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tive cardiomypathy 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一种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异常肥厚,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此型患者很少有正常心电图表现,为此,我们对我院1997年以来住院确诊的36例HOCM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特殊类型,以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病理特征,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因其在临床、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现,而有别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本文现就本院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42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诊断AHCM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研究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心肌病酷似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三例周晓华,张斯伟,张凤茹肥厚性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与压力阶差分为梗阻与非梗阻型,由于其表现的复杂多样化,临床上常易误诊。我院1990年以来共收治肥厚性心肌病患者8例,其中3例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核素显像鉴别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素显像在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29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5例进行核素门控心血池及心肌灌注显像,分析对比显像结果。结果 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下降,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相位延迟,相角程增宽,EF等心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但影像表现各有其特点;缺血性心肌病29例,单纯左扩大者占27例,相位延迟均呈节段性,左室EF等心功能指标下降明显,心肌灌注显像均有节段性缺血表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5例,14例表现为左右心室均扩大,相位延迟呈弥散性,心功能指标左右心室均有明显下降,下降比缺血性心肌病更明显,心肌灌注显像均表现为弥漫放射性分布不均。两组特征阳性率差异显著(χ^2检验,P<0.01)。结论 根据影像特点与心功能指标,可以对两种类型的心肌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50例高血压病和 14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经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的功能,结果发现:高血压病尚未发生左室肥厚者及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其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下降;高血压病已发生左室肥厚者,则舒张及收缩功能均下降。  相似文献   

6.
邱刚 《包头医学》2008,32(2):71-73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确诊为HCM的65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或(及)晕厥为主要表现。②心电图异常者占98.4%,其中以ST-T改变最常见。③超声心动图示:普遍肥厚型34例占52.3%,室间隔肥厚型18例占27.3%,心尖肥厚型8例占12.3%;非梗阻型48例占73.8%,梗阻型者17例占26.2%;④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者行PTSMA或DDD后症状可明显得到缓解。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结合超声心动图或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应用二维及多普勘超声心动圈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7例做了检查,发现6例为HCM,1例正常。6例家族性HCM 室间隔厚度24.5±5.7mm,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比值为2.52±0.64,部分病例伴左房扩大、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收缩期向前运动,房室瓣及主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等表现。研究表明,同一家族HCM 患者,室壁肥厚部位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梗阻型及非梗阻两种类型。对超声诊断HCM 患者,应做家系检查,发现家族性HCM。  相似文献   

8.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因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室间隔不均匀显著肥厚,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心衰和猝死,年死亡率达1.7%~4%,其中50%为猝死。以往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内科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好;二是手术切开,切除肥厚间隔心肌,临床效果较好,但死亡率高。 1995年英国医生Sigwart在世界上首次报告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经间隔心肌消融术后症状  相似文献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hve car-diomyopathy,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中肥厚性心肌病(hr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肥厚的心肌导致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梗阻而得名。由于部分患者肥厚的心肌在左心室和主动脉瓣下造成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肥厚r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取肥厚r性心肌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检测,对诊断结果和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分为梗阻组16例,非梗阻组34例.结果 50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共计46例(92.0%),其中以ST-T改变和房率异常为主;心电图特点主要是ST段下移(76.0%)和T波倒置(76.0%).另外,Ⅳ型患者的ST-T改变率、分布在下壁和前侧壁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型(P<0.05);梗阻组患者的电轴左偏、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梗阻组(P<0.05).结论 对于肥厚r性心肌病患者而言,大多数存在心电图异常现象,Ⅳ型患者和梗阻型患者的不良表现更多,因此,必须加强心电图检测,从而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夏丽萍  张书宁 《上海医学》2012,35(3):224-227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HCM的患者分为梗阻型HCM组(HOCM组,44例)及非梗阻型HCM组(HNCM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测量并比较冠状动脉各分支的内径。结果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中,两组间仅年龄及糖尿病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两组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的构成比、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房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左前降支肌桥的发生率及左侧冠状动脉优势型患者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OCM组的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左间隔支内径均显著大于HNCM组(P值均<0.01)。结论 HOCM患者的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较HNCM患者高,且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尤其是左间隔支粗大,对临床上经皮导管化学消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显像技术(S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室间隔非对称性HCM患者30例,根据左室流出道压差分为梗阻型及非梗阻型两组,2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选取标准的心尖四腔切面,分别测量室间隔与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沿心脏长轴方向上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应变(εet),并将病变组和正常组的室壁Vs、εet与相应室壁厚度作相关分析。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同一室壁V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呈显著下降趋势。HCM两组收缩期Vs各节段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中间段Vs与心尖和基底段Vs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HCM两组间Vs亦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组各节段εe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M两组各节段εe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室间隔中段εet最低(P<0.001)。HCM两组间εet未见显著性差异;③正常对照组和病变组的Vs与室壁厚度相关性差(r=0.23),εet(绝对值)与室壁厚度高度负相关(r=-0.83)。结论:超声组织速度及应变显像技术均能敏感检测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组织应变显像较组织速度显像更能真实反映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24例肥厚性心肌病,对其肥厚的部位以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①肥厚性心肌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的不同,可以分成室间隔肥厚、心室中部肥厚和心尖肥厚三种不同亚型;②由于心肌肥厚部位的不同,三种亚型之间存在显著不同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征;③梗阻型室间隔厚度与非梗阻型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梗阻型心肌肥厚的范围可能较广;④二维超声心动图是确定心肌肥厚部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病因致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各种病因引起的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同高血压左室最组(EH)3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HCM)15例,主动脉瓣狭窄组(AS)15例,正常组30例。比较4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c)和校正的QT度苴度(QTcd)。结果 病理性左室肥厚三组的QTd和QTc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HCM组和AS组且明显增大(P〈0.95,P〈0.01和P〈0.05,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血清水平,判断其与HCM心室肌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5例家族性HCM患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算其左室重量指数,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中IGF-1浓度。取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单纯性高血压及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4组之间血清高于正常人及不伴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左室重量指数与血清IGF-1相关(r=0。8169,P<0.01)。结论:IGF-1可能参与了HCM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A评估肥厚型心肌病伴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6-2014.6间55例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选取无肥厚型心肌病但冠状动脉CTA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6个月内)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由2名经验丰富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阅片,管腔狭窄70%为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管腔50%为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管腔50-70%为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度或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单支中度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前降支中度或重度狭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肥厚型心肌病组平均深度是5.0±2.4mm、平均宽度是27.5±13.4mm;对照组平均深度为2.7±1.2mm平均宽度为8.8±3.4mm,P0.01。结论冠状动脉CTA应成为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是否冠状动脉狭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应变成像(SI)和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应用SI和SRI技术对34例HCM患者和24例正常人进行检测,获取左室各壁长轴方向基底段、中间段心肌应变和应变率曲线,测量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CM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均明显降低(P〈0.05),左室大部分节段舒张晚期应变率SRa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约20%节段出现收缩期后缩短(PSS),HCM组约43%节段出现PSS,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和SRI可敏感地检出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是准确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核素显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肥厚型心肌病(HCM)病人及29例正常对照者做了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血池显像,结果表明,HCM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段性左心室心肌肥厚,以室间隔部位不对称性肥厚最为典型;部份病人尚见有局部心肌灌注缺损,提示有心肌供血不足。心血池显像可见HCM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轻微增高,但舒张功能明显减低,以1/3充盈分数(1/3FF)及峰充盈时(TPFR)最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陈海波  赵统兵 《河北医学》2003,9(7):619-620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与HCM心室肌肥厚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n =2 9)、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 (n =2 6 )和HCM组 (n =18)。以超声心动图测算左室重量指数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 - 1水平 ,比较 3组血清IGF - 1水平 ,分析IGF - 1水平和心室肌肥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血清IGF - 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血清IGF - 1与左室重量指数高度相关 (r =0 .91,p <0 .0 1)。结论 :IGF - 1可能参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the effects of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 refractory to medical therapy. A 58-year-old man with HOCM had suffered from dyspnea, chest pain and palpitation for 5 year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showed a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 gradient of 80 mmHg. He refused septal myomectomy and the septal ablation was not available. Based on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measurements, he was implanted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and LVOT gradient decreased to 10 mmHg.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6 months, the patient’s symptom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Biventricular pacing may be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O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