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锐  张冰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1205
中药药性是中药有别于现代药物的根本属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各种属性和性质。中药药性理论肇始于四气五味,经过几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补充完善,形成了目前以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为主体的中药药性理论。由于阴阳五行哲学思维的渗透和不同历史时期格物传统的差异,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复杂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药性确定的途径具有多源性,除了药效反推法,还有以药材质地、颜色、生长环境、加工处理等自然属性为依据的取象比类法,并受到易家、道家、巫家思想等的影响;第Z-,就药效反推法来看,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多选性普遍存在,同一药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功效反推得到。因此,中药药性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药性实质研究应密切关注特定药物的认知起源及相对应的功效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药功效分类的药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清本草文献为主体,结合现代认识与研究,探索中药分类中药性(性能)与功效之间的相关信息特征,分析其相关规律性,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思路。认为中药功效是基于性能与病证相关性的高度概括。中药功效分类具有一级三层次规律,常以五味-四性-归经为主线,结合"证-效"概括,表现为以"性能-病证-药效"方式综合表达的分类特点。因此,主张按功效分类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尤其应重视各性能之间、性能与病证以及药效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母八法的具体含义和理论来源。药母八法通过“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维度对药品进行解析,试图寻找中药药性的根本组成规律与解构方法,认为药母八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层面上建立了对中药药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在解释中药“性-效-用”关系,搭建多元药性理论研究体系上,有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者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静  凌霄  王盼盼  孟菲  李学林 《中医学报》2020,35(9):1870-1874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功效等药性。尽管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且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但依旧具备了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普遍性等缺陷。对于取象比类法的研究需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最终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取象比类法,为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药五味在说明药物功效方面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五味有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前人在应用中药五味来说明药物功效时,不可避免地掺杂有片面、偶然、牵强的因素,产生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有的已失去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意义。为此,就中药五味在说明药物功效方面的不足现象进行探索,以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药五味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方面的价值。1 特征不明显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任何事物都有属于自身并与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在药性理论中,四气…  相似文献   

6.
中药功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功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本文对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8.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依据药物外部之表象归属药物之性能,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味对五脏之补泻,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判别其作用趋势,以五行相生、相属关系研究药物归经规律,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建立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靶点是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在整体层面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本文在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与功能靶点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明确了四气、归经与功能靶点的关系和四气、五味与作用方式的关系。结合单味药及方剂对药性-功能靶点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研究结果与各药性功能的经典认识大致相符,基本明晰了药性在整体层面的作用机制。这为利用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的组方和现代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中药药性五脏归经理论的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五脏归经判定的理论线索。方法在对中药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基础上,选择《中华本草》所载8980味中药的五脏归经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最小支持度阈值为0.1%,最小置信度阈值为60%。结果共挖掘出涉及五脏归经的分类关联规则32条。结论①具有重镇安神、发散风热&明目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肝经;②具有重镇安神、补气&安神等功能的中药多归心经;③具有补脾胃&补气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脾经;④具有润肺化痰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肺经;⑤具有补肾阳&补血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肾经。  相似文献   

12.
许涛  王欣妍  曹晔文  李露  曹炜 《中医学报》2022,37(2):259-26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机是营气衰少、卫气内伐,瘀热是其主要病理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营卫失调关系密切,营气衰少可导致血行瘀滞、卫气内伐,从而出现血脉损伤而发病。跷脉斡旋阴阳经脉,着重联系肾、脑,使肾在卫气的升降出入变化中起枢机作用,是沟通阴阳、运行卫气的脉。针灸跷脉可调节卫气运行,亦可使营气随之而行,营气充盛、血行通畅,卫气亦无由内伐于脉而得以行使其防卫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中风胃肠动力障碍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风后胃肠动力障碍性便秘通便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西沙必利和加味大承气汤对中风后便秘的通便治疗效果,组间分析用率的显性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首次大便和大便间隔天数分别平均提前3.81d和减少2.55d,差异有极显意义(P<0.01)。观察组以西沙必利和加味大承气汤联合应用的通便效果最好,比较单独应用西沙必利或加味大承气汤的差异均有极显性意义(P<0.01)。结论 西沙必利和加味大承气汤联合应用是治疗脑中风胃肠动力障碍性便秘的有效方法。而且在通便治疗同时也可使异常的胃肠电图指标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4.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所致肝毒性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可出现急性肝细胞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胆汁淤积、慢性肝炎伴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或肝脏肿瘤等各种病理变化。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是可逆的。常见的具有肝毒性单味药有黄药子、苍耳子、雷公藤、麻黄、苦楝子、番泻叶等;常见的肝毒性复方制剂有壮骨关节丸、疳积散、复方青黛丸、克银丸、小柴胡汤等。中药配伍及中西药联合用药均可导致肝毒性的发生;中药的药性与肝毒性也有关;引起肝毒性的原因除与中药本身的毒性有关外,与医者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及与患者本身体质也有关,季节、地域等因素也是引起肝毒性的重要原因。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提高医术,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及复方制剂引起肝毒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冠心病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对1990-20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方面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其用药规律。【结果】(1)证候分布:在相关的125篇文章中,常见证候依频次从高到低前8位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痰阻心脉证。证素分布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寒凝证、热毒证。(2)总体用药规律:药物类别排前5位者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排前10位的常用药物为丹参、川芎、黄芪、当归、赤芍、甘草、瓜蒌、红花、三七、薤白。(3)分证用药规律:心血瘀阻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证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气滞血瘀证以血府逐瘀汤原方,痰阻心脉证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阴寒凝滞证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加减,心肾阴虚证以左归饮加减,阳气虚衰证以参附汤加减。【结论】近2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以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古方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实际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运用情况,以"以方(药)测证"和"以方(药)说理"的"药—证"关系理论及方法,来逆向探寻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证候分类。[方法]采用中医个体化诊疗平台(中医药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病历信息,以"病-症-证-治-药-效"模型将其构建数据仓库,采用无尺度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其治疗药物加以分类,从中找出主要治则,一方面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从中推导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结果]共有3 247例2型糖尿病住院病历信息(起自2004年6月—2006年12月)被纳入研究,从中显现出三大网络结构,其中每个网络中常用的60种中药,其中心分别为:1)"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中药,如生地、麦冬、玄参、赤芍、知母等,其中寒凉类药物为主;2)"益气养阴"中药,以生地、太子参、白术、茯苓、白芍、麦冬为主;3)"活血、行气、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中药。这三大网络结构提示,三阶段糖尿病证型分别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候,同时还兼夹了瘀血、痰湿、水饮等证候因素。[结论]实际临床中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实质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候,并可兼夹瘀血、痰湿等邪气,为当前国内最为广泛的3型辨证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临床证据,同时,本研究结果中的药物,也将成为临床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对2型糖尿病血流变异常的疗效。方法将68例糖尿病伴血流变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阿斯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口服阿斯匹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中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血流变指标。结果治疗组血流变多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血流变异常患者的治疗加用益气化瘀中药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刘完素研读《内经》,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以火热析病机,用寒凉治热病"的火热论;系统阐发了脏腑六气病机说;丰富发展了玄府气液理论;其最早将《内经》亢害承制理论运用于临床,阐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用其解释病机,指导诊断与治疗;此外还提出自己独特的气功养生理论。刘完素主要学术思想包括火热论、脏腑六气病机说、玄府气液理论、亢害承制理论、气功养生理论。本文简述了刘完素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传承及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以期对中医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思想,在西药常规治疗无效的,天行赤眼外障眼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天行赤眼的特征,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病在卫分,辛凉疏散,宣肺泄热,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卫气同病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病在气分,清热解毒,攻下泄热,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气营(血)同病,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热退津伤,邪热留恋,清热生津祛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结果]辨证正确,效若桴鼓。[结论]祖国医学的温病理论,只要辨证得法,同样可以灵活施用于外障眼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