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五羟色胺(5-HT)又称为血清素,调节机体多种功能,对睡眠-觉醒行为有重要影响.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中医药可以作用于5-HT、5-HT相关的受体及其mRNA从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介绍中医药调控5-HT含量治疗失眠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寻找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以及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治疗安定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焦虑患者,实现中医药替代治疗。方法对于长期失眠,及因长期失眠所引起焦虑、抑郁的患者,先用中药联合安定类药物治疗,利用中医药的传统优势逐渐减量,直至完全代替。结果应用以上治疗方法,不紧可以及时缓解因失眠、焦虑所带来的不适症状,而且可以减少安定类药物用量,减轻其带来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对安定类药物依赖型失眠、焦虑患者,用中医药逐步取代安定类药物进行治疗,对实现中医药的替代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失眠作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个人工作与生活。随着对该疾病的不断认识,发现神经递质在失眠伴焦虑的发病和治疗中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调控相关机制影响神经递质分泌,使早期截断失眠伴焦虑病情发展具有可能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失眠伴焦虑在临床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角度出发,阐述中医药治疗失眠伴焦虑的作用机制。当前研究认为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控机体免疫应答、肠道菌群、miRNA、细胞间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现就中医药调节失眠伴焦虑中神经递质分泌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伴焦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失眠的概念;失眠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一例失眠病案向读者呈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作用,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反映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现状及发展水平,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10年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从发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地区分布、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中医药治疗失眠类文献562篇,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主要发表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等期刊上。其中,广东、北京、山东3个省市发表的文献量较多,处于研究的领先地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疗法为治疗手段。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但临床研究方法单一,治疗手段杂乱,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形成一个可行、有效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6.
失眠为临床多发病症,西医多镇静催眠治疗,易引起依赖性、耐受性,副作用明显,中医药着眼整体,随症施治,在改善病者症状方面优势显著。恩师张怀亮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临床擅于使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现就其当归六黄汤治失眠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贾斌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贾斌教授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为治疗失眠辨证论治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会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找出对失眠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但传统治疗失眠的方法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因此中医药治疗开始得到了诸多关注。本文分析了桂枝汤治疗失眠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临床观察,许多冠心病患者存在失眠问题,加重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情。冠心病心绞痛可以导致失眠的发生,失眠又使冠心病心绞痛加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中医药在冠心病合并失眠的治疗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旨在综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近期进展,分析总结其疗效及优势。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亦应关注失眠症状。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方法主要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但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可使患者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或)戒断反应。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体现“同病异治”特点,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中医辨证论治、张仲景经方治疗、时方治疗、自拟方治疗及中成药治疗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效果,以期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黄政德教授运用经方理论,灵活运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黄老师认为甘麦大枣汤所治失眠的重要病症特点是睡眠易惊醒,临床对于中医辨证属于心肝阴血不足、虚阳偏亢、扰动心神的顽固性失眠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方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针药联合方法治疗失眠38例,和口服西药治疗失眠38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37%,后者对照组为73.6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失眠效果优于西药组。提示针药联合治疗失眠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思路和方法,为焦虑性失眠的辨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相关古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理论基础。根据胆的基本生理特点和研究记载,推导得出胆病不寐的主要病机。再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归纳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具体思路和遣方用药的方法,最后附上医案二则予以验证。[结果]焦虑性失眠以伴有焦虑症状的失眠为主要表现,而胆具有司勇怯、主决断、调睡眠的生理功能,因此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从生理特征上来看,胆以阳升阴降为和;从病理变化来看,阳虚阴实、升降失司为胆病的基本病机,因此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当以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为基本原则。所举验案一为胆寒阳浮之不寐,治宜温化少阳、镇摄浮阳,方选柴芩温胆汤加减;验案二为胆阳虚之不寐,治当以温胆升阳为则,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后效果明显。[结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紧扣病机,疗效可观,为中医辨治失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丰富了中医论治失眠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失眠中医学又名"不寐",其病机主要为阴阳不和,阳不入阴。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的越来越多,阮继源教授主要采用温灸夹脊穴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推拿配合内服中药安神丸治疗顽固性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6例患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推拿配合中药安神丸加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3%)明显高于对照组(62.5%),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1)。结论 推拿配合内服中药安神丸能改善患头部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顽固性不寐症有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41例,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9·58%;对照组68.29%。两组疗效有差异(P=0·01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37例以西药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合用治疗失眠效果显著,虽然与对照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具有副作用少,起效快,疗效持续,无成瘾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0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谷维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的中药安眠汤,疗程30天,停药后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2.00%、22.00%,总有效率为84.00%、54.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确定,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观察妥泰联合中药治疗小儿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妥泰联合中药治疗小儿继发性癫痫病例,观察妥泰加中药治疗效果。结果 62例小儿继发性癫痫中,治疗组远期有效26例,对照组13例,两组差异显著,两组治疗效果无效差异也很明显,两组有效差异不明显。结论妥泰联合中药治疗小儿癫痫疗效好,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0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谷维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的中药安眠汤,疗程30天,停药后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2.00%、22.00%,总有效率为84.00%、54.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确定,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