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发性小肠肿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建国  张晔  孔琦  芮景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39-1040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对2003-2008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5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特点和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6岁。十二指肠肿瘤27例,病理类型其中腺癌16例,类癌7例,间质瘤2例,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1例,腺鳞癌1例;空、回肠共23例,其中腺癌6例,类癌4例,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1例,间质瘤7例,鳞癌1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50例中术前确诊36例,误诊14例。3例保守治疗,1例姑息手术,余均手术治疗。临床表现以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和腹部肿块为主。结论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术后病理诊断,治疗首选手术。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腺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原发性腺鳞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包含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预后很差。我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右半肝切除及左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消融术。术后3.5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合本例报告,复习文献笔者认为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符合腺鳞癌,排除肝以外原发灶肝转移即可诊断为肝原发性腺鳞癌;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还有肝移植、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958~1982年日坛医院主气管原发肿瘤3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其中良、恶性各5及28例,男性较多,半数以上病例(17例)年龄在40~59岁。28例恶性肿瘤中,14例(50%)为腺样囊性癌而8例(30%)为鳞癌。此二型癌预后各异,5例鳞癌于1年内死亡,腺样囊性癌预后较佳,但常致局部复发及肺、神经等转移。本组肿瘤仅1例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4.
<正>肝内胆管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学表现,是以鳞癌和腺癌2种成分共同存在为特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早期有学者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占肝内胆管细胞癌的2%~3%[1]。现将三峡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收治的1例肝内胆管腺鳞癌,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腺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PSSC)和腺鳞癌(PSASC)是十分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例较少,对其认识不够深入.我们在15年间共行19 914例胃镜检查中发现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 R  Wei J  Li R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41-545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包括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2例,血管肉瘤、癌肉瘤、囊腺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结果:121例原发性肝肉瘤中仅2例脂肪肉瘤术前CT诊断正确。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肝肉瘤的CT表现可概括为实质性肿块型和囊性肿块型两种类型。实质性肿块型8例,包括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者呈不均强化、环形边缘强化或边缘结节状强化。边缘强化是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共有的特点。以脂肪密度为主、内含多发条索状结构的肿块是脂肪肉瘤的特征性表现。囊性肿块型4例,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及囊腺癌肉瘤各1例。均为单发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者为单房囊性肿块,其他3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或)分隔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明显强化。囊腺癌肉瘤的囊性肿块内可见明显实质成分,并可见壁结节。结论:肝肉瘤的 CT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部分病理类型如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有一定特征性CT表现,大部分肝肉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肝脏少见类型癌病理、CT和MRI诊断(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肝脏少见类型的肝内胆管囊性腺癌和囊性腺癌、肝类癌、外生性肝细胞癌、肝细胞癌肉瘤样变的病理、CT及MRI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相对的规律,提高对肝脏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肉瘤(肝成骨肉瘤、肝血管肉瘤各1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原发性肝脏肉瘤、肝成骨肉瘤及肝血管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兽原发性肝脏肉瘤发病率低,男性、中老年人相对多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肿瘤标志物常在正常范围,常无肝炎、肝硬化背景。肝脏成骨肉瘤多表现为上腹部或肝脏巨大肿块,边界不清,内可见不规则钙化;肝血管肉瘤常呈多发结节,可以伴出血、坏死、囊性变、纤维化或钙化,增强扫描造影剂呈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与血管瘤相似,但较血管瘤更易出血、坏死。肝脏肉瘤预后均很差,5年生存率约14%,积极手术切除病灶及辅助化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结论肝脏肉瘤临床较少见,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提高对肝脏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正确诊断,对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输卵管腺癌是一罕见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本病术前诊断因难,预后差。病理检查95%以上病例为高分化乳头状或乳头—小泡型腺癌,偶可为腺棘癌或腺鳞癌。1991年我院遇到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我院从1983年至1997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7-74岁,平均引岁。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55月。1.2肿瘤的分布及病理类型:十二指肠7例,占29.2%。其中腺癌6例,类癌1例;空肠6例,占25%。其中腺癌2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回肠11例,占45.8%。其中恶性淋巴瘤7例,腺癌2例,平滑肌肉瘤2例。病理分型中腺癌最多,占41.7%(10/24),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3.3%(8/24),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中晚期肝脏恶性肿瘤166例施行了剖腹探查,45例施行肝叶切除,36例分别进行肝动脉结扎、栓塞、插管化疗和肿瘤局部治疗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CEA,CA199和CA125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40例良性肿瘤患者及214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40例、胃癌30例、结直肠癌42例,卵巢癌30例、胰腺癌20例、肺癌52例)血清中CEA,CA199和CA125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肺癌血清CEA,CA199和CA125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肿瘤组(P<0.01),CEA,CA199和CA125单检的阳性率分别为50.0%,50.9%和50.4%,联检总的阳性率为85.5%.结论血清CEA,CA199和CA125联合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提高总的检出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及转移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形态相似的一系列肿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肝脏的20例原发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用SP法和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0例(43.4%)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6.5%),血管肉瘤11例(23.9%),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5%)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2.2%),未分化肉瘤3例(6.5%);26例(56.5%)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20例(43.4%),平滑肌肉瘤3例(6.5%),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4.3%),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2.2%)。46例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无论原发或转移,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最为常见,几乎在每一类型的肿瘤中均可出现。组织形态最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同一肿瘤内同时出现2种或3种不同结构的情况在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广泛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病例阳性,存在原发瘤阳性而转移瘤阴性或同一肿瘤内部分细胞阳性部分细胞阴性的情况。平滑肌肉瘤SMA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NF、S-100阳性,二者均CD117阴性。血管源性肿瘤对CD34、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有不同的阳性反应。肉瘤样癌CK及Vimentin均阳性。梭形细胞类癌CK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结论 原发的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最为常见,转移转移瘤则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400例恶性肿瘤尸体解剖结果,其中癌321例(80.3%),肉瘤79例(19.7%)。在肉瘤中,恶性淋巴瘤65例(82.3%),软组织及骨肉瘤14例(3.5%)。癌转移频率最高的部位是肝脏与肺脏,各为162例,占40.5%。肝转移癌主要来自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NHL)及胃癌等,肺转移癌主要来自乳腺癌、肝癌、NHL、胃癌及卵巢癌等。肿瘤引流区淋巴结为最主要淋巴结转移部位,但颈部、纵隔、主动脉周闹淋巴结也为最多转移的部位。结果表明转移最广泛的肿瘤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及NHL,而转移发生频率较少的肿瘤是:宫颈癌、膀胱癌、咽喉癌及睾丸肿瘤。这与肿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提示,癌晚期要注意血道转移问题,特别要预防肝与肺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血清AFP、CEA、CA125、CA1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钦枞  魏祥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395-1397,1402
目的:探讨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125)、CA199(糖链抗原CA199)等四种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iccancer,PHC)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中选择优化合理、经济实用的肿瘤标志物组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测定原发性肝癌组40例、肝脏良性疾病组55例、正常对照组52例中AFP、CEA、CA125、CA199的含量,比较四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9n,4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PHC组中血清AFP、CEA、CA125、CA199含量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4种肿瘤标志物的联检阳性率为85.0%,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40.0%)和正常对照组(5.7%)(P均〈0.01);联合检测在提高PHC诊断敏感性(P〈0.05)的同时,特异性有所下降(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PHC的阳性诊断率,四种肿瘤标志物联检对PHC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155例,转移性肝癌52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7例)均行在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 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 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7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6个月的复查,18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18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泪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泪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泪囊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内眦肿物及不同程度溢泪、血性溢泪。经CT检查3例,泪囊钡剂造影、B超、MRI检查各1例。5例中有1例累及筛窦。经手术治疗或联合放射疗法,1例复发再次行鼻侧切开、上颌骨内侧部分切除术;其余4例无复发。病理学检查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癌2例,乳头状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结论泪囊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为血性溢泪、内眦韧带以上的实性肿块,易误诊为泪囊炎。对于累及筛窦者,根据病史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与原发筛窦癌鉴别。治疗应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纵膈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膈少见恶性肿瘤28例,2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一周内行18-FDG-PET/CT检查.结果 28例中,男24 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包括胸腺癌9例,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9例,生殖源性肿瘤7例,恶性孤立性纤...  相似文献   

19.
孙素芳 《中外医疗》2013,(22):173-17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恶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5例恶性成釉细胞瘤的性别、初诊年龄、原发部位和手术次数、转移瘤部位及出现时间、转移后随访情况、病理类型。结果 男/女为1.5/1。中位年龄30.5岁。下颌骨17例、上颌骨5例,胫骨、肋骨、尺骨各1例。原发灶中位手术次数2.5次。肺转移20例(20/25),颈淋巴结转移6例(6/25),肝3例(3/25),颅内、股骨、胸椎、脾、心肌、纵隔各1例。转移瘤出现的中位时间:12.25年。转移后有死亡记录的5例,中位生存时间2年。病理类型:滤泡型4例、丛状型2例、颗粒细胞型及棘皮瘤型各1例。结论 恶性成釉细胞瘤多有原发灶多次复发手术史,转移瘤出现时间较长,转移部位以肺和颈淋巴结最多见,原发灶第1次手术应力争及时、恰当、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