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采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量表SRQ-20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问卷凋查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在地震发生30天左右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危险因素。结果 汶川地震发生30天左右,50.2%灾民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年龄、接触程度、受伤程度、人格和消极沉思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初期,创伤后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机干预中应把重点放在焦虑障碍的干预,个别进行重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灾民心理应激能力,达到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四川汶川地震后第2周转移安置点灾民的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方法223名随机抽样地震灾民完成自编调查问卷,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测评的急性应激症状,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测评创伤后应激症状。结果①12.9%的被调查者存在自杀观念,46.7%有中度以上的烦扰,61.2%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绝望,58.1%最糟糕的感觉持续3 d以上。②SASRQ结果显示:急性应激障碍(ASD)阳性率为7.17%,分离症状的69人(30.94%),有创伤再体验症状的98人(43.95%),有回避症状的70人(31.39%),有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症状的117人(52.47%)。③PTSD筛查问卷PCL-C结果显示,筛查PTSD阳性29人(13.0%)。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为77.9%;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0.8%;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为42.6%。④SASRQ和PCL-C量表均显示:56~65岁灾民均分最高,36~55岁次之。回归分析显示PCL-C总分与绝望感、最糟糕天数、烦扰程度存在回归关系(回归模型方差分析F=91.312,P<0.001)。结论灾民在地震发生后一周存在明显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干预应减轻焦虑、警觉性增高和创伤再体验症状;尤其要关注中老年人、有绝望感、最糟糕天数多和烦扰程度重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事件给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急性和慢性心理创伤,并显著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或之后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和事实证明科学合理的危机干预工作确实能有效减轻人类的痛苦,但也有相应的风险。为了指导各个国家,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尽可能科学有序地开展危机干预工作,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精神卫生与物质依赖司发布了《紧急状态下的精神卫生——经历极端应激事件人群的精神和社会健康》;2007年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IASC)颁布了《IASC有关紧急状况下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的指导原则》。由此可见,系统了解国际国内危机干预现状对于指导合理有序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玉树地震后的伤残患儿进行综合性危机干预,保持患儿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方法:参照汶川地震中使用的一些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方法,结合青海地区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地震中伤残程度、藏族宗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组成由家长、藏族翻译志愿者、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7分的118例玉树地震后伤残患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前、后使用(SRQ-20)评定,并作相关分析。结果:采取综合性干预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对降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以及保持患儿今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对玉树地震伤残小儿住院患者严重的心理创伤应用综合性危机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意外事件的不断增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威胁了社会安定,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热点。创伤后应激障碍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其情志致病因素主要以恐和悲为主,通过探讨惊恐和悲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运用思胜恐和喜胜悲情志相胜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来阐述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急性创伤患者并发应激障碍的护理措施分析。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明显不如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结论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结合现代实践和心理护理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得急性创伤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痛苦得到减轻,控制了创伤后急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患者能恢复到较好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进行探讨,为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5.12大地震后心理救助实际经验结合理论进行分析。结论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地震灾难后的急性应激阶段介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需要考虑相对后方的介入地点和生命安全得到保证,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介入人群。心理危机干预介入的措施包括心理支持和陪护、放松技术、心理宣泄以及严重事件晤谈。  相似文献   

8.
常云丽 《中外医疗》2009,28(31):141-141
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除震后心理危机,使灾民身心健康,早日投身于家园重建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衡阳市5个城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健康档案信息库中符合要求的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得分为(39.96±4.88)分。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发病时间、合并慢性病数量、心功能分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心功能分级(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理弹性水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负相关(r=-0.781,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中等水平,临床上应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文化程度低、心功能分级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降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改善疾病恢复与预后。  相似文献   

10.
近来日益引起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高校学生自杀、他杀等危机事件后,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尽快治愈创伤和提高应激等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4年发生了一起学生夜间猝死和一起自杀事件。心理咨询中心在事发后,对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群进行了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杜霞  王路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62-63,69
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分析地震受害者人群,精心准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介入,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措施、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旨在为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支持,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难受害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汶川地震灾难受害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应激反应问卷对从四川转移到武汉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39人进行心理危机前的评估:心理危机干预1月后对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再进行应激反应的评估。结果:四川地震伤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陪护家属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系统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地震灾难受害者是有效的,能预防和减少PTSD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心理与精神创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应用SCL-90和PTSD-SS于2008年7月对北川等4个重灾区幸存者进行测试,记录受访者的心理及精神状况,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汶川灾区民众的平均应激障碍分数为41.93,48.31%的受访者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结论 应对汶川地震幸存者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治疗,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心理测试、集中授课、邀请地方心理专家到部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在某部实行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军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并对危机干预体系进行研究思考。结果提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三个子系统:心理危机防御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干预后效果评估和维护系统。结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提高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非震区青少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为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4所中学的1657人进行各类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受调查人员进行危机心理健康及重建心灵家园的专题心理辅导,针对培训前后不同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5.12汶川大地震这一特殊时期非震区中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情绪,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后,这些情绪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震后对非震区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灾难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汶川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骨外科医务人员与未参与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为建立大地震救援援助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参与震灾伤员救治的骨外科医务人员与未参与震灾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由心理咨询师采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指导研究对象完成调查问卷,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与未参与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8个因子均值统计学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研究对象的因子阳性项目数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的骨外科医务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群体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的情境中,他们缺乏严重的危机知识,不能正确的评估风险信息,难以保护与调适自己的心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应对方法主要有重新认识世界、积极调适情绪、有效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等。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要做好早期评定与强化治疗、危机咨询与治疗、危机评估与干预、危机干预热线电话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四个月平武县部分灾民的精神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灾后4个月时灾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方法 以四川省平武县地震重灾区灾民点的1 164名灾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为本次调查的筛选工具,以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中有关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章节为本次调查的诊断工具,以SRQ总分≥7分为高危人群,<7分为低危人群,对部分高、低危人群进行SCID-I/P检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修订版对灾民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SRQ的平均分为(8.20±5.57)分,SRQ总分<7分者517人(44.4%),SRQ总分≥7分者647人(55.6%),灾民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灾民的睡眠质量较低,有亲人死亡的灾民睡眠问题更加突出.震后4个月,与地震有关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7.5%.结论 地震所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药物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