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AS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人员的MMP-9、IL-6、hsCRP血清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IL-6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或〈0.01)。结论 MMP-9、IL-6及hsCRP与CAS的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脑梗死患者26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ted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4例)?IMT增厚组(62例)?稳定性斑块组(110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64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9?TIMP-1水平并行组间比较?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依次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 (P < 0.01)?以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为因变量,与其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lgMMP-9呈正相关?以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为因变量,与其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BMI?TG?lgMMP-9呈正相关?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TIM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钟小婷  张苑  刘其强 《中外医疗》2013,32(5):161-161,16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进展时期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护理措施。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病人,将其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进展时间随机分为动脉内膜正常组、动脉内膜增厚组,动脉斑块形成组、血栓形成组,分别测定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浆组织因子(TF)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IL-10、IL-18、MMP-9及TF随动脉斑块的形成及斑块的易损程度表达均显著增加,与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激活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自细HCMV—PP65抗原作为HCMV激活感染的指标,对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进行HCMV—PP65抗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HCMV—PP65抗原阳性组、阴性组血清MMP-9含量分别为(242.25±81.03)、(159.57±79.2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TNF—α含量分别为(3.04±0.37)、(1.37±0.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HCMV—PP65抗原阳性组44例(69.84%)存在不稳定性斑块,HCMV—PP65抗原阴性组72例(48.32%)存在不稳定性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P〈0.01)。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可引起MMP-9、TNF—α水平增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①血栓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组以混合性斑块及软斑块为主,腔隙性脑梗死组以硬斑块为主,3组间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软斑组、混合斑组及硬斑组血清MMP-9含量分别为(260.25± 489.03)μg/L、(248.65 4±80.73)μg/L、(157.474±78.28)μg/L,软斑组和混合斑组血清MMP-9含量显著高于硬斑组(均P<0.01);③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及TLA组血清MMP-9含量分别为(208.25 4±79.03)μg/L、(202.35±76.67)μg/L、(209.65 4±79.87)μg/L,3组之间血清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C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足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常翔  杨琳  李敏 《陕西医学杂志》2020,(10):1253-125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设为对照组,按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将研究组分为不稳定组(n=34)与稳定组(n=56),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将研究组分为重度组(n=48)、非重度组(n=42),观察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脑梗死患者各临床指标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不稳定组(P<0.05);重度组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组(P<0.05);血清TNF-α、IL-6、CRP浓度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血液炎症相关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民  陈桂花  张文亚 《浙江医学》2001,23(9):535-53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是不稳定性的粥样硬化斑块 ,常可引起致命的脑血管病。血液炎症相关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是近年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1]。笔者通过对19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结果和血液炎症相关因子的检测分析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1.对象1999年3月至2000年7月因脑缺血入住本科患者194例 ,无慢性炎症性病变。按1995年中华神经内外科协会脑血管疾病分类 ,脑梗死120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简称为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不断上升,且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医院32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69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9%,显著高于对照组(43.1%,P<0.05).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早期进行临床干预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惠普New 1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D、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管腔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部位、数量。晨采空腹血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血TC、TG、HDL-C、LDL—C、VLDL-C及血糖,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硬化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厚度(I MT),斑块数目和性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与检测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比较。结果:237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68例(70.9%),其中I MT增厚29例(17.3%),粥样硬化斑块139例(82.7%)中软斑或混合斑84例(60.4%)、硬斑55例(39.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增多,空腹血糖、FIB、LDL-C、CRP明显增高,HDL-C显著降低。根据脑梗死灶侧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可分为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侧硬化组,分析发现同侧组I M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显著增多、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软斑或混合斑数量显著增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