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对84例急性脑梗死患起病3d内及第4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患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结论: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礼泉 《医学综述》2012,(19):3304-33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3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并于发病后1、30 d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分析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发病后1、3 d平均值)与S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依次增高,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与SSS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猛   《中国医学工程》2011,(4):105-10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脑梗死(AC I)的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首次患AC I的患者87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于发病7d、14d及28d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于28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同时收集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分别对四组患者D-D含量及临床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在不同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示,从发病时间方面:发病14 d〉发病7d〉发病28d,从梗死灶体积方面: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对照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发病28d各梗死组CSS评分: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水平在急性期逐步升高,在恢复期逐步降低,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血浆D-二聚水平可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继发性纤溶状态和病情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力华 《中外医疗》2008,27(29):175-17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体积的脑梗死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以及在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2)对恢复期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根据恢复期血浆(D-D)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升高将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者与恢复期病人血浆较急性期升高者的预后进行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病人(D-D)水平的检测可做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光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66例脑梗死患者住院次日、第7d、第14d、第21d和46例健康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在轻、中、重型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差异明显(P<0.01),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于14 d达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结论:提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和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并发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检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两组,发病后第7 天行 NIHSS 评分,第 1 个月和第 3 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检测发病24 h内和发病后第7天的血尿酸( SUA)浓度,分析SUA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55例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无明显变化, SUA浓度与评分均无关;65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显著降低,且SUA变化值与第7天NIHSS和第1个月mRS有关,Logistic回归显示SUA变化值是第1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梗死范围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血糖水平与梗死范围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89例ACI患者在入院后48h内测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依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对两组患者脑梗死范围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血糖组总有效率(87.75%)明显高于高血糖组(54.12%,P<0.01),高血糖组多发脑梗死发生率(40.00%)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10.29%,P<0.01)。结论ACI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及预后与血糖水平有相关性,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提高ACI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②方法按发病后48小时内的空腹血糖水平,将94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观察病变程度、病变体积及预后。③结果血糖升高组于入院后第1、3、7、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分别为21.5±9.2、27.1±12.7、25.7±11.0、22.5±11.4,血糖正常组为18.9±15.7、21.8±15.1、18.5±14.2、16.0±15.6;入院后第28天应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血糖升高组为40.29±17.62,血糖正常组为72.67±21.24;血糖升高组病灶大小19.6±3.1,血糖正常组12.8±2.3;血糖升高组总有效率34.1%,血糖正常组6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有关,可作为预测病损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肽素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138例及同期健康对照6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入院时和肽素水平,依据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和肽素水平。随访3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大于2分为预后不良。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和肽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亚组高于轻、中度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和肽素是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03,95%CI:1.120~8.328,P<0.05)。结论和肽素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和近期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清抗心磷脂抗体?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35例正常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ACA阳性组D-Dimer含量显著高于AC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血清IgG-ACA阳性率越高,D-Dimer含量也越高;随时间变化,ACA阳性率逐渐减少,第1周与第2、第3、第4周ACA相比较(P<0.01);ACA阳性与50岁(含5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结论:血清中ACA、D-Dimer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病人120例,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Hcy水平和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按血管狭窄程度、有无颈动脉硬化斑块、TOAST分型对病人分组,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有无颈动脉硬化斑块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与Hcy水平的关系,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分析心脑血管事件、mRS评分与血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无狭窄组的Hcy水平显著低于狭窄组(P<0.01).不同狭窄程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斑块组的HHcy发生率、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斑块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和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各组HHcy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Hcy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AA组高于CE组、SAA组、SUE组和SOE组(P<0.05~P<0.01).随访后,HHcy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高于Hcy正常组(P<0.05);且HHcy组的mRS评分显著高于Hcy正常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TOAST分型、有无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Hcy相关,HHcy是导致脑梗死预后不佳的一种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糖代谢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次日及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病情重,预后差,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组梗死灶大,与应激性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监测血糖并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