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学成 《中外医疗》2014,(31):74-75
目的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特点及临床特征等。方法选取100例该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其中48例为非ST段抬高患者作为A组;另52例为ST段抬高患者作为B组。对比研究两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检查两组患者结果发现,A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3支病变较多,其余为B组较多,P〈0.05;A组CK-MB、c TNT水平低于B组,P〈0.05;基础病中,A组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均较多,心率失常为B组较多,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常伴有心绞痛,常见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63.34%,其中大于75%的严重狭窄率为78.33%,侧支循环率为30.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8.33%,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 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构成比及院内死亡率逐年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4 868例患者资料,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法(APC)分析STEMI和NSTEMI构成比和院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4 868例AMI患者中STEMI 患者3 064例(62.9%),NSTEMI患者1 804例(37.1%)。NSTEMI的比例在12年内呈上升趋势(APC值为14.0%,P<0.01),由2007年的15.7%上升至2018年的45.2%;STEMI患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APC值为-5.5%,P<0.01),由2007年的84.3%下降至2018年的54.8%。2007-2018年,AMI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6.6%,P<0.05),由2007年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3%;NSTEMI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11.9%,P<0.05),由2007年的13.9%下降至2018年的1.9%;而STEMI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APC值为-3.8%,P=0.225)。结论 2007-2018年我院住院AMI患者中,NSTEMI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NSTEMI院内死亡率在12年内呈下降趋势,而STEMI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简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64-1165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临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4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STE MI组,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NSTE MI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非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以3支病变为主,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抬高组,抬高组单支病变所占比例较大,大大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而抬高组易发生心律失常;再灌注心肌治疗率明显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反复心绞痛发作,冠脉病变多为多支,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同一时间段内5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1组、将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2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与对照1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研究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TG、LDL、CRP、FIB、APOB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检测发现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为32.0%,明显高于对照1组患者的12.0%(P<0.05)。研究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TG、LDL、CRP、FIB、APOB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成正相关。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表达水平与年龄成正相关性,并可对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患者内皮素和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和B两组,B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治疗。再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非心肌梗死患者的老年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三组老年人群的内皮素ET-1和血清糖类抗原125等指标在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A和B组的内皮素( ET-1)和血清糖类抗原125( CA125)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和B组治疗后的6h、12h、24h、3d、7d以及14d的内皮素(ET-1)和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老年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6h、12h、24h、3d、7d以及14d的内皮素(ET-1)和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内皮素和CA125水平,利于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脉病变特点。方法:连续住院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STEMI患者57例和NSTEMI患者19例,于梗死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的类型、范围、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等。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比率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则低于STEMI组,两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STEMI组的多支病变率多于STEMI组,且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8.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类心电表现复杂、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疗方面与不稳定心绞痛(UA)等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其在治疗方面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抗心肌缺血及其它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以及血运重建和溶栓治疗的适宜对象和利弊.  相似文献   

9.
马立东 《中外医疗》2012,31(25):47-48
目的研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据心电图的显示有无ST段的抬高进行区别随机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甲组患者7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乙组患者7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依据分析的临床特点进行治疗指导。结果甲组患者既往较多患有心绞痛、糖尿病等病史,患者冠状动脉存在侧支循环,较容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的患者较容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较多发生在单支。统计两组患者的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常发生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变化较多发生与多个分支,较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治疗预后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0.
李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179-2180,2185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75 mg/d)治疗10~12个月,并探讨其在改善患者心肾功能中的作用。结果: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厄贝沙坦治疗后,其收缩压(126.7±7.9)和舒张压(81.2±6.5)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6.78,P=0.032);左室重量(191.2±40.1)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7.24、6.91;P=0.029、0.025),左室重量指数(112.3±21.3)g/m2较治疗前明显减小(t=6.91,P=0.029);肾动脉管壁厚度明显变薄,肾动脉内径明显增大(t=6.35、7.76;P=0.021,0.019);血β2-MG(2.5±0.6),尿β2-MG(0.15±0.0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6.23、7.49;P=0.022,0.017)。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厄贝沙坦既能降压,又能减轻或逆转心肾等器官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irbesartan)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老年高血压(EH)的疗效。方法64例老年EH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4周,剂量150 ̄300mg/d,6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1)水平。结果治疗前,EH组血浆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H组血压变化与血浆NO浓度呈负相关而与ET-1浓度呈正相关。经厄贝沙坦治疗4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但心率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治疗4周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分期越高,血浆NO及ET-1浓度变化越显著。结论厄贝沙坦有显著的降压疗效,可以显著地修复和改善EH不良的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I患者68例,随机分为ACI对照组(37例)和ACI治疗组(31例).ACI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周;ACI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后的血压、高教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结果 ①ACI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治疗后的hs-CRP和IL-1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是ACI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显著(P<0.05);②ACI对照组和ACI治疗组治疗后的NDS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是ACI治疗组NDS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③两组病人治疗前的NDS与血清IL-18、hs-CRP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41和r=0.48.P均<0.05).结论 厄贝沙坦能减轻ACI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白细胞介素-18水平,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32周,分别测量血压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治疗后血压(SBP/DBP)、LVDd、IVST、LVPWT、LVMI均明显下降(P〈0.05),LVEF、E/A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厄贝沙坦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人高血压和逆转其左心室肥厚,而且能明显改善其左心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肖旭  胡卫健 《西部医学》2010,22(12):2212-221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安博维150mg,治疗组晚上7时服用安博维150mg。给药8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较实验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安博维晚上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厄贝沙坦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达平 《河北医学》2010,16(11):1295-129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洛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血压、心率、生化检查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患者LVH。结果:服药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等均降低,LVH逆转,但是厄贝沙坦效果更好,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可靠的降压作用,对LVH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安全性高,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连续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分为老年组 (37例 )和非老年组 (94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女性、高血压和无血流现象显著多于非老年组 ,而吸烟、术后TIMI 3级血流和支架植入数显著少于非老年组。住院期间老年组患者病死率 (10 .8%)高于非老年组 (0 %) (P <0 .0 1) ,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10 .8%)亦高于非老年组 (1.1%) (P <0 .0 1)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随访 6个月时 ,老年组患者总病死率 (16 .2 %)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2 .1%) (P <0 .0 1) ,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2 1.2 %)亦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4.3%) (P <0 .0 1) ;但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急诊PCI治疗老年AMI疗效显著 ,但不如非老年A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4例(AMI组)与同期健康查体者9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221±62)×10~9/L vs(280±32)×10~9/L],MPV和PDW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30±1.08)fl vs(9.80±0.50)fl和(13.01±2.07)%vs(11.48±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MI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4l,r=-0.462,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LT计数下降,MPV、PDW升高,血小板活化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初期血糖的变化,以了解此类患者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既往无糖尿病史并发NSTEMI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2~7天清晨6点采集患者空腹血液,进行空腹血糖浓度测定,并在第7天行OGTT。结果:86例患者中,新诊断为糖尿病者28人,糖调节受损者39人,糖代谢正常者19人。糖代谢正常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2天降至正常水平。空腹高血糖与OGTT阳性一致性检验Kappa=0.260,P=0.014,在校正其它变量的情况下,第2天空腹血糖≥7.0mmol/L都是糖尿病(OGTT阳性)的预测因素(风险比=3.55,95%可信区间2.114~11.126,P=0.012。结论:既往无糖尿病史的NSTEMI患者大多合并有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67人,77.9%),需及时进行OGTT,以明确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糖代谢正常者一般血糖在入院后第2天降至正常水平。持续高血糖是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悦 《中国医药导刊》2002,4(6):441-441,44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用厄贝沙坦,开始剂量为75mg/d,如血压无明显下降加至150mg/d。两组疗程均为12w,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2w治疗后,A组心功能改善显效率为32%,B组心功能改善显效率为44%,B组心功能改善效率明显好于A组(P<0.05);B组射血分数(EF)较A组有改善(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CHF患者可获得有益的临床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