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临床房颤(subclinical atrial fibrillation)是无典型临床症状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由心脏植入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记录的高心房率事件(atrial high rate events,AHREs)是一种表现形式。近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由CIED记录到的亚临床房颤发生率较高,且此类患者卒中风险增加;在卒中患者中由植入性心电记录器(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s,ICMs)随访记录到亚临床房颤发生,亚临床房颤与卒中有关。抗凝治疗降低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亚临床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前暂不清楚。远程心电监测对于亚临床房颤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亚临床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卒中关系、是否抗凝治疗、远程心电监测的运用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方杰 《吉林医学》2013,(25):5199-5200
目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做分析总结,为以后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择符合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卒中高危患者100例,抗凝前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大小便常规、大便潜血、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华法林起始剂量2.5 mg/d,根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用量。结果:约7~13 d(11.1±2.3)d,INR达2.0~3.0(2.35±0.11),维持量(3.3±0.05)mg/d。治疗期间发生轻度出血不良反应9例,无致命性大出血,经减量或暂停用药出血停止;治疗期间发生脑栓塞5例,无周围性栓塞;脑出血2例;共死亡8例,脑栓塞2例,急性左心衰3例,多脏器衰竭3例。结论:只要掌握好华法林的适应证和影响因素(包括饮食、合并用药及个体差异)、定期检测INR、保持医患之间的密切联系,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复杂快速心律失常。在成人中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为2%~4%,75岁以上>10%。由于其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室率快而不规整易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使原有病情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近几年我院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包括慢性AF、持续性AF和阵发性AF患者综合治疗及其预后情况,为将来更好地处理AF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AF患者均纳入本研究,共217名,其中7名住院期间死亡,对其余210名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09人,平均年龄66岁,平均随访25.5月,失访率15.7%(33/210)。以电话随访为主。结果:(1)我院AF可能的常见原因依次为高血压(42.9%)、冠心病(20.0%)和风心病(12.9%);(2)本组AF病例中不同年龄比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比率越高;(3)死亡率方面,慢性AF组患者明显高于持续性AF和阵发性AF组患者;(4)76例阵发性AF患者随访中仅3名转为持续性,其余73例(96.1%)仍为阵发性AF;(5)华法林在所有AF患者中使用率仅为29.9%,其中慢性AF组患者使用率最高, 93.0%(40/43)使用华法林患者能够遵医嘱定期检查出凝血功能;华法林治疗组有3名患者发生轻中度出血,非华法林治疗组有3名患者出现脑栓塞,其中2名患者遗留肢体活动障碍;(6)14名阵发性AF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92.9%,远期成功率71.4%(10/14),远期有效率85.7%(12/14);(7)27名患者在随诊期间死亡,总死亡率12.9%,前三位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33.3%)、心力衰竭(18.5%)和恶性肿瘤(11.1%)。结论:高血压是AF最常见的可能原因,条件适合者应尽可能行射频消融术根治AF,不适合射频消融术或射频消融术失败者应强调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非药物方式治疗房颤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仍是房颤的治疗主要方法。由于永久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机会不可能,其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房颤的心室率,保护心功能和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本文介绍永久性房颤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7.
周勇 《中外健康文摘》2007,4(6):133-13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致残性和致死率。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老年房颤的病例逐渐增加,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在发生改变。为探讨老年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的治疗,本研究对我院237例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徐琪  高坤  单黎丽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1186-1187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基础疾病、卒中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88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病49例(55.7%),心力衰竭28例(31.8%),慢性支气管炎28例(31.8%),冠心病虽统计50例(56.8%),但实际能确诊者13例(14.8%)。86例(97.7%)属卒中高危患者。84例(95.4%)同时伴有两个以上的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患者22例,平均每例伴3.6个危险因素,非卒中患者66例,平均每例伴2.6个危险因素。使用华法林抗凝4例,78例使用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d。结论老年房颤同时伴有多种相关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病居多,冠心病大多仅为临床诊断。老年房颤常有多个卒中危险因素,但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卒中是导致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针对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已有大量的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不可能普遍适用于所有患者,在以证据为基础作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用数种模型将这些证据用于个体患者,包括正式临床决策分析法、决策辅助法,或更简单的方法例如有利或有害的可能性等。在卒中预防中,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的各种程序化模式对卒中也会有效,包括专科门诊或疾病处理程序、抗凝处理服务系统,以及由患者自测指标并自我处理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58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各为11.2%、9.3%、80.5%,病因中高血压病239例(41.2%),冠心病139例(24.0%),风心病61例(10.5%),心肌病40例(6.9%),肺心病33例(5.7%),孤立性26例(4.5%),先心病14例(2.4%),病窦9例(1.6%),甲亢心脏病6例(1.0%),其它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心脏术后、心包炎、预激综合征其他疾病等)13例(2.2%)。结论西宁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病、冠心病,永久性房颤发生率最高,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密切关系,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钟丽球  梁河  蒙光义  任乾  黎艺毅 《西部医学》2023,35(7):1057-1062
调查分析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及门诊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1—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851例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伴随用药、抗栓治疗药物等资料。将入组患者根据有无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n=161)和非脑卒中组(n=690),同时根据房颤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组(n=164)、非瓣膜房颤(NVAF)卒中组(n=130)和NVAF非卒中组(n=557)。根据房颤相关诊疗指南,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NVAF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分析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栓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其抗凝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8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4±12.4)岁,合并疾病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心力衰竭(56.2%)、高血压(40.7%)、冠心病(32.1%)、高脂血脂(15.3%)和糖尿病(10.0%)。NVAF患者占80.7%。18.9%的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总抗凝治疗率为62.3%,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9%;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47.7%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瓣膜性房颤组抗凝治疗率76.2%,高于NVAF组(P<0.001)。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值在0~5分,抗凝比例较高,但分值≥6分时,抗凝比例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分值的升高,总体单纯抗血小板比例逐渐增加。50.1%的入组患者存在治疗不当、过度治疗或未治疗。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以NVAF为主,其总抗凝治疗率仍偏低,且治疗极不规范,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房颤的命名和分类达成了共识,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具体定义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汉族与蒙古族房颤患者临床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结果:蒙古族房颤患者发病年龄、左右房内径明显大于汉族;蒙古族房颤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汉族房颤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高血压为主;汉蒙二者房颤患者的永久性房颤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蒙古族的持续性房颤的患病率高于汉族,而阵发性房颤的患病率却低于汉族。结论:蒙汉族房颤患者在年龄、房颤类型、房颤病因、血栓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目的是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防止发生脑动脉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对已经存在心房内血栓的患者,抗栓治疗能防止血栓延展或新的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或外周动脉栓塞;在准备电复律的患者,抗栓治疗的目的是保证电复律前后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率,以减少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以减少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为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心房颤动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8.
韦耀丽 《吉林医学》2014,(12):2567-2568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用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老年亚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亚临床甲亢合并房颤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比索洛尔2.5~5 mg/d联用甲巯咪唑5~10 mg/d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给比索洛尔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24 h的平均心率,房颤转窦律情况,TSH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率明显下降,转窦性心率25例,T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心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转窦性心律10例,TSH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用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亚临床甲亢伴有房颤的老年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即亚临床阶段诊断常较困难 ,容易误诊、漏诊。但在此阶段存在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与体征 ,如能加以识别、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 2 8例亚临床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利尿剂治疗前后的变化 ,以探讨老年亚临床心衰的诊断 ,提出亚临床心衰的诊断步骤。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4月心脏内科住院患者 2 8例 ,其中男 19例 ,女 9例 ,年龄 6 0~ 81岁 ,平均 (6 7.5± 16 .1)岁。原发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6例 ,风湿性心脏病 3例 ,扩张型心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治疗SH合并PA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剂量为6mg/d;观察组: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以及甲巯咪唑,剂量分别为6mg/d、5.5mg/d。结果:对照组的TSH水平、FT3以及FT4水平与治疗前的水平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FT4水平明显下降(P0.05),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治疗SH合并PAF时利用甲巯咪唑能够显著改善疗效,可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