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覃琼芬  吴登强 《吉林医学》2013,(26):5483-5484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灌流吸附(PP)联合低置换量(10002000 ml)血浆置换(PE)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对75例次治疗前后肝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和肝性脑病程度进行比较,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结果:治疗后肝性脑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钠显著升高、血氨和总胆红素显著下降,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4例好转,6例死亡。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密切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基础,可使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1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9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29例病人均能耐受治疗,其中22例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改善(P〈0.01),血小板(PLT)无明显变化(P〉0.05),3例病情恶化,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显著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同时血浆灌流对血小板影响极少,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混合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浆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3 4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PT、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等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67.6% ,最终存活率仅为 2 9.1%。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 ,对血浆内毒素有确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群  曾文斌 《西部医学》2014,45(1):34-35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前后指标的差异及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疗效差异。方法469例肝衰竭患者,共889例次人工肝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后,ALT、AST、TBIL、GGT、BUN、Cr、K+、WBC、Hb、PLT、PT、INR均下降;ALB、Na+、PTA、中性粒细胞率均上升。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相比,治疗前后血AST、ALB、GGT、TBIL、PTA、Na+、K+、WBC、Hb水平的改变程度有差异。结论人工肝治疗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血钠上升、血钾下降、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率显著上升。单用血浆置换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疗效优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联用与单用相比,更不容易造成血钠上升和血钾、血红蛋白的下降。血浆置换联用血浆灌流在较少的血浆消耗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剂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在肝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105例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清中TBIL、DBIL、ALT、NH3的含量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观察治疗中的过敏反应、血压下降、低钙血症、破膜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原因和处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BIL、DBIL、ALT、NH3的含量均明显好转,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P〈0.05。发生过敏反应7例次、血压下降2例次、低钙血症2例次、破膜1例次。结论低剂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减少血制品的用量;及时做好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可有效降低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共进行了147例次,对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CRE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ALB、PTA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上升,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62例患者经过住院1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 (PE)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伴有急性肝衰竭 (AL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疗效。方法  16例伴有急性肝衰竭的MODS患者除经内科常规治疗外 ,行PE联合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CVVH)治疗 ,在治疗前、PE后、CVVH结束时 ,分别抽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 -α及IL- 6的水平 ,并进行ICU监护。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浆置换后血氨、ALT、TBIL、TBA、TNF -α、IL - 6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BUN、Cr下降不明显 ,CVVH治疗后血氨、BUN、Cr、TNF -α、IL - 6呈进行性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TBIL、TBA变化不明显 ,SIRS积分从 2 7分± 0 5分降到1 3分± 0 3分 (P <0 0 5 )。APACHEⅡ评分从 19 6± 5 3下降到 13 2± 2 6 (P <0 0 1) ,存活率为 4 3 75 %(7/16 )。结论 PE联合CVVH治疗能有效清除伴有急性肝衰竭MODS患者炎性介质TNF -α、IL - 6水平 ,改善肝肾功能 ,有效改善MOD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毕小云  杨春  张睿 《重庆医学》2008,37(6):630-63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电解质(K 、Na 、Cl-)、血常规(RBC、WBC、PLT),比较肝衰竭经PE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TBIL、DBIL、AS、AL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和血常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好转15例,死亡5例。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肝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2.
血浆置换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青岛市传染病医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明显改善,PTA及胆碱酯酶(CHE)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和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提升是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术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PE治疗45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血浆置换术后重型肝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达87%,血清胆红素平均降低34.3%,PTA上升13%。治疗过程中以血压下降、心慌、恶心、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0%,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和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耐受情况良好。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检测置换前后患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观察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沈强  唐琰  李磊 《安徽医学》2011,32(12):2004-2006
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法,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清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为63.4%,早期及中晚期慢性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8.9%及43.9%(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对早期慢性肝衰竭患者疗效优于中晚期患者,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