种。今对发生为害情况、毒状特点及病原形态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蚕中抗肿瘤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蚕(Stachy geobombycis C.Y.Wu)中首次分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已知化合物芹菜素-7-O-(6″-反式-对香豆酰)- β-D-半乳糖苷(ACGR)。用MTT法初试其抗肿瘤活性,并采用HPLC法测定了其在地蚕植物中的含量。实验初步证明地蚕中黄酮苷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为地蚕抗肿瘤作用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不同购地的禹余粮成分研究简报成立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北京100029)关键词:禹余粮;形态特征:X射线衍射:半定量相分析;元素分析禹余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李时珍云:"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曰余粮"。1990年版药典收载的禹余粮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太白大黄的叶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研究,为鉴别该品种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太白大黄原植物形态性状及其叶形态、外表、断面特征等,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显微结构;结合TCL和荧光反应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预试。结果太白大黄与大黄属其他可供药用的几种大黄(掌叶大黄R.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Regel、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在植物形态、叶性状及其组织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太白大黄可能为蓼科大黄属一种新品种,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地杨桃(Sebastiania chamaelea)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地杨桃中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通过计算机检索,对照质谱库图谱鉴定挥发油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并鉴定出11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3,7—二甲基—6辛酮、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和n—棕榈酸,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0.86%、19.95%、和12.12%,三占其总量的62.93%。结论 提取的地杨桃挥发油具有药用性,为进一步药用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薄层层析法,纸层析法对玉米地中栽培半夏与正品半夏进行了定性、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半夏与正品半夏含有一致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对地黄的有效成分梓醇、腺苷等的测定方法以及其类方制剂中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从地桃花的茎和叶中提取挥发油,对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地桃花的茎和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18个和23个色谱峰,通过NIST08谱库分别鉴定了其中15种和19种化合物。地桃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十七烷、β-蒎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等;地桃花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β-蒎烯、反式石竹烯、2-(7-十七炔)-四氢化-2H-吡喃等。[结论]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类衍生物,且地桃花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血竭是麒麟竭 Daemonogops draco B1. 的果实中分泌出来的浆汁,经干燥后形成一种红色树脂状的粉末或颗粒。以前曾从其中分离到几种黄酮类物质(1)和(2)和一种开环为二聚黄酮(3),以及另一种新颖的draco-ox 作者将干燥后的血竭(100g)在沙氏提取器中用正己烷提取后,再将残渣用醋酸乙酯提取,其正己烷部分中含有(1)及(2)黄酮;醋酸乙酯部分中经色层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一种开环的新颖三黄酮。结构式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草珊瑚(Chloranthusglaber),又名九节花。近年来,东京药科大学指田、下村等五人曾研究了肿节风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报道·32·成分有Isofraxidin、β-谷甾醇基-β-D-葡萄糖甙、落新妇甙(astilbin)、糖分等,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蔗糖、有效成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冷浸法提取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分离出其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从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19个化学成分,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9.99%.结论:脂溶性成分有烯烃(11.07%)、脂肪酸酯(60.81%)和烷烃(28.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对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7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地特胰岛素6~8 U/d起始治疗,治疗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Inbody 720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同时测定27例患者治疗前后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并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Hb A1c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6,P0.001)。治疗3个月后体脂百分数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1,P0.05)。治疗3个月后体重、BMI、腰臀比、蛋白质、无机盐、脂肪量、肌肉量、内脏脂肪面积等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在血糖明显下降的同时,体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肌肉量无明显变化,但体脂肪比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理论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栀子和地黄内所含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机制进行虚拟评价。方法 选择炎症相关的 39 个受体晶体结构,利用 Schrdinger 软件计算小分子、受体活性位点的描述指标和对接结果,考察对接得分中的非特异成分。结果 配体的非特异得分与其分子特征描述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包括 chilvC、PEOEVSA-5、SlogPVSA3、SlogPVSA5 4个指标。分子经过评价后发现代号为 M7、M9、M11 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与抗炎类受体双特异性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结合较好。结论 阐明了分子特征描述符与非特异性得分的相关性模型,提出了选择性作用的分级评价标准,揭示了部分环烯醚萜类成分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南川升麻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川升麻Cimicifuga nanchuanensis Hsiao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其根茎常用于治疗牙龈肿痛、麻疹不透、子宫脱垂等症。本文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根茎中提取分离得两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溶剂(或沉淀剂)从草鱼胆汁提得5种提取物,分别做毒性检查后发现,水溶性胆盐是毒性部分。进一步用液相层析法分得单一的毒性成分(鲤醇硫酸酯钠),结果证实该物质为鲤科鱼类胆汁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其LD_(50)为668.70mg/kg(小白鼠灌胃),115.15mg/kg(小自鼠腹腔注射)。该结果可解释鱼胆中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