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遇到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的目的不是预防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一切感染,而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即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约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  相似文献   

2.
心内直视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连续3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中可能影响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以求为减少心脏直视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借鉴。结果3例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准备方面存在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术中的无菌术由于涉及环节多是最易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病房和ICU护理中有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3例SSI的发生与手术前基础心脏病变严重和术前准备欠充分有关;术中无菌术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预防SSI至关重要;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防止发生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作为SSI的病原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邱宏伟 《安徽医学》2011,32(6):847-848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时间上界定为无植入物者术后30 d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表浅、深部、器官腔隙的感染均应列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胶州市某医院骨科清洁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自2014年开始对所有骨科清洁手术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观察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是否能够降低骨科清洁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调查365例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共12例,干预后调查493例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共6例,SSI发生率由3.29%下降至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8,P=0.036),尤其是器官腔隙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清洁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尤其是器官腔隙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感染主要来自病人本身和医院内的环境及各种医疗操作,手术是治疗感染的一种方法,如器官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采用将病变器官切除(如阑尾手术)或进行引流(如脓肿切开术)使感染得到控制,然而感染也是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关系到手术成败甚至病人的生命,在术中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因此,预防感染在围手术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手术部位感染是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的感染[1],是指在无植入物手术后的30天内和有植入物手术(如植入人工心脏瓣膜、机械心脏、人造血管、人工关节等手术)后在1年内产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使切口延期愈合,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2],从而诱发医患纠纷。因此,如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患者开腹胆道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184例行开腹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SSI组(29例)和无SSI组(155例)。对可能与SSI发现有关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判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糖尿病、黄疸持续天数、手术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与胆道术后SSI的发生相关(字2=23.395、19.089、3.935、25.422、12.483、20.492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7.235、7.386、1.818、13.999, P<0.05)。结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开腹胆道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兆新  刘小龙  吕磊 《新疆医学》2010,40(4):137-140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D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在围手术期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在预防SSI方面发挥发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某院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合理性,抽查了外科系统2009年1—3月份手术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松华  帅强  张俊新 《当代医学》2011,17(29):67-68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程度。方法对121例泌尿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进行观测,同时对患者手术前的尿液、切口以及手术缝合前的皮下组织进行了分离培养,由于手术期间使用了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因此,可以检测分离菌对之的同源程度和敏感程度。结果121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有18例发生了手术切口感染,在P〈0.05下,与没有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分离菌相比,受感染部位的分离菌比围手术期使用的二代头孢菌素抗药率要高一些。同样在P〈0.05下,没有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率要比切口感染的患者泌尿系感染率要低一些。而且在分离的菌种当中,葡萄球菌居多。另外研究显示,来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菌株大多是同一种菌株或者是同型但是不同亚型的菌株。结论如果术前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那么手术切口感染极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