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发生关节及肌腱内晶体沉积的临床特点,为痛风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连续就诊的痛风患者共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其膝、踝、足趾及其他疼痛关节和肌腱,并依据其有无尿酸钠晶体沉积以及晶体沉积部位对其进行分组,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各组临床特点。结果105例患者中,未检测到关节或肌腱内晶体沉积的患者共25例(无结晶组),检测到关节内结晶的患者共43例(关节组),检测到肌腱内结晶(伴或不伴关节结晶)的患者共37例(肌腱组)。其中关节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跖趾关节(29例,67.4%),其次为膝关节(10例,23.2%)、踝关节(9例,20.9%),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腕关节(2例)、足背关节(2例)、近端指间关节(1例)。肌腱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股四头肌腱(16例,43.2%),其次为跟腱(13例,35.1%)、髌腱(12例,32.4%)、肱三头肌腱(5例,13.5%),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冈上肌腱(3例)、肩胛下肌腱(2例)、屈指肌腱(2例)、桡侧腕长伸肌腱(1例)、桡侧腕短伸肌腱(1例)、胫骨前肌腱(1例)、胫骨后肌腱(1例)、屈趾肌腱(1例)。3组间利用多样本方差分析/多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血糖水平及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肌腱组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无结晶组;无结晶组与关节组、肌腱组与关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痛风患者中,超声检测到晶体沉积于关节或肌腱是常见的,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肌腱、跟腱、髌腱、肱三头肌肌腱。3组间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晶体沉积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结晶沉积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肾癌预后的预测价值,为此类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随访过程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分成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术前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血小板参数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小板参数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PF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时间依赖RO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 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评估纳入血小板参数后对SSIGN模型改良情况。结果共有2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92例(89.3%)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64例(29.8%)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46个月。进展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 PLT)相较无进展组高[(250.72±88.59)×109/L vs. (227.27±66.94)×109/L, P=0.042],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相较无进展组低[(12.01±2.27)% vs. (13.31±2.74)%, P=0.001]。将285×109/L及12.65%作为PLT及PDW的最佳临界值,PLT≤285×109/L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PLT>285×109/L组(53个月vs. 41个月,P=0.033);PDW>12.65%组患者中位PFS也显著长于PDW≤12.65%组(56个月vs. 41个月,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PDW(HR=0.735, P < 0.001)、细胞核分级Ⅲ~Ⅳ级(HR=2.425, P=0.001)、合并肉瘤样分化(HR=3.101, P=0.008)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DW联合SSIGN预后评分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原有SSIGN模型[0.748 (95%CI:0.662~0.833) vs. 0.678 (95%CI: 0.583~0.773), P=0.193],NRI为0.262(P=0.04),IDI为0.085(P=0.01),表明PDW纳入SSIGN模型后其预测能力提高。结论术前高PLT和低PDW与局部进展期肾癌不良预后相关,其中PDW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术前PDW有助于对局部进展期肾癌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对小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12只小鼠分为3组: 治疗组、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4只/组,重复实验2次。治疗组通过对脊髓损伤半切模型小鼠进行腹腔注射TGF-β中和抗体(1D11)来抑制TGF-β的表达量;对照组小鼠注射载体抗体(13C4)作为对照,损伤后3次/周,每次25 μL/只;阴性对照组未做半切损伤,4周后心脏灌注取材,选取损伤部位上下1~2 cm脊髓进行包埋,损伤区域的免疫荧光染色通过FSP1观察成纤维细胞募集,通过Fibronectin来观察纤连蛋白沉积以及通过PGP9.5来观察神经学恢复情况。最后选择脊髓损伤钳夹模型来进一步验证,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通过5-HT来观察轴突存活情况以及通过GFAP来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在脊髓损伤半切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损伤区域中成纤维细胞募集减少(P < 0.05),纤连蛋白沉积减少(P < 0.05),神经学功能PGP9.5染色有所恢复(P < 0.05)。在脊髓损伤钳夹模型中,1D11组与13C4组相比,5-HT阳性的轴突存活增加且下行距离延伸,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区域内分布数量增加(P < 0.05)。结论抑制脊髓损伤后TGF-β的表达量可以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募集和纤连蛋白的沉淀,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学功能恢复来修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探索结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两种临床场景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临床分型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且临床和超声结果完整的PsA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表型分类,再进一步结合能量多普勒与灰阶超声所发现的附着点炎及指(趾)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的表型分类,应用韦恩图表示纳入超声前后PsA各临床表型分组,临床表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纳入超声前后临床表型差异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27例PsA患者,分别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查体发现:209(92.1%,209/227)例患者有银屑病皮损,98(43.2%,98/227)例患者有指(趾)甲病变,219(96.5%,219/227)例患者有外周关节炎表现,25(11.0%,25/227)例患者脊柱受累,80(35.2%,80/227)例患者存在指(趾)炎,18(7.9%,18/227)例患者存在附着点炎。纳入超声评估后,发现另外18例患者超声下有指(趾)炎表现,另外80例患者超声下有急性附着点炎表现,其中异常回声减低55例,肌腱增厚62例,48例可见多普勒血流信号。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分型相比,联合超声检查后对227例患者进行分型,发现最常见的单纯外周关节炎型患者明显减少(49.8% vs. 27.8%,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患者比例明显增多(4.4% vs. 18.1%,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1.8% vs. 17.6%,P < 0.001)。结论超声是发现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的有利工具,借助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辅助风湿科医生更好地鉴别PsA的病变性质和类型,准确划分临床表型,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7月~2021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诊断为JNET 2B型的261例结直肠病变资料,分析影响JNET 2B型诊断病变病理性质的因素,包括病灶形态、大小、位置及PP分型。结果纳入的261个病变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1例(34.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2例(50.6%),黏膜下浅层浸润癌13例(5.0%),黏膜下深层浸润癌25例(9.6%)。JNET 2B病理预测符合率为55.6%(145/261)。病灶的形态学分类及大小与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PP分型对JNET 2B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结直肠病灶的形态学分类和病灶大小会对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产生影响,联合JNET分型和PP分型能提高病变病理组织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首次翻修手术的235例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ACL首次翻修重建信息(移植物断裂时间、失效原因、翻修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和初次ACL重建手术时的信息(初次断裂时间、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初次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活动水平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翻修术后同侧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损伤和手术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按排除标准实际随访纳入166例(70.63%),平均随访时间(4.44±2.40)年(2.03~14.63年)。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从70.51±21.25、3.39±1.77、63.78±15.04提高至术后88.64±14.36、4.67±1.739和80.23±13.31(P<0.05)。3例患者(1.81%)翻修术后出现感染,39例(23.49%)患者在随访期内同侧和对侧膝关节再次接受手术(41例次)。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效相比,因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翻修的患者术后评分显著偏低(P<0.05):Lysholm评分分别低9.90(95%CI:1.49~18.31)、8.53(95%CI:1.31~15.75),IKDC分别低10.35(95%CI:0.17~20.54)和9.39(95%CI:1.03~17.74),Tegner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低1.41(95%CI:0.10~2.72)和1.28(95%CI:0.14~2.43)。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较经前内入路患者低11.18(95%CI:4.73~17.63, P=0.001)。术中同期进行内侧半月板缝合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无半月板合并损伤患者高11.06(95%CI:1.21~20.92, P=0.029)。其他预后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翻修术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的翻修相比,运动损伤导致移植物失效的患者术后疗效恢复更好。内侧半月板缝合和经前内入路钻取股骨骨道对ACL翻修术后的临床功能在统计学上体现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测髌骨上缘不同水平位置股四头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与体积(quadriceps muscle volume,QMV)的相关性,探讨评估股四头肌肌肉参数的最佳测量位置。方法对22例单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男性患者行双侧大腿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平均年龄(29±6)岁,分别选取髌骨上缘18、15和12 cm处,利用半自动分割和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确定QMV和各水平位置CSA。通过拟合回归方程建立模型估计QMV,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受试者健侧QMV平均为(1 944.45±323.77) cm3。髌骨上缘18、15和12 cm处的股四头肌CSA分别为(80.80±12.16) cm2、(77.53±12.03) cm2和(72.68±10.51) cm2,拟合方程R2分别为0.819、0.755、0.684(P均<0.001),QMV估计值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the estimate,SEE)分别为7.4%、8.7%、9.8%(以体积的百分比表示)。三个水平位置的拟合方程均较好,但以髌骨上缘18 cm处的拟合度最高。Bland-Altman散点图结果显示,髌骨上缘18、15和12 cm处的QMV差值平均值分别为0.8 cm3、-1.1 cm3、0.9 cm3,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268.8,270.5)、(-315.2,313.1)、(-355.7,357.5),髌骨上缘18 cm处QMV的估计值与实测值一致性最好,患侧与健侧结果一致。结论以髌骨上缘作为基线探讨青年男性QMV与CSA的相关性具有可靠性和一致性,其中以髌骨上缘18 cm处的股四头肌CSA与QMV的相关性最好,但对于股四头肌的不同损伤部位,可选择不同观测位置。  相似文献   

9.
&#x;   ­         ì 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0):1448
目的评价潜伏表达癌调蛋白OCM的HSV-1减毒型载体(1716-OCM)在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体外细胞感染模型中检测重组病毒增殖特性及OCM表达。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1716-OCM注射组和野生型病毒角膜感染组),每时间点3只/组,于感染后7、14、30、60 d免疫荧光法检测OCM基因及病毒蛋白gB在大鼠视网膜和下丘脑中的表达。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治疗对照组,1716-OCM感染组及1716-OCM感染加cAMP增敏组),5只/组。治疗45 d后,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觉电生理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RGCs数量及神经髓鞘蛋白表达。结果重组减毒型1716-OCM在体外细胞感染中病毒增殖远低于野生型病毒,其能够介导OCM有效表达。重组病毒能够介导OCM在大鼠眼部RGC层及脉络膜层表达。相比于野生型病毒,1716-OCM未引发显著的眼部组织结构破坏。在视神经损伤模型中,相比于未治疗组,1716-OCM联合cAMP治疗能够显著促进视网膜RGC存活(P=0.007)并抑制视神经脱髓鞘(P=0.03)。FVEP分析显示1716-OCM联合cAMP显著促进大鼠ΔN1-P1峰振幅恢复(P<0.001)。结论减毒型重组1716-OCM能够介导OCM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玻璃体腔注射1716-OCM重组病毒和cAMP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在胃癌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公共数据库GEO、Oncomine及TCGA分析筛选与胃癌分型和临床预后相关的基因;利用STRING、GSEA、DAVID、Cytoscape等软件分析预测与候选基因相关的分子通路,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通过qRT-PCR分析候选基因在28例胃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mRNA的差异表达;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细胞运动实验等分析NNMT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NNMT在多个数据库分析中呈高表达且与胃癌预后负相关;通路分析显示,NNMT高表达与细胞外基质受体和细胞黏附分子等细胞粘附相关通路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等分子通路相关;而NNMT低表达可能与碱基错配修复和核黄素代谢等生物过程相关。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显示,NNMT可能与AURKA等1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且与TAGLN、PTRF、AKAP12、IGF2BP2蛋白存在较高的共表达趋势。在临床组织标本中,q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NNMT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5)。在胃癌细胞系中,NNMT的过表达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而NNMT敲除可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NNMT在胃癌中异常高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NNMT高水平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提示NNMT可能为胃癌预后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MRI迭代最小二乘法水脂分离定量技术(IDEAL-IQ)序列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早期骨量丢失中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同时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和腰椎MRI IDEAL-IQ序列检查的被试59例,应用DXA分别测定L1~4椎体的骨密度值,利用IDEAL-IQ序列中FF图测量相应的FF值。根据DXA结果将59例分为骨量正常组(n=23)和低骨量组(n=36)。应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椎体的FF值,通过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骨量丢失的独立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骨量正常组和低骨量组椎体FF值分别为(38.84±6.75)%、(51.96±7.65)%,经ROC曲线分析FF值鉴别骨量正常组和低骨量组的AUC为0.7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91%、80.5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FF值、年龄以及BMI指数是预测早期骨量丢失的独立因素。列线图模型AUC为0.954(95% CI:0.806-0.957),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列线图模型较之于单一的FF值鉴别模型,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IDEAL-IQ序列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而联合FF值、年龄以及BMI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并为临床早期骨量丢失的预测提供一种可视化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不同类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对康柏西普的治疗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治疗反应和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确诊为DME且按照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患者65例76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OCT特征将其分为3种类型:囊样黄斑水肿(CME)28只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33只眼和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15只眼。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月时各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比较不同类型DME的基线OCT特征并分析其与康柏西普治疗反应及效果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DME治疗后3月BCVA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3种类型DME治疗后3月CRT均明显低于基线(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高反射点(HF)数量、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在SRD组中最高(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HF与基线CRT、CRT改变量、治疗后CRT均相关(P<0.05)。基线外界膜(ELM)/EZ中断组较连续组基线视力更差、基线CRT更高,治疗后3月CRT改变量更大、BCVA更差(P<0.05)。结论3种类型DME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功能学指标BCVA和形态学指标CRT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SRD类型对康柏西普治疗的形态学反应最好,DRT类型的形态学反应相对较差。更多的基线外层HF可能预示着更好的形态学治疗反应。基线ELM/EZ中断则提示治疗后3月视力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同步记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患者进行单腿位置觉测试时的脑电信号,分析ACL断裂人群未伤侧、患侧分别运动时的脑电差异,明确ACL断裂造成的脑电功率谱变化特征,探究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失稳的中枢神经机制,为治疗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2014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一侧单纯ACL断裂男性患者16例参与研究,使用等速肌力测试设备进行单侧主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同步记录ACL断裂人群未伤侧和患侧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主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的脑电功率谱(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分析ACL断裂侧和非损伤侧单独运动时患者不同频段的脑电功率差异。主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的目标位置为屈膝30°位。结果ACL断裂人群未伤侧运动和患侧单独进行主动、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发现,被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较未伤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 F (1,15)=0.003,P=0.957,ηP2=0.001]、Theta[ F (1,15)=0.002,P=0.962,ηP2 < 0.001]、Alpha [F (1,15)=0.002,P=0.966,ηP2=0.001]、Beta[ F (1,15)=0.008,P=0.929,ηP2=0.001]波在Fz、Cz、Pz 3个脑区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Theta、Alpha、Beta波段在Fz和Pz电极点处显著高于未伤侧。结论一侧ACL断裂带来的中枢变化,在进行对侧(未伤侧)被动运动时仍然存在;患侧主动运动时的脑电功率谱显著高于非伤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小体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焦亡和铁死亡的作用,分析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炎症小体之间可能的上下游关系。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含25 mmol/L浓度葡萄糖的DMEM完全培养基;高糖损伤组(HG):含35 mmol/L浓度的高糖完全培养基;高糖+线粒体抗氧化剂Mitoquinone(MitoQ)组(HG+MitoQ):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0.5 μmol/mL的MitoQ;高糖+ NLRP3抑制剂MCC950组(HG+MCC950):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高糖组+MCC950+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Rotenone(ROT)组(HG+MCC950+ROT):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和0.5 μmol/mL的ROT。各组心肌细胞干预24 h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CellRox和MitoSox荧光探针分别测定心肌细胞内和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NLRP3、GSDMD和CleavedGSDMD(GSDMD-NT)等焦亡相关重要因子的蛋白表达和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HG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 < 0.01),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 < 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 < 0.01)以及焦亡相关因子NLRP3,GSDMD和GSDMD-NT的蛋白表达(P < 0.01)均明显升高,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下降(P < 0.01)。与HG组相比,HG+ MitoQ和HG+MCC950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 < 0.01),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 < 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 < 0.01)以及NLRP3、GSDMD和GSDMD-NT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 0.05),GPX4蛋白表达增高(P < 0.01)。与HG组相比,HG+ MCC950+ROT组细胞活性和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HG+MCC950组相比,HG+MCC950+ ROT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 < 0.01),ROS荧光强度、NLRP3炎症小体免疫荧光以及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P < 0.05)。结论MitoQ直接抑制线粒体ROS的产生减轻了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生成,减少焦亡和铁死亡的发生;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线粒体ROS的产生;线粒体ROS和NLRP3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下不同类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表达情况,分析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筛选出11例FH-RC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3岁(平均36.7岁)。4名女性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仅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肾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无皮肤平滑肌肿瘤的病史及家族史。肾细胞癌的肿瘤直径2.1~12.0 cm(平均8.83 cm),9例患者有肾窦或肾周脂肪侵犯,6例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7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脾脏被膜。11例患者中7例(7/49例,14.3%)原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2/9例,22.2%)原诊断为集合管癌,2例(2/51例,3.9%)原诊断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病理学大多表现为乳头状、管囊状、实性片状等不同结构的混合,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为乳头状(9/11例,81.8%)及管状(8/11例,72.7%)结构,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肿瘤细胞均可见灶状分布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Ⅲ~Ⅳ级)及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癌组织CA9、CD10、CK7染色大多阴性,2例TFE3阳性表达的病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TFE3基因均未发生易位或扩增。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82个月,确诊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9~31个月(平均19个月)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已有5例发生了远处转移。结论FH-RCC在组织形态学上与多种肾细胞癌有重叠,乳头状及管囊状排列方式的混合存在是FH-RCC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癌细胞中灶状出现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是该类型肾细胞癌的重要组织学特征,F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平滑肌瘤的年轻女性肾细胞癌患者,需警惕FH-RCC的可能。部分FH-RCC的诊断缺少临床证据,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叠肌炎(overlap myositis, OM) 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肌炎相关性抗体、肌炎特异性抗体)、生存情况,并比较OM和其他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368例IIMs患者,其中OM患者占23.9% (88/368)。OM患者女性占85.2% (75/88),中位病程13.5个月,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合并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多肌炎(polymyositis, P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 ASS)分别为60. 2%、3. 4%、2.3%、34.1%。OM患者和非OM患者相比,女性比例高(85.2% vs. 72.1%, P=0.016),病程长[13.5(4.5,48.0)月vs. 4.0(2.0,12.0)月,P < 0.001)]。在临床特点方面,OM患者比非OM患者V型疹(25.0% vs. 44.6%, P=0.001)、甲周红斑(8.0% vs. 19.6%, P=0.013)发生率低,雷诺现象(14.8% vs. 1.8%, P < 0.001)、间质性肺炎(88.6% vs. 72.1%, P=0.001)、肺动脉高压(22.7% vs. 7.5%, P < 0.001)、心脏受累(18.2% vs. 9.3%, P=0.033)发生率高。在免疫学特点方面,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比例低(31.8% vs. 45.0%, P=0.035),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高(58.0% vs. 44.6%, P=0.037),抗核抗体(85.1% vs. 63.4%, P=0.001)、类风湿因子(40.2% vs. 17.8%, P < 0.001)、抗Ro-52抗体(71.6% vs. 56.1%,P=0.038)阳性率高。OM患者和非OM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OM出现脏器受累多见,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 构建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ICU入住时长(length of ICU stay,LOS-ICU)分类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定制版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SAPS-Ⅱ)模型进行比较。方法使用美国大型重症医疗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以ICU患者是否发生超长LOS-ICU(prolonged LOS-ICU,pLOS-ICU)作为结局指标,构建定制版SAPS-Ⅱ、SVM、CART和RF模型,使用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选择,基于五折交叉验证找出最佳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包括Brier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ROC)和估计校准度指数(estimated calibration index,ECI), 模型性能指标之间的比较使用双侧t检验。使用本研究中预测性能最好的模型识别出来的各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序结果,给出重要性排序前五位的预测变量。结果最终共纳入40 200例ICU患者,发生pLOS-ICU的患者23.7%。其中,男性患者57.6%,患者平均年龄为(61.9±16.5)岁。五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相比于定制版SAPS-Ⅱ模型,三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在各个指标上均有明显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RF模型在综合预测性能、区分度与校准度三个方面均表现最优,其Brier评分、AUROC和ECI分别为0.145、0.770和7.259。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在高pLOS-ICU发生风险的ICU人群中,RF模型倾向于略微高估其风险;在低pLOS-ICU发生风险的ICU人群中,RF模型倾向于略微低估其风险。基于性能最优的RF模型识别的对pLOS-ICU预测最重要的五个变量依次为年龄、心率、收缩压、体温和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分数之比。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ICU患者的pLOS-ICU预测模型相比于传统的定制版SAPS-Ⅱ模型,预测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基于RF方法的pLOS-ICU预测模型性能最优,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周筋膜悬吊装置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6例具有肾脏腹侧肿物的病例,其中男、女各3例,左、右侧各3例,年龄38~60岁,平均52岁。体重指数18.3~30.2 kg/m2,平均22.9 kg/m2,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肾囊肿, 2例既往胆囊切除术后, 均为体检发现,病程7 d至20年(中位时间1个月)。肿物位置均为患侧肾脏腹侧,2例位于肾上极,1例位于肾下极,3例位于肾门附近。肿瘤大小1.2~7.8 cm,平均4.5 cm。R.E.N.A.L评分1例7分,3例8分,2例9分。完善检查后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周筋膜悬吊装置法)。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9~193 min,平均172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7~43 min,平均19 min,有1例阻断时间超过30 min。出血10~500 mL,平均128 mL。术后住院时间4~13 d,平均6.5 d。术后病理回报4例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肾透明细胞癌。随访2~27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悬吊肾周筋膜有利于暴露腹侧术野,同时便于术者双手操作,是处理肾脏腹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不同评价系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临床诊疗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2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呼吸困难评分(mMRC)、基础呼吸困难指数(BDI)、慢阻肺临床问卷(CC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BODE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及出院1月后CAT、mMRC、呼吸困难变化指数(TDI)、CCQ、SGRQ、HDRS。对入院时的FEV1% pred、CAT、mMRC、BDI、CCQ、SGRQ、BODE、HDRS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出院后吸入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单药组(8例)、二联组(10例)、三联组(10例),对3组患者出院1月后TDI及CAT、mMRC、CCQ、SGRQ、HDRS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FEV1%pred与SGRQ、BDI中度相关(r=-0.66, r=0.61, P < 0.01);CCQ活动评分与mMRC、SGRQ活动评分、BDI高度相关(r=0.82, r=0.92, r=-0.89, P < 0.01);SGRQ活动评分与mMRC、BDI高度相关(r=0.84, r=-0.91, P < 0.01);SGRQ症状评分与BODE高度相关(r=0.80, (P < 0.01);SGRQ影响评分与HDRS中度相关(r=0.57, P < 0.01)。以所有患者为整体进行分析,除CCQ心理评分及HDRS外,各评分均有改善(P < 0.05);单药组CCQ较前下降(P < 0.05),二联组CAT、mMRC、CCQ、SGRQ较前下降((P < 0.05),三联组CCQ及SGRQ较前下降(P < 0.05),3组T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mMRC,更推荐BDI及TDI进行呼吸困难评估;CAT、CCQ、SGRQ疗效反应灵敏,可用于治疗后的常规评估,其中SGRQ最为全面,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建议完善SGRQ;BODE评分相对复杂,但对于患者未来生存率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建议完善HDRS进行慢阻肺合并抑郁的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股骨皮质悬吊装置(固定袢和可调节袢)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方法共纳入6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袢在粗骨道中长度(n)[n=袢的总长度-(股骨骨道总长度-粗骨道的总长度)]将患者分为A(可调节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B(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10 mm之间)、C(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10 mm)三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11例,B组病例数为27例,C组病例数为22例,比较三组患者在膝CT关节三维重建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结果A、B、C三组的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存在差异,术后12个月和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差值中位数:A<B<C。A组的股骨骨道增宽差值及差值占比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线性回归关系发现n值与骨道增宽差值存在线性关系,随着n值的增大,骨道增宽的差值逐渐变大。股骨中上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出现负数,中下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均为正数。随访时发现三组术后12个月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与B组、C组相比,其术后12个月的骨道增宽程度较小;在A、B、C三组中随着袢在粗骨道中的长度逐渐增大,骨道增宽程度越显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2个月患者,其股骨中下骨道较术后即刻骨道增宽明显,股骨中上骨道已逐渐开始发生重建肌腱和股骨愈合;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患者中,A、B、C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