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经验和预后,评价其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方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腔内介入治疗的78例(89条肢体)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裸支架组(42例,48条肢体)和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36例,41条肢体),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远期通畅率和保肢率等,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11.08个月。结果: 术后2组患者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随访3、6、9个月2组患者的一期和二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12个月后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裸支架组(P<0.05);2组患者的1年保肢率均为100%;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低于裸支架组(P<0.05)。结论: 应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10cm)闭塞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且其12个月的远期通畅率和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1981~1996年选择性地采用解剖外途径股动脉—对测股动脉旁路移植来代替解剖途径髂—股动脉移植术治疗单侧骼动脉闭塞。该组有6例采用真丝人造血管作移植物,1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另7例采用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作移植物。经平均5年随访,该组中11例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或明显减轻,移植血管有搏动,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3例分别在3天、2周、2年时发生移植物闭塞,故股—股动脉分路移植术的5年通畅率为78%。由于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不经腹部,手术简单,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进食早,恢复快,故这种解剖外旁路移植术特别适用于单侧髂动脉闭塞中年老体弱伴有心肺疾病、过度肥胖或原解剖途径动脉重建术后移植血管感染者。  相似文献   

4.
自1981~1996年选择性采用解剖外途径动脉-对侧股动脉旁路移植来代替解剖途径髂-股动脉移植术治疗单侧骼动脉闭塞,该组6例采用真人造血管作移植物,1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另7例采用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作移植物。经平均5年随访,该组中11例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或明显减轻,移植血管有搏动,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3例分别在3天,2周,2年时发生移植物闭塞,故股一股动脉路移植术的5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切断胫腓干静脉,近端结扎,移植健侧大隐静脉作为间置血管,倒置后在髂外、股浅、胭动脉与胫腓干静脉远切端间架桥,使胫后静脉动脉化。治疗12例患者(14条肢体),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11条肢体效果良好,2条肢体症状无改善,1条肢体坏死截肢后伤口愈合。结论一期静脉动脉化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探讨动脉闭塞(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疾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导管内灌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②机械导管碎栓负压抽吸伴药物溶栓治疗;③对局限狭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1例,骼动脉6例,股动脉5例,胭动脉2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和足部动脉2例。结果咒~(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DSA或B超随访,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介入术后1周,因高血压病脑干出血死亡;3例脉管炎血栓坏疽者;2例截肢。结论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介入球囊扩张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观察治疗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采用常规或者内膜下成形技术对完全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根据扩张后病变变化选择性使用支架植入.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技术有效率和临床有效率,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18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1例(5.6%),为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技术有效率髂、股、腘动脉为11/12,胫前动脉为6/14,胫后动脉为9/16,腓动脉为4/11,总的技术有效率为30/53,临床有效率为17/18.髂股段再通后支架植入16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6个月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30、16/18和17/18.结论:对于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技术有效率与病变部位有关,可以达到理想的救肢率和生存率,操作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是一可用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在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期间经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简称CTA)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或闭塞的15例患者共16条患肢的介入治疗资料。髂动脉闭塞2例(2条),股浅动脉闭塞13例(14条),闭塞长度为11.2~31.8(21.4±5.8)cm。15例均行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结果15例16条患肢中有13例14条患肢闭塞动脉再通成功,14条患肢共植入支架25枚。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0.12)升高至(0.7±0.20)。术后随访1年一期通畅率为71.4%.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一种创伤小、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膝以下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54例,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内膜,管腔通畅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完全闭塞率为42.6%,胫后动脉为11.1%,足背动脉为26.9%,三者差异显著(P<0.05)。胫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96.3%,与足背动脉95.4%相近,但均高于胫后动脉65.7%(P<0.01)。结论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膝以下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尤以胫前动脉病情最重,足背动脉次之,胫后动脉最轻,可能与之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1月~1997年8月采用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共18例,人造血管5年通畅率88%,肢体存活率达100%,取得满意的疗效,在讨论中指出了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并对血管代用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轲东  张崇国  管敬  冯玉明  周良 《海南医学》2014,(23):3517-35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42条患肢),将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为临床成功,PTA后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为技术成功。通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CTA/MRA随访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1条技术不成功,1例术后合并动脉血栓,无血管夹层形成。39条肢体症状改善明显,2条无明显改善,踝肱指数从(0.50±0.11)至(0.82±0.15)。术后随访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3级的患者分别为23例、13例和4例(40条患肢)。随访3~15个月,1条股动脉在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术后8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2.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助于改善下肢血运,提高通畅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中长期保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部分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动脉病变患者,共78条肢体,Fonfaine分期Ⅰ~Ⅱ期3例,Ⅱ—Ⅲ期35例,Ⅲ~Ⅳ期22例,采用新se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部分联合支架植入术。结果7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69条(成功率885%),临床成功73条(成功率925%)。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皮肤温度,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分别较术前增加,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的肢体症状均没见加重或复发。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部分支架植入术,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有效改善远段肢体血供,有效防止糖屎病足动脉病变发展,促进肢端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讲一步堆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8例股浅动脉长段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与技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踝肱指数术后为(0.82±0.13),与术前(0.38±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术后6个月的近期通畅率为100%(36/36),12个月通畅率为75%(27/36),24个月通畅率为72%(26/36),3个时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4,P=0.003)。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7例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用经肝、经肠系膜插管局部溶栓,再通门静脉,重建门静脉流出道。评估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999年到2007年间,72例经皮介入治疗的门静脉血栓患者中7例急性血栓(〈60天)。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8岁。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9.7天(7.2~47.4),就住我科到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7天(0.5~3.4)。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行经肝途径球囊血管成型术和门静脉插管局部溶栓,或经股动脉途径的肠系膜上动脉(SMA)插管的局部溶栓。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溶栓剂,肝素为抗凝剂,记录其用量,观察并发症、评估再通状况和安全性。结果7例急性血栓均成功进行了直接插管的局部溶栓。单独经肝3例,单独经SMA3例,另外1例,因先经SAM插管rtPA溶栓出现腹股沟区血肿,拔管后,行经肝途径插管UK溶栓。总有效率为57.1%(4/7),其中经肝途径的有效率为75%(3/4)。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7)。主要的并发症为腹股沟区、肝内血肿,皮下出血、鼻出血。随访1例行小肠切除。结论经皮介入治疗门静脉血栓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急性血栓的局部溶栓抗凝治疗有很高的再通率,但相应的与出血相关的并发症也较高,但多数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观察综合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4例(127支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分别单独或联合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84例127支血管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后,血管再通81例123支血管,血管再通率96.85%(123/127).术后复查半年、一年、二年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5.12%(117/123)、79.67%(98/123)、68.29%(84/123).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通过综合介入治疗后,可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改善下肢动脉血流,且近期、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肱比(ABI)测定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将患者分为低ABI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代谢参数。结果: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0.9的患者22例,占总例数18%,低ABI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及LDL明显增高,低ABI组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改变。结论:ABI是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一种简易而经济的方法,年龄、病程、HbA1C及LDL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Chen JQ  Shi YX  Ye M  Zhang JW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5):2486-2490
目的 评价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和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上海仁济医院TASC C型、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95例(98条患肢)施行经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应用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9%,围手术期死亡率4.2%,截肢率5.1%;患肢足背和胫后动脉ABI分别由治疗前的0.42±0.17和0.45±0.18提高至治疗后的0.78±0.19和0.7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下技缺血(CLI)的患肢数由治疗前的73.5%减少至治疗后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例84条患肢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7)个月,随访保肢率96.4%,随访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ABI分别为0.58±0.22和0.60±0.21,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重症下肢缺血的患肢数占16.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32条肢体。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的差异。下肢动脉流出道采用多普勒血管超声随访6个月。结果:全组患者32条肢体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即时成功率为100%。治疗后第1个月ABI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TS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14条肢体OTVC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流出道随访1、3及6个月,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及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形成,改善血供,提高趾端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