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HLA-B27相关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0、IL-23、TNF-α、INF-γ等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此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技术,对AAU患者外周血血浆中上述4种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用PCR法对患者进行HLA-B27基因检测。结果 41例HLA-B27相关AAU患者外周血中发作期各指标分别是IL-10(461.3±34.5pg/ml)、IL-23(457.1±35.6pg/ml)、TNF-α(228.8±23.6pg/ml)、INF-γ(34.4±2.8pg/ml)经糖皮质激素及复方龙胆泻肝胶囊治疗后缓解期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分别为IL-10(145.7±29.8 pg/ml)、IL-23(123.1±30.9pg/ml)、TNF-α(61.2±20.1pg/ml)、INF-γ(12.0±2.2pg/ml),缓解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NF-γ、IL-10、TNF-α略高于健康对照组,IL-23略低于健康对照组。所有41例患者全部为HLA-B27基因阳性,对照组37例中有1例(2.7%)阳性。结论糖皮质激素结合复方龙胆泻肝胶囊能显著调节HLA-B27相关葡萄膜炎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状态,有效地抑制炎症。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0、IL-18和IFN-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0、IL-18和IFN-γ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IL-10、IL-18和IFN-γ的水平.结果:SLE组IL-l0(76.24±8.37)pg/ml、IL-18(251.32±71.28)pg/ml较正常对照组IL-10(17.92±6.32)pg/ml、IL-18(191.41±64.2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LE活动组IL-10(95.76±11.89)pg/ml、IL-18(394.24 ±138.16)pg/ml与非活动组IL-10(41.35±13.27)pg/ml、IL-18(214.80±69.21)pg/ml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IL-10与IL-18呈正相关(r=0.521,p<0.01),而IL-10与IFN-γ以及IL-18与IFN-γ间无相关性.结论:IL-10、IL-18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判断疾病疗效的监测指标.IFN-γ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可能与IL-10与IL-l8等细胞因子之间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3例治疗前梅毒患者及其中15例治疗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p40)和IFN-γ的水平,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23例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I、FN-γ的中位数(M)水平分别为21.32pg/ml、1.01p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0.52pg/ml、0.1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15例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8.32pg/ml、7.99pg/ml,与治疗后(2.36pg/ml、0.7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治疗后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IL-12和IFN-γ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肝治疗前后重乙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治疗前、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对照组为16例只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结果人工肝治疗且治疗前、后血清IL-18含量分别为499·11±230.24和313.78±83.28(t=3.211,P<0.05)。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但γ-球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8含量分别为433.57±214.50pg/ml和398.15±225.14pg/ml,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18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技术可有效的清除重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及胆红素等毒性物质,减轻肝脏炎症,改善重肝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L-23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感染性腹泻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1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例感染性腹泻、1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荸个核细胞;ELISA方法检测IL-23刺激前后各组PBMCs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束经IL-23刺激的各组PBMCs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分别为(29.492±6.631)pg/ml、(18.183±3.110)pg/ml、(16.848±3.903)pg/ml,其中UC组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IL-23可促进各组PBMCs分泌IL-17,且UC组(63.631±11.793)pg/ml较感染性腹泻组(27.868±8.314)pg/ml及健康对照组(26.533±6.422)pg/ml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IL-23可能通过诱导IL-17的分泌而使后者在UC的慢性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23/IL-17免疫通路失调可能破坏机体免疫耐受而导致UC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机制中 IL-10、 IFNγ和IgE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分析糖皮质激素(GC)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组和地塞米松(DEX)干预组.AR组和DEX组用卵清蛋白(OVA)建立AR大鼠模型后,DEX干预组给予DEX干预14 d,而正常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OVA.用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药物干预后情况,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10、IFNγ和IgE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AR组鼻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DEX干预组(P<0.05),AR组PCA试验阳性率为90%,其余两组全部表现为阴性.AR组IgE水平为(38.67±4.13)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27±1.36) pg/ml(P<0.05),而IL-10为(38.15±4.89) pg/ml,IFNγ为(43.01±10.8) pg/ml,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8.74±3.49)和(55.19±13.17) pg/ml(P<0.05);DEX干预组IgE水平为(24.23±4.38) pg/ml,较AR组显著下降(P<0.05),而IL-10为(46.18±5.01) pg/ml,IFNγ为(55.19±14.87) pg/ml,均显著高于AR组(P<0.05).结论:GC降低AR的IgE水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IL-10和IFNγ水平实现的,提示IL-10和IFNγ在AR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扮演了抗炎因子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血清IL-8、IL-10的浓度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L-8)与白介素-10(IL-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 方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0例血中IL-8、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IL-8分别为(156.9±44.2) pg/ml、(171.3±49.6) pg/ml和(68.9±43.3) 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10分别为(178.5±54.5) pg/ml、(234.8±79.8) pg/ml、(59.3±21.6) 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IL-8、IL-10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8.
家兔IL-6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IL-6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成年家兔高位右房快速电刺激,建立急性房颤的动物模型,按房颤持续时间的不同分别在1h,2h,4h,6h从各实验组中兔颈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IL-6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2h,4h,6h血清IL-6的水平分别为(81.67±10.68)pg/ml,(100.65±7.75)pg/ml,(110.78±4.50)p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5.37±12.6)pg/ml(F=50.152,P=0.000)。房颤组1h血清IL-6水平[(65.07±11.62)pg/ml]与对照组比较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血清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表明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HBV慢性感染者血清IL-10 IFN-γ和IL-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IL-10、IFN-γ及IL-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离63例HBV感染者血清(无症状携带者组21例,慢性乙肝患者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各21例),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检测血清的IL-10、IFN-γ及IL-2表达水平,1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结果:中、重度组患者IFN-γ水平较对照组、无症状携带者组和轻度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各组HBV-DNA高载量者(≥1.0×105)IL-10、IFN-γ水平均较低载量者(<1.0×105≥1.0×103)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轻度和中、重度组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症状携带者及中、重度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各组IL-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免疫应答异常与IL-10 及IFN-γ表达水平有关;携带者IL-10浓度升高可能是诱导的免疫耐受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成人患者血清中(IL-6)、IL-13及Ig E的表达水平,探讨支原体感染与哮喘的发作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6月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者(年龄≥18岁)69例,非感染者73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IL-6、IL-13、Ig E水平。结果:IL-6、IL-13、Ig E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发作组分别为(102.4±10.3 pg/ml)、(375.2±92.5 pg/ml)、(739.5±214.7U/ml),显著高于非MP感染组(62.7±7.4 pg/ml)、(129.8±31.6 pg/ml)、(398.7±123.2 U/ml),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IL-6、IL-13、与Ig E水平升高更加明显,表明MP感染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9?IL-2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急性发作期?4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48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检查?采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从蛋白和基因转录水平测定血清中IL-4?IL-9?IL-21表达和单个核细胞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IL-4?IL-9?IL-2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均显著高于缓解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缓解组血清IL-4?IL-9水平高于对照组 (P < 0.05),并且IL-4?IL-9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血清IL-21以及mRNA水平在缓解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 哮喘患者血清IL-9 与IL-4 水平呈正相关(P < 0.05),IL-21 与IL-4,IL-9与IL-21间无明显相关性(P均> 0.05)?血清IL-4?IL-9水平均与患者FEV1%成负相关(P < 0.05),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而血清IL-21水平与FEV1%?血清总Ig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Th2?Th9?cTfh细胞特征细胞因子IL-4?IL-9?IL-21均参与了哮喘发病,检测IL-4和IL-9水平可评估哮喘病情发展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6、IL-8、IL-18的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彬  邓俊  熊瑛 《四川医学》2005,26(10):1082-108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8(IL-18)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它们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ELISA法检测58例COPD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结果 COPD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组血清IL-6水平高于缓解组而低于非呼吸衰竭组;血清非呼吸衰竭组、呼吸衰竭组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急性加重期血清IL-18明显低于缓解期.结论 IL-6、IL-8和IL-18参与了COPD患者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白介素-17(IL-17)、IL-6和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VM(VM组)患儿及38例择期行疝气、包皮手术(对照组)患儿血清IL-17、IL-6和IL-8的含量。结果VM组治疗前血清IL-17、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VM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7、IL-6和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VM组血清IL-17水平与IL-6和IL-8水平均呈正相关(r=0.35、0.44,均P〈0.01)。结论前炎性因子IL-17及其诱导的炎性因子IL-6和IL-8可能在VM发病的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桂英  胡崇辉  傅理  徐军  陈元良  吴俊琪 《浙江医学》2011,33(11):1586-158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息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药物与镇痛方法不同,将120例行LC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组1)患者术后根据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镇痛。舒芬太尼组(组Ⅱ)患者术后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组(组Ⅲ)患者术后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即刻、术后24h和72h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自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h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各时点组Ⅱ、组Ⅲ的VAS均显著低于组Ⅰ(均P〈0.05)。但组Ⅱ、组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h血浆IL-2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Ⅱ、组Ⅲ术后24h及72h的水平均高于组Ⅰ(均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h各组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均P〈0.05)。与组Ⅰ比较,组Ⅱ和组ⅢIL-6、IL-10水平增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较传统镇痛模式满意度好,且能更有效地减轻LC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中IL-2、IL-4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中IL-2、IL-4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乳腺癌(术前未行放疗、化疗)的手术切除标本20例,体外分离细胞作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析表柔比星(EADM)、5-氟脲嘧啶(5-Fu)、盖诺(NVB)、顺铂(DDP)4种化疗药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相对抑制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乳腺癌组织IL-2、IL-4的表达.结果:0.1×PPc浓度时乳腺癌细胞对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EADM 30%、5-Fu 20%、NVB 45%、DDP 25%;IL-2( )的乳腺癌细胞对4种化疗药物敏感性均高于IL-2(一)的乳腺癌细胞(P<0.05),IL-2阳性表达程度与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IL-4( )的乳腺癌细胞对EADM、NVB敏感性均低于IL-4(一)的乳腺癌细胞(P<0.05),IL-4阳性表达程度与乳腺癌细胞对化EADM、NVB的敏感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IL-2、IL-4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有关,IL-2、IL-4可作为乳腺癌临床化疗疗效预测的2个指标.对IL-2、IL-4表达的联合检测可以对乳腺癌化疗药物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IL-6、IL-8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5例急性ITP患儿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ITP患儿急性出血期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IL-6、IL-8在儿童ITP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用于食管癌术后镇痛对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 根据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给药方式不同,将24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氯诺昔康组,n=12):氯诺昔康40 mg 氟哌利多5 mg;M组(吗啡组,n=12):吗啡40 mg 氟哌利多5 mg.观察患者术后4、24、48 h镇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测定外周静脉血IL-2、IL-6、IL-10及TNF-α在诱导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及术后48 h(T4)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 评分、两组患者诱导前血浆中IL-2、IL-6、IL-10、TNF-α之间比较及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TNF-α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组IL-2在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IL-6、IL-10在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则有显著升高(P<0.05);L组IL-2在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IL-6、IL-10在术后T2、T3时间点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L组较M组IL-10在T4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 氯诺昔康用于食管癌术后镇痛疗效与吗啡相当,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18.
《右江医学》2016,(3):254-257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7(IL-27)、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05~2013年间收治的160例肢体骨肉瘤患者作为骨肉瘤组,健康体检人群25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27、IL-1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骨肉瘤发病及进展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的IL-27、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骨肉瘤患者中,IL-27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转移明显相关,处于肿瘤发病Ⅲ~Ⅳ期的患者其血清IL-27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P<0.01),合并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IL-27水平低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1)。但IL-10与骨肉瘤的相关临床特征均无相关性,且血清IL-27水平与IL-10水平也无明显线性相关(r=0.076,P=0.594)。结论 IL-27、IL-10参与了骨肉瘤的免疫调节,IL-27的低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检测进展期和手术1个月后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水平。结果表明:①各组进展期癌症患者外周血IL-2、IL-6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2R水平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癌症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②手术后1个月时各组癌症患者外周血IL-2、IL-6活性有所恢复,IL-2R水平有所下降,但仍低于正常人群。结果提示,癌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被严重抑制,这种变化与疾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 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 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 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 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7 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 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 2、IL 4、IL 17及IL 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 4、IL 17及IL 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