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组胺 H3受体激动剂 IMETIT 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另2组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复制 AR 模型,3组均以1%卵清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双鼻激发,记录30 min内喷嚏、挠鼻次数。AR 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IMETIT(3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结果:致敏组和药物处理组30 min 内喷嚏次数分别为20.90±4.88、23.10±4.59,30 min 内挠鼻次数分别为26.80±4.80、25.0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00)。致敏组、药物处理组每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分别为21.60±4.23、22.37±3.0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6±3.09)%、(29.60±2.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581和0.676)。结论:IMETIT 不能减少 AR 模型豚鼠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2.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ECP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例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和4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因症状加重而住院者其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功能FEV1/FVC%。结果发现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P<0.01)。经积极治疗一周后,ECP水平、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则大幅下降(P<0.05)。但FEV1/FVC%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ECP水平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细胞激活状态和分泌蛋白的能力,用以反映过敏性疾患的活动情况。本实验提示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除有感染外,可能与支气管哮喘一样,有过敏因素参与。血清ECP检测可用于监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高反应性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中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9例CVA患儿(哮喘组)和56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均进行血清ECP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血清ECP水平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6.12±25.80)μg/L vs(7.62±4.90)μg/L,P〈0.05]。结论CVA与血清ECP水平密切相关,尽早对患儿进行血清ECP水平检测,有助于协助诊断,对早期预防干预CVA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并探讨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对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5例(轻度32例,中度33例),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1年,随访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高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诱导痰EOS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记录哮喘控制测试得分。同时测定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诱导痰EOS计数、FEV1%、PEF%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结果共有63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全程。治疗1~3个月时患者肺功能恢复较快,治疗半年后肺功能仍有缓慢改善。在治疗第3个月时,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下降[治疗前(61±25)nmol/L,治疗3个月后(32±1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2,P〈0.05);治疗6个月时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降至(22±12)nmol/L,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63,均P〈0.05);哮喘组EOS计数为(0.093±0.023)×10^9/L,治疗3个月后为(0.032±0.011)×10^9/L,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半年内痰中EOS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1、3、6、9、12个月随访时FEV1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r1=-0.537,r3=-0.658,r6=-0.623,r9=-0.537,r12=-0.597,均P〈0.05)。哮喘控制测试得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3、6、9、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P〈0.05)。结论诱导痰EOS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可以较为敏感反映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可作为评价疗效及调整治疗方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特应性体质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再发喘息的预防作用,及对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数字表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组予毛细支气管炎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外,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2个月。于急性期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月后检测EOS和TGF-β1水平。结果(1)治疗组患儿6月内再次喘息发作次数(0.67±0.13)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1.2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急性期EOS[(0.72±0.13)×109/L和(0.70±0.13)×109/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16±0.0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急性期TGF-β1[(1.20±0.13) ng/L和(1.22±0.11) ng/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5±0.1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月后,治疗组EOS[(0.27±0.12)×109/L]低于常规治疗组[(0.36±0.1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GF-β1水平[(1.41±0.09) ng/L]高于常规治疗组[(1.34±0.1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降低特应性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再发喘息次数并上调患儿EOS和TGF-β1水平。  相似文献   

6.
胡志红  李健  王晶华  赵运华 《河北医学》2014,(11):1880-1882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3例变应性鼻炎、80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80例鼻息肉与6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检测受试对象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 )水平。结果:鼻息肉组ECP 均高于对照组( P<0.05);Logistic分析显示ECP 与鼻息肉的预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ECP 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排除变态反应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上均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鼻息肉组和对照组白介素-17(IL-17)、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研究,探讨两者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鼻息肉组和21例对照组的血液和鼻息肉组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两组样本ECP、IL-17水平。结果鼻息肉组匀浆液与血清ECP、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匀浆液中ECP与IL-17呈正相关(r=-0.411,P〈0.05),鼻息肉组血清中ECP与IL-17也呈正相关(r=-0.400,19〈0.05)。结论ECP、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两者在鼻息肉的炎症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林  王姝 《海南医学》2014,25(6):847-849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60例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40例恢复期患儿以及40例健康儿童血清Eotaxin水平,比较三组儿童的血清Eotaxin水平,分析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急性期血清Eotaxin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有20例患儿喘息反复发作,其血清Eotaxin水平为(139.45±41.631pg/ml。有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肥胖患儿血清Eotaxin水平显著高于无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正常患儿,组间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参与了喘息复发和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易喘息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效果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8例,根据透析方法分为单纯透析(HD)组(22例),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HDF)组(28例),血液透析+连续肾脏替代治疗(HD+CRRT)组(18例)。比较3组透析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瘦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甲状旁腺激素(iPTH)变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单次透析后HD+HDF组和HD+CRRT组Hcy[(21.8±5.3)、(21.6±7.2)μmol/L]、瘦素[(10.8±2.2)、(11.9±3.5)μg/L]、AGEs[(25.8±4.1)、(20.2±2.6)μg/L]、iPTH[(1.7±0.6)、(1.7±0.5)μg/L]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单次透析后,HD+HDF组和HD+CRRT组Hcy、瘦素、AGEs以及iPTH均显著低于HD组[(37.3±19.9)μmol/L、(21.4±5.5)、(35.7±8.8)、(2.6±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HD组瘦素[(25.7±4.3)μg/L]水平较1年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HDF组和HD+CRRT组Hcy[(26.3±8.1)、(26.9±7.4)μmol/L]、AGEs[(30.5±6.2)、(28.1±7.3)μg/L]及iPTH[(2.1±0.6)、(2.5±1.0)μg/L)]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年后Hcy、AGEs、iPTH、及瘦素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HD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瘦素、AGEs及iPTH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48、0.80、0.73、0.41,P〈0.05或P〈0.01),与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4、0.66、0.61、0.43,P〈0.05或P〈0.01)。结论常规HD不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而HDF或CRRT能够有效清除相关毒素,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尿毒症毒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仅)的影响,进-步分析其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机制。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住院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设为治疗组,另选同期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仅给予化疗治疗,设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T/CD8+T比值)以及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D4+T、CD4+T/CD8+T[(31.30±6.25)%、(30.34±4.25)%、(1.08±0.16),(27.32±7.31)%、(29.25±6.18)%、(0.96±0.29)1均较治疗前[(25.43+7.14)%、(32.76±5.60)%、(0.81±0.25),(26.37±6.46)%、(31.52±4.74)%、(0.78±0.16)]]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CD8+T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IL-6和TNF-α治疗后f(156.33±71.69)ng/L、(191.02±74.96)μg/L,(107.22±63.43)μg/L、(160.08±78.41)μg/L]均较治疗前[(295.98±84.69)ngm、(1138.91±147.89)μg/L,(307.97±82.52)ng/L、(1122.13±145.64)μg/L]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化疗联合参附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且两者对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CHD患者86例为CHD组,另外选择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其中单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34例。测定胆红素、hs-CRP和Hcy的含量。结果CHD组hs-CRP[(16.04±5.19)mg/L]及Hcy[(27.42±5.14)μ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hs-CRP[(17.05±5.25)mg/L]、Hey[(36.10±3.25)μmol/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16±3.17)mg/L、(22.08±4.92)μmol/L]和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红素水平[(10.12±3.21)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总胆红素水平[(9.22±3.05)μmol/L]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11.39±4.57)μmol/L]和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hs-CRP和Hcy与CHD发病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CHD患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的矮小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瘦素水平变化,探讨IGF-1和瘦素在生长激素缺乏症(GH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矮小儿童96例,年龄5-11岁,根据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均值-2~3SD,排除其他可致身材矮小疾病,根据生长激素激发试验,GH峰值〈10ng/mL为GHD者共67例(GHD组)、GH峰值≥10ng/mL为特发性矮小(ISS)者共29例(ISS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生长发育正常儿童23名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使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IGF-1、瘦素浓度。结果GHD组血清IGF-1及瘦素水平[(45.7±19.02)μg/L、(4.25±0.63)mg/L]低于ISS组[(114.07±24.45)μg/L、(4.69±0.69)mg/L]和对照组[(164.61±46.22)μg/L、(6.27±0.89)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GHD,IGF-1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瘦素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71%。结论IGF-1和瘦素的检测可能可作为筛查和诊断GHD有价值的指标,并对GHD与ISS的鉴别诊断也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血锌水平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检测两组儿童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及血锌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锌水平[(51.60± 11.06) 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65.41±10.24)μmol/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患儿IgG、IgA、C3、C4、CD8+水平[(6.06±1.72)g/L、(0.46±0.14)g/L、(0.76±0.31)g/L、(0.87±0.19)g/L、(23.48±4.01)%]均低于对照组[(8.19±1.34)g/L、(0.76±0.20)g/L、(1.02±0.26)g/L、(1.08±0.23)g/L、(25.34±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儿CD4+水平、CD4+/CD8+比值[(40.78±6.51)%、(1.77±0.32)],均高于对照组[(37.62±5.41)%、(1.51±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锌水平较健康儿童降低,而且存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垫扎球囊法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和I/R+乌司他丁组(n=10)。检测三组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及缺血范围,并用Western-blot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中反映氧化损伤程度的MDA明显升高[(4.13±3.27)nmol/L比(11.13±2.13)nmol/L],CK-MB也升高[(15.21±6.24)U/L比(2752.21±1276.36)U/L],GSH则明显降低[(241.42±3.28)mg/L比(184.26±2.14)mg/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乌司他丁组MDA[(8.25±4.26)nmol/L]、CK-MB[(1873.24±621.43)U/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乌司他丁组梗死面积[(12.27±4.26)%]小于I/R组[(17.12±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IL-6、IL-8水平较低[(0.412±0.550)、(0.132±0.071)],缺血再灌注后,I/R组IL-6、IL-8表达升高[(1.785±0.720)、(0.926±0.24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乌司他丁组炎性因子IL-6、IL-8水平下降[(1.102±0.780)、(0.672±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IL-6和IL-8介导的炎性反应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磷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 idhor mone,PTH)的清除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D+HP)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和血液透析(HD)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磷及血PTH清除率。结果HD组治疗后血PTH值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磷治疗后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HDF组治疗后血PTH值及血磷值均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HD+HP组治疗后血PTH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差异显著高于HDF组(P〈0.05);血磷值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及血液透析滤过均能有效清除血磷及PTH。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血磷但不能有效清除PTH。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leptin)水平变化在老年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HT)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探讨合并HT老年DM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变化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合并HT老年2型DM患者(合并HT老年DM组)、50例血压正常老年2型DM患者(血压正常DM组)以及50名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血清leptin、血浆AngⅡ水平,观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马来酸依那普利(Enaiapril)治疗后,合并HT老年DM组患者血清leptin、血浆AngⅡ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血清leptin水平与平均动脉压(MAP)、血浆Ang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合并HT老年DM组患者血清leptin、血浆AngⅡ水平分别为(25.84±5.17)μg/L、(146.87±22.04)ng/L,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老年DM组患者[(17.63±4.26)μg/L、(98.74±13.63)ng/L]和对照组[(9.16±2.07)μg/L、(57.26±9.91)ng/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T老年DM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MAP、血浆Ang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75、0.634,P〈0.01)。应用ACEI Enaiapril治疗后,合并HT老年DM组患者血清leptin、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leptin水平升高在老年DM合并HT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合并HT老年DM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影响患者血浆AngⅡ水平,RAS活性影响合并HT老年DM患者血清leptin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乳腺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瘦素水平[(19.25±8.6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6.25±4.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作为一个发病率高且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在乳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从而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IL)-10、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浙江省三门人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病例组),予以抗病毒、退热、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连用3d.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d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另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3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对照组.比较两组IL-10、12和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48.23±12.41)μg/L、(28.22±8.27) pg/mL、(2.91±0.4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1.52±9.12)μg/L、(10.02±2.89) pg/mL、(1.04±0.27) pg/mL](t=2.89、3.21、3.37,P< 0.01).治疗3d后,患者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39.15±8.62) μg/L、(17.72±3.14) pg/mL、(1.72±0.39) pg/mL]较治疗前[(48.23±12.41)μg/L、(28.22±8.27) pg/mL、(2.91±0.47) pg/mL]明显下降(t=2.39、2.89、3.02,P<0.05或P<0.01).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异常升高.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疗效随访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