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8月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采用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62岁,平均46岁.术后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术前术后的症状缓解标准评价腰骶固定融合的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80~290 min,平均210 min.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败及侧凸进展病例.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2例,良3例,可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83%.结论 采用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腰髂固定系统在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TSD)患者中的疗效,选取61例TSD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腰髂固定组30例,骶髂固定组31例,结果显示,与骶髂固定组相比,腰髂固定组手术、拆线、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12个月,腰髂固定组疼痛得分高(P均<0.05);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表明,骶髂固定系统为微创,但手术难度大,失误率高,将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髂固定系统可提供良好生物力学,但其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术后切口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骶段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2月对1l例腰骶段骨折脱位行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AO分型均为C型损伤;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中,B级3例,C级6例,D级2例。手术采用后正中人路,首先暴露伤椎后方结构及双侧髂后上棘,在上位一正常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选髂后上棘为人点,平行于髂嵴置入髂骨钉,再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预弯棒置棒,行撑开或加压使骨折脱位复位,最后行后外侧植骨。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的X线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1例获随访,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复位满意,骨折6个月时均愈合,植骨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复位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各髂骨钉通道的影像学测量,了解髂骨钉三种不同置入通道的参数并为其安全置入提供帮助。方法选择40例髂骨外伤患者,男21例(16~75岁,27个髂骨翼),女19例(16~78岁,28个髂骨翼),均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骨盆,并对髂结节到髂前下棘、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后下棘到髂前下棘髂三种不同的髂骨钉通路进行测量,评价参数分别是长度、内径以及皮质厚度。结果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通道有着最长的骨性通道,男性长为141mm,女性长为129mm,两髂骨板间可容纳在男性直径最大8mm、女性6~7mm的内植物,最佳髋关节上通道皮质骨厚度男性为5.2mm、女性为4.7mm术中髂骨钉的置入。结论本研究提示为安全置入髂骨钉,男性长度140mm直径8mm、女性长度130mm直径6mm左右的髂骨钉是较为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传统徒手置钉,3D打印模板引导技术(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template guided technique,TGT)和ball tip置钉技术在置入骶2髂骨(s2 alar-iliac,S2AI)螺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接受S2AI螺钉放置的145例患者,按置钉技术不同将其分为徒手技术组(36例)、TGT技术组(48例)和ball tip技术组(6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CT确认最佳S2AI螺钉的最佳轨道参数,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轨迹的准确性,比较3种技术的置钉准确性。结果:3组患者S2AI螺钉的最佳轨道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置入S2AI螺钉290枚。其中,传统徒手技术组72枚,TGT技术组96枚,ball tip技术组122枚。传统徒手组置钉不准确率为18.1%(13/72),TGT技术组置钉不准确率3.1%(3/96),ball tip组置钉不准确率为4.1%(5/122):TGT技术组置钉准确性高于传统徒手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l tip技术组置钉准确性也高于传统徒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前路钢板固定治疗C1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2例C1型骨盆骨折,12例采用后路单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复位骶髂关节(A组),另外10例采用前路钢板固定骶髂关节(B组),术中透视双侧髂嵴在同一水平面,复位满意,给予固定骨盆后环。结果所有2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A组手术时间50 min,术后X线检查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所有病例未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功能评价采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10例,良2例。B组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有2例发生骶髂关节移位,有1例出现L5神经根症状,功能评价采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6例,良2例,差2例。结论单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型骨盆骨折手术较前路钢板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复位骶髂关节效果更加确切,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经髂后上棘植入髂骨螺钉的角度参数,对髂骨螺钉置入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研制适合国人的髂骨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18具防腐骨盆标本,对骨盆周围软组织仔细剔除.测量的数据有:①Sl椎弓根观测与测量.②采用该研究确立的进钉方法用骶骨钉治疗1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随访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 (1)S1椎弓根测量结果:①椎弓根高(20.2±2.3)mm;②椎弓根宽(27.7±2.0)mm;③椎弓根中心至进针点距离(49.1±3.6)mm;④S1椎体对侧前皮质至进针点距离(86.5±3.8)mm;⑤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髂后下迹前方(24.6±2.9)mm为其进针点;⑥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向后侧倾斜(7.7±3.8)°,然后向尾端倾斜(7.1±2.3)°为其进针方向.(2)临床应用评价:18例标本中共放置19枚骶骨钉,术后X线拍片复查对比见骶骨钉位于骶1椎体和弓根内,位置良好,骨盆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①选长为7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为适宜;②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的植入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 mm,坐骨切迹上方40 mm;③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的植入方向,然后向尾端倾斜5°~10°,向后侧倾斜5 °~10°.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报告1例应用经骶骨纵向固定融合方法治疗重度创伤性腰骶脱位,讨论椎弓根钉联合空心钉经骶骨纵向固定融合治疗腰骶脱位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本病例弯腰时被重物砸伤,腰骶关节V度前脱位.L5椎体向S1椎体前方移位.对患者行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空心钉经骶骨纵向固定,同时行L5和S1椎弓根钉联合固定,椎体间加压融合治疗.结果:术后患者无需外固定,2周离床活动.2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行走自如.X线和CT三维重建显示获得骨性融合,无进行性滑脱发生.结论:经骶骨空心钉纵向固定融合治疗腰骶关节脱位控制横向剪切力强,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黄继义  刘仁孝 《四川医学》1989,10(3):156-157
椎体间内固定钉(简称椎体钉)是国产的脊柱前路新型固定装置,结实,价廉,固定效果好。1985午10月至1987年9月,我院应用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计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61岁。脊柱骨折脱位17例。胸126例、腰17例、腰23例、腰41例。合并截瘫13例。曾行Harrington-Lugue装置内固定4例,棘突钢板螺栓内固定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在2004年至2010年治疗13例患者,术前采用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钉角度和直径,根据测量结果术中椎弓根钉入钉点为横突尖,进钉方向为平均向头侧倾斜10°~20°、内倾角26°~40°,顺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结果:术后CT加密扫描观察螺钉周围的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否靠近节段血管,是否穿透皮质骨。评价置入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13例患者共置入6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加密扫描和X线片观察到60枚(93.7%)螺钉置入准确,4枚(6.3%)螺钉发生错置。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与胸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更宽的置入宽度、更长的螺钉长度及更大的螺钉直径,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的优点,并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彭亦良  张泽华  吴雪辉  代飞  周强 《西部医学》2010,22(8):1397-1400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X线片、CT影像表现判断疗效。结果随访6-54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后期出现断裂并完整取出。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平均51.4%和75.8%恢复到93.6%和96.5%,Cobb′s角由术前25.8°降低复到末次随访的6.4°。CT示椎管截面积术前为42.6%,末次随访为92.9%。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大多数都有1-3级提高,腰背部疼痛也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具有创伤小、易控制和固定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置钉位置不佳穿破骨壁的原因。方法对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探察、X线监测发现置钉位置不佳者18例,按穿破骨壁部位不同分析原因。结果18例患者中外侧壁穿破7例,内侧壁穿破3例,下侧壁穿破3例,穿破椎体前壁1例,进入上方椎间隙4例。结论脊柱先天畸形、退变、骨折、腰椎滑脱或脊柱侧凸等病变导致椎弓根局部解剖变异或不易辨认,术者未注意个体化、穿刺精度不高以及对经椎弓根穿刺时脊柱生物力学变化理解不够是置钉位置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吴兴林  申雨坤  罗旭  张进  李波 《西部医学》2023,35(4):538-542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影像学指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1 d、12个月、2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提高,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 d,观察组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24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57-60+6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X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前D型滑脱组LL、PI、SS均显著低于非D型滑脱组,而PT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型滑脱组ODI评分和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CARDS分型中D型患者与非D型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D型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亚型进行探讨,可以推广为临床常用的术前评估分类系统之一。D型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凸丢失,容易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动力加压髁螺钉治疗股骨髁部骨折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14例股骨髁间、髁上骨折以动力加压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固定。目的:为临床提供应用DCS的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成人新鲜尸体股骨髁部标本,按照AO/ASIF分类,模拟Y形骨折模型,以DCS固定,置于WD-10E万能电子力学实验机上其抗拉伸、抗扭转、抗村缩、抗剪切强度。结果:DCS有较好的固定强度。临床应用14例,随访6个月至1年,优良率为85.71%。结论:DCS适合于  相似文献   

17.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40例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来予以治疗,观察其应用效果和生物力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经6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骨折损伤位置均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症状。结论: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所获效果显著且良好,在应用中,所用螺钉材料生物力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成骨细胞成长、骨的固定、骨细胞再生以及骨血供,其中金属材料的属性、临床置入方式和锻造工艺对于其临床生物力学性能以及治疗效果所具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78例患者优58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6%。植骨融合率93.6%。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比较适合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 large amount of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from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different posterior lumber non-fusion methods,interspinous distraction device (ISDD) and facet screw fixation system (FSS),but the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ISDD and FSS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clarified.Methods In the current study,finite elem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ISDD and FSS.The range of motion (ROM),intradiscal pressure (IDP)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gained by maintaining disc heights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ROM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non-fusion methods under static standing,flexion and lateral bending.The FSS appeared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resisting extension.At the implanted level L3/4,FSS displayed better results for maintaining and increasing posterior disc heights.At the L4/5 level i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FSS was better than ISDD,with comparable results observed in other motions.Comparing the posterior and lateral disc heights,FSS appear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ISDD.FSS also had a minor effect on the inferior adjacent segment than ISDD.FSS wa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IDP than ISDD in extension.Conclusion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tudy,it can be seen that FSS demonstrates more beneficial biomechanical outcomes than does ISDD,such as being more effective in resisting extension,maintaining and increasing lumbar disc heights and reducing the inferior adjacent IDP in ext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