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治疗组(5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口服,随访1年。治疗前后、随访期每3个月对两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分别给予记录,检验血清CRP、P-选择素浓度,并监测血压、肝肾功能、肌酶、血脂。结果随访1年后,治疗组房颤复发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CRP、P-选择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肌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6例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联合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别记录2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房直径(LAD)、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和A峰峰值流速(V_A)、左房射血力(LAEF),并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3.3%vs 48.8%,P〈0.05);治疗12个月后,窦性心律时,对照组除LA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除LAD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房肌重构。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胺碘酮,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5),左房内经(LAD)明显缩小(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能更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比索洛尔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例快速永久性房颤的患者,在其他相同常规治疗下,随机分为治疗组(稳心颗粒联用比索洛尔)与对照组(比索洛尔)用药8周.结果:治疗组33例,总有效率96.97%,显效率75.76%,有效率21.21%.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稳心颗粒联用比索洛尔治疗快速房颤不仅能提高疗效,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及较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胺碘酮联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双腔起搏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SSS并阵发性房颤(PAF)患者94例,双腔起搏器植入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口服;观察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碘胺酮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和LVEDD分别为(42.85±3.45)mm和(48.54±3.70)m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而LVEF和CI分别为(46.86±4.20)%和(2.85±0.64)L/(min·m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健  赵连浩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57-375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均为不规律口服降脂药,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18个月,1次/3个月复查24h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及阿司匹林、稳心颗粒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10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组)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CRP、FIB的浓度并进行比较;房颤组分为阿司匹林组(常规组52例)和阿司匹林联用稳心颗粒组(联合组50例),药物治疗3周后再次测定血清CRP、FIB浓度。结果房颤组患者的CRP、FI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联合组和常规组治疗后CR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CRP、FIB均较常规组降低显著(P<0.05)。结论 CRP和FIB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升高,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阿司匹林联用稳心颗粒可明显降低血清CRP、FIB浓度。  相似文献   

9.
邹振宇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93-179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永久性房颤患者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8周的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室率的变化,测定GMP-40、TXB2。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控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GMP-40、TXB2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室率上较常规治疗无优势,但可通过降低GMP-40、TXB2,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房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对预防血栓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氟伐他汀治疗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和血液透析治疗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效果.方法:对43例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氟伐他汀每天20~40 mg口服,同时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口服氟伐他汀后高脂血症的症状缓解、消失,血脂降至正常.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显著好转.结论:恰当的血液透析和口服氟伐他汀治疗对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98例首次并发阵发性房颤且在1周内转复的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20mg/d,62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36例)。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复发及其持续时间,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1次血脂测定。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复发8例(12.9%),对照组复发15例(41.7%),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r=10.5,P〈0,01);治疗组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例(4.8%),对照组为9例(25.0%),差异具有显著性(x2=8.62,P〈0.01)。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血脂则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显著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痛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痛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80mg/5mg.qd(A组);缬沙坦胶囊80mg.qd(B组);氨氯地平片5mg.qd(C组);对照组安慰剂(D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及Born比浊法,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房颤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与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非瓣膜性房颤病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同批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浓度、纤维蛋白原(Fg)浓度,按年龄(<70岁、≥70岁)、左房内径(<40mm、≥40mm)、血糖(<7.0mmol/L、≥7.0mmol/L)、有无高血压(SBP≥14OmmHg和/或DBP≥90mmHg)、房颤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vWF、Fg或D-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除有无糖尿病亚组间Fg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外,在不同年龄亚组、不同左房内径亚组、有无糖尿病亚组、有无高血压亚组vWF、Fg或D-D浓度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房颤类型亚组间vWF、Fg、D-D浓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①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阵发性房颤亚组与非阵发性房颤亚组血浆vWF、D-D、Fg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阵发性房颤有同样的血栓栓塞的风险。②左房内径扩大、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预防或延缓老年EH患者病情的进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308例老年EH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反映血小板激活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反映凝血及继发性纤溶系统活性的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EH患者血浆vWF、GMP-140及DD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合并靶器官损伤(target organ damage,TOD)的比例增加,3种分子标志物水平亦升高,与未合并靶器官受累组比较(P<0.05),且vWF、GMP-140及DD的水平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PTS,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应早期监测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心心房颤动动的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52例)及对照组(55例)。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替米沙坦组比对照组的Pmax、Pd下降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降低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徐占领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09-210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治疗组),治疗随访时间1年,比效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8.88%、47.65%,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测得他们的超声心动图治疗组患者LAD、LAEDV及LAESV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的LAEF均明显增加,但治疗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及改善左心房功能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