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彷珐对我院60例房颤患者及对照组无房颤者20例进行观察,M型心脏超声测定LAD,同时检测其vWF、D-D及Fg浓度。结果房颤患者LAD≥40mm组较LAD〈40mm组的vWF、D—D以及Fg浓度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P〈0.001、P〈0.01);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LAD大小与vWF、D—D、Fg显著正相关,LAD与D—D、vwF的相关性较大(r=0.83,P〈0.01;r=0.72,P〈0.01),而LAD与Fg相关性较小(r=0.53,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越大则血液的凝固性越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2.
龚波  俞菁  李雪华  李海川 《血栓与止血学》2009,15(4):173-174,178
目的 检测妊娠中、晚期糖尿病(GDM)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及其在血栓前状态(PT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妊娠中晚期糖尿病妇女各30例,以及正常妇女20例血浆标本进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S)、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妊娠中、晚期糖尿病组Fbg、vWF、D-D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期妊娠糖尿病组Fbg、vWF、D—D(2.87±0.35mg/L、183.8%±19.5%、0.55±0.31mg/L)明显高于中期正常孕妇组(0.614-0.29mg/L、252.7%±15.2%、3.37±0.753mg/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妊娠糖尿病组Fbg、vwF:AG、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测定妊娠中晚期糖尿病患者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展、血栓前状态的判断以及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检验回顾性分析50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部分缓解、复发时Fbg、D-D、AT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Fb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复发组Fbg水平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D-D水平较对照组、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5);复发组AT活性较对照组及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Fbg、D—D、AT活性,可评估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的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FGR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孕妇女和FGR患者各30例的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等指标。结果 FGR组与正常晚孕组AT及PC、PS均比正常非孕组低,呈下降趋势,PC、PS的表现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T的降低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FGR组中PC含量比正常晚孕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比较这两组的PS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FGR组Fbg、PLG、tPA、PAI-1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正常晚孕组比较,FGR组Fbg、PLG、PAI-1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存在高凝状态,而大部分FGR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FGR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邵亚望  张熊  张孟孝 《海南医学》2013,24(23):3499-350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HSP)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HSP患者94例,按照D-二聚体(D-D)是否阳性分为D-D阳性组(49例)和D-D阴性组(45例);另选同期的健康就医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vWF:Ag、AT:A、t-PA水平。结果 HSP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A和t-PA水平降低,vWF:Ag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阳性组vWF:Ag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而AT:A和t-PA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试验组的AT:A和t-PA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r=0.893,P〈0.01)。结论血浆vWF:Ag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有关,AT:A和t-PA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有关,三项生物指标对HSP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ARDS患者43例,测定其血浆抗凝血酶(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肺损伤评分(LIS)。23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ARD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ARDS组血浆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RDS组中死亡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AT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AT与APACHEⅡ评分和LI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2和-0.721;vwF与APACHEⅡ和LI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7和0.724。结论D-二聚体、vWF和AT在ARD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作临床医生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59例尿毒症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的水平,并比较各指标在尿毒症组与正常组(n=30)间的差异;同时评价尿毒症患者各止血功能指标与血清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尿毒症患者的血浆vWF、Hcy、TpP、FPA、TAT、PS、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Pselectin和P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尿毒症组Hcy与GFR(r=-0.369,P=0.04)和Cr(r=0.274,P=0.039)呈显著相关性,尿毒症患者所有检测的止血调节指标中,Hcy、vWF、FPA、Tp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变化以凝血亢进为主,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功能受损,Hcy、FPA和TpP能为临床提供较好尿毒症患者的止血功能调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白血病病人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86例初发白血病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45例健康人比较。结果 白血病病人血浆D-D、GMP-140、vWF:A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9.208~10.782.P〈0.001).且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病人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性自血病(ALL)及慢性白血病病人(t=5.237~31.598.t〈0.001).而ANLL病人AT-Ⅲ活性明显低于ALL、慢性白血病病人及对照组(t=9.857~19.963.P〈0.001).慢性白血病病人除了vWF:Ag含量高于对照组外(t=2.534,P〈0.05).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01~1.889.P〉0.05)。白血病病人血浆GMP140、vWF:Ag、D-D、AT-Ⅲ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59~0.915,P〈0.05、0.01)。结论 白血病病人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表现为血小扳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降低及继发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9.
肺癌和卵巢癌患者血栓相关标志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癌和卵巢癌患者的血浆FⅧ活性(FⅧ:C)、FIX活性(FⅨ:C)、vwF抗原含量(vWF:Ag)、TpP含量变化与肺癌分期分型及卵巢癌的相关性。方法用凝固法在Stago全自动凝血仪上测定38例肺癌、11例卵巢癌患者、20名正常人FⅧ活性、FⅨ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vWF抗原含量、rrpP含量。结果肺癌组和卯巢癌组血浆FⅧ:C,FⅨ:C,vwF:Ag、Tp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肺癌Ⅲ~Ⅳ期与Ⅰ~Ⅱ期患者比较,血浆FⅧ:C、vwF、Tp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血浆FⅨ:C差异无显著性。鳞癌、腺癌、小细胞癌三组间FⅨ:C、FⅨ:C、Tp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鳞癌组vWF:Ag最高,与腺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卵巢癌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发生血栓。FⅧ:C、vwF:Ag、TpP含量可作为对肺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改变,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按MS代谢指标异常数量的不同分为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n=43)和MS组(n=36),另设正常对照组(n=30),测定其血浆中vWF及NO含量,分析MS代谢指标异常与vWF、NO的关系。结果:MS患者的vWF含量高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的vWF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S组的NO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的NO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S组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两组去除糖尿病患者后,MS组的NO值低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结论:随着代谢指标异常增多,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正常晚孕组D-D、CD62P和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6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80例下肢深静脉不同的超声表现,分为3组:①血栓组,②血栓前状态组,③正常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FDP、Fbg等3项指标: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组与血栓前状态组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联合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余琴  李新  欧阳迎春  石娟 《四川医学》2009,30(8):1251-125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35例)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8ml,1次/d,共2周。对照组(33例)除不用疏血通外,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结果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PAI活性、Fig、D-二聚体(D.D)、vWF、GMP-1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O.05或P〈O.01)。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l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血浆GMP-14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