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竹青 《河北医学》2016,(12):2000-2002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ACI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金标法测定观察组入院时(急性期)、治疗1~2周(稳定期)、治疗2周后(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并于治疗4周后以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稳定期和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期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大梗死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梗死灶高于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AC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会随着治疗的有效进行而逐渐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患者普遍预后良好,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判定AC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C S2000i全自动血凝仪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及PLG:A进行联合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LG:A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D及PLG:A水平对了解ACI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检测在SLE患者合并血栓性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民 《广西医学》2005,27(2):204-20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0例活动期SLE患者、10例稳定期SLE患者和 2 8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SLE患者存在血小板化、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 ,检测SLE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血栓前的早期诊断 ,并可作为病情活动性和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与脑再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 (D D)水平与脑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 60例初次脑梗死与 5 0例再次脑梗死及 60例初次腔隙性脑梗死与 5 5例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D水平及纤维蛋白原 (F gen)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较初次脑梗死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与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浆D D水平持续增高 2月者 ,以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多见 (P <0 .0 0 1)。 1年内再发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P <0 .0 5 )。再次脑梗死组及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的F gen浓度 ,分别高于初次脑梗死组及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 结论 血浆D D水平与F gen浓度测定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发病72 h)120例,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并对不同类型ACI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I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ACI患者中大梗死灶、中梗死灶ACI患者组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小梗死ACI患者(P<0.01),进展性脑卒中组血浆LPA明显高于完全性脑卒中组(P<0.01)。并在TOAST分型中,血浆LPA水平心源性栓塞型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血浆LPA在脑梗死急性期明显升高,且在不同类型ACI患者中含量有所不同,故血浆LPA水平可作为脑梗死预报、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6例ACI患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比较不同病情和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 ①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ACI患者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与hs-CRP水平关系密切,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 C 反应蛋白( CRP )、D-二聚体( DD )及纤维蛋白原( FBG)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 ACI )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8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ACI患者( ACI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者及ACI 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的差异,分析ACI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患者Hcy、CRP、DD、FB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P<0.01);ACI中梗死面积组及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面积组( P<0.05、P<0.01),而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面积组( P<0.05);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CRP、DD、FBG水平均呈正相关( r=0.512、0.553、0.491, P<0.05)。结论: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与ACI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判断梗死面积,指导ACI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ACTH和皮质醇对AC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4例病情程度不同的ACI患者和30例对照者在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分析24h内ACTH和皮质醇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在3个时点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预后差的患者两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昼夜节律逆转.结论 检测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观察其昼夜节律变化,可判断A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86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1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ACI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PT水平低于轻、中度组,Fbg、D-D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PT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02、92.86%、58.82%、10.27 s;Fbg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71、83.33%、78.43%、3.45 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54、100.00%、74.51%、3.69m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效能高于PT及Fbg。结论ACI患者的Fbg及D-D水平升高,PT缩短,并且PT、Fbg、D-D可被用于ACI患者病情的评估,D-D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11月首次发生脑梗死并且24 h内入院的病人46例。使用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量入组病人的1、3、7、14 d清晨空腹状态下血清VEGF水平指标,同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将入院时病人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于发病14 d重新对病人进行评估,如果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4分或入院时评分 < 4分,重新评估后NIHSS评分未增加,则定义为预后好组,反之为预后差组。另外收集同阶段的年龄、性别匹配的15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在发病1、3、7、14 d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1)。并且在ACI后7 d达到高峰。在ACI后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CI组血清VEGF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均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有上升趋势,并在发病7 d、14 d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差组的ACI病人血清VEGF水平在各时点均表现出比预后好组高的趋势(P < 0.05)。进一步亚组分析,在相同卒中严重程度的情况下,预后差组的各时间点血清VEGF水平均有高于预后好组的趋势,但除轻度卒中组的1 d、3 d外(P < 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病人发病3、7、14 d血清VEGF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 < 0.05),NIHSS评分与发病1 d血清VEGF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CI发生后血清VEGF水平升高,且随ACI病程进展而呈波动性变化。血清VEGF水平与ACI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VEGF水平与短期功能预后有一定的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中枢神经特异蛋白(central nerve specific protein,S100-β)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江苏省常州市老年病医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85例和同一时间段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80例分别记为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H型高血压组和健康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及外周血LP-PLA2、S100-β水平。依据脑梗死面积将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及重度梗死组3个亚组,依据预后情况将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对比不同梗死程度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LP-PLA2、S100-β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外周血LP-PLA2、S100-β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结果 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H型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LP-PLA2及S100-β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H型高血压组LP-PLA2、S100-β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LP-PLA2、S100-β水平又均高于H型高血压(P<0.05)。重度梗死组外周血LP-PLA2、S100-β水平均高于轻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P<0.05),中度梗死组外周血LP-PLA2、S100-β又均高于轻度梗死组(P<0.05)。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3.33%。预后不良组高血压分级Ⅲ级占比、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外周血LP-PLA2及S100-β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尿酸(uric acid,UA)水平则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外周血LP-PLA2及S100-β水平均为影响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861、3.370、3.483,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LP-PLA2、S100-β两者联合预测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1,高于外周血LP-PLA2、S100-β水平单独预测的AUC(P<0.05)。 结论 外周血LP-PLA2、S100-β与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关,且外周血LP-PLA2、S100-β对老年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的效能较高,可作为对该类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CI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狭窄者及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中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结论 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表达,血清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病情以及神经功能损伤预后的关系,分析AIM2、Lp-PLA2、UCH-L1预测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ACI患者(ACI组)和72例门诊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根据病灶大小将ACI组分为大梗死组(42例)、小梗死组(61例)、腔隙性梗死组(47例),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oke Rating Scale,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38例)、中度损伤组(59例)、重度损伤组(53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分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与血浆 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80例来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检查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组(n=32)与小面积脑梗组(n=48),观察两组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的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神经功能。比较存活与死亡病例入院时相关指标水平,观察 D-二聚体与 NT-proBNP 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组患者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 NIHS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患者随访半年,死亡患者入院时候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均远高于生存的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明显升高,且脑梗死面积越大,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越高,患者预后效果越差。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评估CRP在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近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68例ACI患者(ACI组)、2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15d时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计算出评分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ACI组、LCI组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ACI组CRP水平高于LCI组(P<0.05);89例患者中CRP异常率50.56%,且ACI组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入院时NDS≥15分组CRP水平明显高于NDS<15分组(P<0.01),NDS评分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14.31,P<0.01);住院15d时NDS评分差值少组比NDS差值多组CRP含量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估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活性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颖敏  韩敏 《北京医学》2003,25(3):182-18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体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水平的改变。方法 分别用ELISA法、硫代巴比妥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Fe3 /F3^2 化学法对38例ACI患者血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行检测,并与36例TIA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ACI组血中MDA浓度显著高于TIA组和健康组(P均<0.01),而SOD活性及TAOC水平明显低于后两者(P均<0.01)。ACI组、TIA组与健康组比较,ox-LDL浓度明显增高(P<0.0l,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氧化损伤并且抗氧化活性水平显著下降,氧化损伤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青年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青年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影响。方法108例青年ACl患者按发病<24 h时的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高Hcy组,后者又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3组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干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5 mg、维生素B_(12) 500μg每日3次,连用3个月。在发病<24 h(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时,干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比治疗前以及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Hcy组和干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的青年ACI患者预后差,对高Hcy血症干预治疗可以改善青年A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IL 33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 33水平。在出院9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9)和预后不良组(n=73),分别对两组患者基线期一般资料和血清学资料进行比较。对NIHSS评分与血清IL 33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血清IL 33水平的ROC曲线。 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血清IL 33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血清IL 33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81, P<0.01)。入院时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血清IL 33水平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2.5%。结论: 血清IL 33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与疾病轻重的关系。方法测定105例ACI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ACI患者hs-CRP明显增高(11.53±2.3)mg/L,健康体检者hs-CRP为(2.34±1.15)mg/L,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经治疗后2周开始下降,于6个月后逐渐趋于较稳定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且与健康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s-CRP含量呈正相关,轻度hs-CRP含量(7.12±1.55)mg/L,中度hs-CRP含量为(13.11±1.64)mg/L,重度hs-CRP含量为(18.99±1.67)mg/L。各组间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6个月hs-CRP下降趋于较稳定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健康人群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后脑梗死组与健康人群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hs-CRP含量明显升高,且含量高低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hs-CRP含量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分度和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