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酸蚀时间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界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酸蚀时间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0个拔除的具有典型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前磨牙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全酸蚀粘接系统Scotchbond Multi-Purpose Plus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酸蚀时间分别为15 s和30 s,并用树脂修复缺损.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两组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15 s组粘接界面可见混合层,牙本质小管内的树脂突短小.30 s组树脂突增多并出现管周牙本质的混合层.结论: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粘接过程中,适度延长酸蚀时间可以形成更理想的牙本质-树脂界面结构,因此可能成为改善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种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及1种牙本质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学特点。方法选择无龋人离体磨牙,片切冠部牙釉质,暴露牙本质,按说明书要求分别使用5种牙本质自酸蚀剂(FL-Bond、Adper Prompt、Cleaxfil SEBond、Xena、One-UP Bond F)和1种牙本质全酸蚀剂(Frime&Bond NT),表面充填树脂,厚2 mm。光固化后平行牙长轴方向将其片切,制备扫描电镜试样,观察各种粘接剂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结果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较薄,但均匀一致,树脂突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无裂隙出现;全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较厚,其下方有裂隙及断裂的树脂突出现。结论自酸蚀组牙本质小管口封闭良好;全酸蚀Prime&Bond NT组,可见树脂突的断裂,牙本质小管暴露,封闭不严密。自酸蚀粘接系统在引起术后敏感方面优于全酸蚀粘接系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66-69
目的全酸蚀与自酸蚀粘接系统处理下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的研究。方法搜集新鲜拔除的无龋坏牙齿制作成牙本质模型,共分四组:A组:氢氧化钙Lonosit Baseline组;B组:Gluma脱敏剂组;C组:奥威尔脱敏剂组;D组:空白对照组。先按分组不同,使用相应的脱敏剂处理牙本质模型表面,每组再分别用Single Bond 2和SE Bond处理牙本质表面。扫描电镜下观察全酸蚀与自酸蚀粘接系统处理下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结果扫描电镜下见,使用自酸蚀粘接剂或全酸蚀粘接剂处理下,同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基本相同。氢氧化钙组样本的牙本质表面粗糙,仅部分小管内有沉积物封闭,管口大部分外露。Gluma组样本牙本质表面平坦,少数牙本质小管管口外露,沉积物几乎全部堵塞牙本质小管,结合较紧密。奥威尔组—牙本质小管大部分都有沉积物,其小管管径明显缩小。对照组样本牙本质表面可见牙本质小管开口完全敞开,管口无阻塞或覆盖物。纵截面小管内无沉积物,可见网状交织的管间牙本质胶原纤维清晰,小管管径增大明显。结论使用自酸蚀粘接剂或全酸蚀粘接剂处理下,同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基本相同,都能较好地封闭牙本质小管。其中,奥威尔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两种粘结系统处理牙本质后的磨片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正常牙本质和硬化性牙本质经全酸蚀或自酸蚀粘结处理后的混合层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牙周病须拔除患牙6例患者的后磨牙6颗,颌面具有典型硬化性牙本质,另选择因正畸减数须拔除前磨牙3例患者的6颗前磨牙,根尖孔已形成.每颗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3 M Single Bond全酸蚀系统处理牙本质,另一部分应用SE BOND自酸蚀粘结系统处理牙本质.所有样本树脂包埋,磨片,染色,观察.[结果] 两种粘结系统对正常牙本质与硬化性牙本质处理后混合层均清晰,厚度较均匀,部分切片混合层牙本质侧可见凸凹不平的树脂突.[结论] 3M Single Bond全酸蚀系统处理正常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与硬化性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无明显差别.SE BOND自酸蚀粘结系统处理正常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与硬化性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新鲜拔除无龋坏人磨牙172颗,44颗用于封闭作用实验,128颗用于牙本质粘结强度实验,4℃生理盐水保存。制备牙本质试件、粘接试件,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观察脱敏效果、亚甲基蓝溶液渗透法结果、微拉伸粘接强度。结果①封闭作用实验:空白对照组:磨切之后玷污层将牙本质的表面覆盖,牙本质小管多数由玷污层封闭。Hybrid Coat组:牙本质表面平坦,牙本质小管被完全封闭。Gluma组:牙本质表面平坦,牙本质小管被完全封闭。极固宁组:牙本质表面平坦,牙本质小管被完全封闭。②粘接强度实验:空白对照组:亚甲基蓝色素沿着牙本质小管渗入牙髓腔,着色较深;Hybrid Coat组:亚甲基蓝色素渗入牙本质浅层至中层,最深处为1.4 mm;Gluma组:亚甲基蓝色素渗入牙本质浅层至中层,最深处为1.4 mm;极固宁组:亚甲基蓝色素渗入牙本质中层且向深层渗透,最深达2.3 mm。③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空白对照组、Hybrid Coat组和Gluma组与单瓶纳米接结剂Single Bonda 2、登泰克SE Bonda的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极固宁组(P0.05),极固宁组显著降低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ybrid Coat及Gluma脱敏剂对全酸蚀及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极固宁处理可显著降低全酸蚀及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6.
李潇  施长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9):1333-1335,1345
目的 研究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状态对丙酮基粘接剂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用3种含有丙酮的湿粘接系统Gluma One-Bond、Bond-1和One-Step,将Chrisma树脂分别粘接在干燥或湿润的人牙本质表面。测试各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比较各组试件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异同。结果 湿粘接时粘接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较为充分,混合层均匀。厚度约为5μm,并可观察到牙本质小管和侧支小管中有明显的树脂突形成;干燥粘接时形成的混合层变薄,牙本质小管中的渗透图象有明显的中断,侧枝小管的渗透减少。干燥粘接时,3种粘接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均有显著降低,下降幅度最高为39%,微拉伸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粘接界面的破坏。结论 含有丙酮的粘接系统在干燥粘接时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性下降,微拉伸强度有明显的降低;微拉伸强度的测试可以更客观的反映粘接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牙体预备方法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0颗咬合面有典型硬化牙本质的磨牙随机分为四组:A组用高速涡轮牙钻预备,B组用牙钻预备后35%磷酸酸蚀15s,C组用Er,Cr∶YSGG激光预备,D组用激光预备后35%磷酸酸蚀15s.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磨牙硬化牙本质表面的超微结构.结果:A组硬化牙本质表面较平整,有玷污层;B组酸蚀后硬化牙本质表面变得粗糙,玷污层被去除,可见硬化结晶柱突出于牙本质小管口.C组硬化牙本质表面粗糙,管间牙本质有蜂窝状改变,牙本质小管突出;D组酸蚀后牙本质小管开口增大,有硬化结晶柱突出.结论:使用Er,Cr∶YSGG激光预备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能明显改善其表面形态,结合35%磷酸酸蚀可获得更佳的粘接表面.  相似文献   

8.
两种牙本质粘接剂粘接界面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两种新型牙本质粘接剂 Prim e & Bond○RNT(PBNT)和 Prim e one Mirage TM(P- One)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粘接机理。方法 选用 15颗拔出的无龋人类磨牙 ,按牙本质粘接剂微拉伸强度测试标本预备法 ,将各试验牙预备成牙冠中部有一深约 5 m m的小槽隔开的两个粘接面 ,以分别接受两种粘接剂处理。粘接后的标本浸于 37℃的蒸馏水中 2 4 h后分成两组 : 组 (5颗牙 )直接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粘接强度测试 ; 组 (10颗牙 )则在扫描电镜观察和粘接强度测试前行 5℃和 5 5℃的冷热循环 2 4 0 0次。将两组牙齿标本修整、片切成厚约 0 .5 mm的哑铃状系列微型薄片 ,供扫描电镜观察和拉伸测试。结果  PBNT和 P- One各自的粘接界面均可见厚约 3~ 5μm的混合层和伸入牙本质小管内的树脂突及彼此交织成网的树脂突侧支。此两种粘接剂以及它们各自是否经过温度循环 ,粘接界面的 SEM形貌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PBNT和 P- One均可产生良好的树脂浸润 ,粘接界面所形成的混合层和树脂突及其侧支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对粘接效果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牙本质与全酸蚀和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方法:选择临床常见3种牙本质:正常牙本质(ND)、龋病影响牙本质(CAD)、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CSD);两种全酸蚀系统:All-Bond2、Single Bond和两种自酸蚀系统:Fluoro Bond、XenoⅢ,用微拉伸法测试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界面。结果:牙本质类型和粘接系统对粘接强度都有显著影响。不同牙本质上的微拉伸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SD上全酸蚀和自酸蚀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差异无显著性,XenoⅢ在CAD上的粘接强度较低,CSD中All-Bond2粘接强度较高;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多发生在粘接树脂-牙本质界面。结论:不同类型牙本质与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不同,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牙本质类型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粘接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脱敏酸蚀模式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及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完整的前磨牙45颗。其中40颗前磨牙平行于牙体长轴去除近中邻面釉质,制备平滑的牙本质面,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A组(全酸蚀)、B组(全酸蚀+Gluma脱敏剂)、C组(全酸蚀+Gluma脱敏剂+二次酸蚀)、D组(自酸蚀)。最终完成粘接及光固化树脂的堆塑,用万能实验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对另外5颗前磨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方法下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结果 4组粘接强度大小为D组>B组>A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Gluma脱敏剂能使酸蚀后的牙本质小管部分封闭,而随后的二次酸蚀使部分封闭的牙本质小管重新敞开;自酸蚀处理后的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最为完全。结论在酸蚀后进行Gluma脱敏处理不会影响粘接强度;Gluma脱敏处理后二次酸蚀并不能增强牙本质粘接强度,自酸蚀粘接剂具有粘接和封闭牙本质小管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四环素牙本质的粘接价值。方法 选取2004 年6 月-2016 年4 月 该院口腔科收治的自酸蚀四环素牙本质56 颗和全酸蚀四环素牙本质56 颗,按照1 ∶ 1 的比例选取自酸蚀健 康牙本质56 颗和全酸蚀健康牙本质56 颗。比较4 组的粘接强度和断裂模式。结果 冷热循环前后,自酸蚀 四环素牙本质组、自酸蚀健康牙本质组、全酸蚀健康牙本质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高于全酸蚀四环素牙本质 组(P <0.05)。冷热循环前后,自酸蚀健康牙本质组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其他3 组,自酸蚀四环素牙本质组 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全酸蚀四环素牙本质组和全酸蚀健康牙本质组(P <0.05)。冷热循环后,4 组的微拉伸 粘接强度和剪切粘接强度均有所降低。4 组的微拉伸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断裂,比例分别为85.71%、87.50%、 85.71% 和75.00%。结论 自酸蚀粘接系统的粘接效果较好,其对四环素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全酸蚀粘接剂, 经冷热循环处理后粘接强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认为,影响牙本质粘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混合层形成因素均会影响到牙本质粘结强度及微渗漏的形成,而混合层的形成又与树脂突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各种不同影响因素下形成的树脂突的数量、长度及混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且它们与所形成的混合层质量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本文对牙本质粘结界面混合层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复合体与全酸、自酸蚀粘结剂合用和乳牙牙本质间的剪切强度,为临床选择复合体修复乳牙的粘结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滞留乳磨牙40颗制成40个牙本质试件,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全酸蚀粘结剂组,另一组为自酸蚀粘结剂组,两组均按操作要求进行复合体粘结修复,然后测定两组剪切强度。结果全酸蚀粘结剂组与自酸蚀粘结剂组的牙本质剪切粘结强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酸蚀与自酸蚀粘接剂均可做为复合体与乳牙牙本质间的粘接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7%EDTA凝胶预处理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对复合树脂粘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延安市中医医院口腔科门诊66例患者的184颗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牙齿进行实验研究,且牙颈部缺损达到Ⅲ级及以上。随机选取101颗牙齿纳入17%EDTA凝胶预处理的实验组,另外83颗纳入非17%EDTA凝胶预处理的对照组。实验组先用17%EDTA凝胶处理缺损区,再用自酸蚀粘结剂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直接用自酸蚀粘结剂复合树脂修复。采用改良USPHS树脂修复评价量化表以术后即刻、术后第6个月和术后第12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结果 实验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粘结非龋性硬化牙本质方面,17%EDTA凝胶预处理优于未经17%EDTA凝胶预处理。结论 通过术后即刻、6个月和12个月的观察,17%EDTA凝胶处理后的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能提高复合树脂粘结效果,降低临床失败率。  相似文献   

15.
王霜剑  唐旭炎 《安徽医学》2015,36(8):920-923
目的:比较3种根管内预处理方式对玻璃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40颗离体无龋单根管前牙,经常规根管治疗和桩道预备后根据不同根管内预处理方式随机分为4组:I 组:2%洗必泰溶液组(n =10);Ⅱ组:2.5%次氯酸钠组(n =10);Ⅲ组:35%磷酸凝胶组(n =10);Ⅳ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 =10),采用自酸蚀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接纤维桩后进行薄片推出实验,记录推出时的最大力值,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内壁及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体视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断裂方式。结果 I组粘接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Ⅱ组粘接强度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Ⅲ组粘接强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断裂方式以根管牙本质与粘接材料之间的破坏为主要破坏方式,纤维桩粘接后界面观察:35%磷酸凝胶可见树脂突形成,较为致密,2%洗必泰所形成的树脂突较短,形态规则,2.5% NaClO 未见明显树脂突形成。结论采用自酸蚀系统粘接纤维桩前使用2.5%的 NaClO 溶液预处理可降低纤维桩粘接强度,35%磷酸凝胶可显著提高纤维桩粘接强度,而2%洗必泰溶液预处理对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利用35%磷酸凝胶处理可形成良好的树脂突,有利于构成立体网状结构,提高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种不同树脂粘结系统处理后,玻璃纤维桩与根管不同深度粘结界面情况,从微观结构的不同探索最佳临床选择?方法:15颗完整离体单根牙于釉牙骨质界冠方2 mm处截冠?根管治疗后分3组修复:玻璃纤维桩 + 3M Unicem组?玻璃纤维桩 + 可乐丽DC Core组?玻璃纤维桩 + Luxacore组?包埋后切片对牙根上下两部分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形态?结果:3M Unicem自粘接树脂水门汀与根管牙本质仅形成混合层,牙根冠根段均未发现树脂突结构;DC Core一步法自酸蚀与根管冠方牙本质形成数目可观的树脂突,而随根管深度增加,树脂突数量减少;Luxacore全酸蚀组在整个根管段都可见大量明显的树脂突?结论:纤维桩的粘结状况与粘结材料?根管部位等因素相关?全酸蚀三步法在微观界面上可达到最佳粘结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wet-bonding technique is recommended for the one-bottle dentin adhesive systems, but the moisture concept varies widely among the instructions of manufacturers as well as among investigato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tin surface moisture on the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s) of an ethanol/water-based adhesive system and an acetone-based system to dentin. Methods Forty intact human premolars extracted for orthodontic reasons were used. Superficial occlusal flat dentin surfaces of these premolars were exposed, finished with wet 600-grit silicon carbide paper. Under four wet and dry conditions (overwet, blot dry, one-second dry and desiccated), resin composite was bonded to dentin by using Single Bond (SB) or Prime & Bond NT (PB)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The teeth were longitudinally sectioned in the “x” and “y” directions to obtain bonded beams with a cross-sectional area of 0. 81 mm^2 with a slow-speed diamond saw. The bonded specimens were tested in tension at a crosshead speed of 1 mm/min until failure of the bonds. Failure modes were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ean bond strength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Turkey's test. Results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overwet/SB, blot dry/SB, one-second dry/SB and desiccated/SB groups was 10.87 MPa, 22.47 MPa, 24.91 MPa and 12. 99 MPa, respectively.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overwet/PB, blot dry/PB, one-second dry/PB and desiccated/PB groups was 10.02 MPa, 20. 67 MPa, 21.82 MPa and 10. 09 MPa, respectively. For both SB and PB, the blot dry group and one-second dry group revealed significantly higher bond strengths than the overwet and desiccated groups (P 〈0.05).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est bond strength to dentin, keeping appropriately moist condi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one-bottle dentin adhesive systems with solvent. the dentin surface in an ethanol/water or acet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