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口腔门诊收治的94例牙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7例,联合组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GI(0.32±0.15)分、PLI(0.96±0.28)分、SBI(1.82土0.40)分、PD(2.85±0.19)mm、CAL(1.90±0.58)姗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GI(0.57±0.20)分、PLI(1.23±0.35)分、SBI(2.13士0.37)分、PD(3.14±0.25)mm、CAL(2.30±0.55)mm(t=6.856、4.130、3.900、6.332、3.431,P<0.05)。治疗后2组的SNA、SNB及ANB角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的SNA角(71.5±2.6)°、SNB角(72.3±1.3)°及ANB角(0.7±0.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SNA角(73.2±2.7)°、SNB角(74.0±1.4)°、ANB(0.8±0.2)°(t=4.120、3.153、2.041,P<0.05)。治疗后3个月复查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牙周炎治愈率为65.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68%(x.2=4.304,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23%(x~2=3.859,P<0.05)。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组(1%W/V)、B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脱矿骨组、C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胶原膜组、D组为翻瓣组(对照组),四组患者均行骨植入的牙周新附着手术,A组患者骨缺损处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B组患者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脱矿骨、C组患者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胶原膜,D组患者骨缺损处不填充任何材料。分别在基础治疗后基线,植骨术后8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测量。结果:各组患者手术后8个月的X线缺陷深度(RDD)、临床附着丧(CAL)测量值均明显低于基线时(P<0.05);并且,手术后8个月时,A、B、C三组的RDD、CAL测量值明显低于D组同时间点(P<0.05)。A、B、C三组患者手术后8个月时RDD、CAL测量值比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牙周炎骨缺损时,可单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凝胶作为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在牙周局部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C、D组为羧甲基壳聚糖梯度实验组,在手术缺损区置入不同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术后4周处死动物,应用彗星试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彗星尾数和微核率;同时收集牙周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周C、D组骨缺损区可见少量新骨形成,A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A组、C组、D组间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组的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远高于A、C、D组(F=8.32、47.61,P<0.01).结论 局部应用羧甲基壳聚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取损伤神经远端的不同长度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壳聚糖-胶原-CNTF再生室对兔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B、C组(实验组)及D组(对照组),每组10只。A组:4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B组:6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C组:8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6周观察电生理、腓肠肌湿重、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结果。结果术后16周B、C、D组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的比较,四组在近端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端处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损伤神经远端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明显,6mm组和8mm组优于4mm组,且效果都近似于自体神经移植,但6mm组节省神经,是最为适宜的自体神经片段长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H-GP)凝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制备第二、第三前磨牙共24颗Ⅱ度根分叉区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CH-GP组(B组)、PRP组(C组)、CH-GP+PRP组(D组)。术中先严密缝合各组牙周缺损处组织瓣,再按照分组将B、C、D组凝胶注射入相应牙周缺损模型处,A组不作处理。术后8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新生牙槽骨(NB)、新生牙骨质(NC)及新生牙周膜组织(NPL)的长度。结果 C组和D组NB、NC及NPL长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6.54~11.37,q=3.65~9.84,P<0.05);并且D组NB、NC及NPL长度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3.12~8.26,P<0.05);A组和B组NB、NC和NPL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H-GP凝胶负载PRP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是一种有潜力的牙周组织再生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局部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采用1%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内麻醉.距梨状肌下缘远侧约1.5 cm处切断坐骨神经,切除远端1~2 mm,采用无创伤线(10/0)做神经外膜+束膜缝合.A组:局部注入2.5s神经生长因子0.3 μL.B组:坐骨神经缝合处注入生理盐水0.3 μL.术后2、4、6、8周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光镜观察,8周时神经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观察局部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结果 A组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B组,在取材时发现A组缝合处神经愈合良好,B组有1例神经瘤和1例感染.A组神经传导速度快[(11.04±0.34)m/s]、潜伏期短[(1.84±0.16)ms],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B组神经传导速度慢[(8.94±0.37)m/s]、潜伏期长[(2.19±0.25)ms],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小、数量少、排列不规则,再生较差.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NGF局部给药具有明显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固定义齿修复后继发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和分析对牙周症状的改善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固定义齿修复后继发牙周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34例,对照组38颗牙,116颗基牙位点,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9颗牙,118颗基牙位点,应用米诺环素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评估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94.92%(112/118),高于对照组84.48%(98/116),无效为5.08%(6/118),低于对照组15.52%(1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I、PLI、PD和AL分别为(0.84±0.10)、(0.81±0.13)、(2.05±0.14)mm和(2.11±0.17)mm,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39±0.15)、(1.36±0.17)、(2.78±0.16)mm和(3.20±0.24)mm,且2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 更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再生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构建5只Beagle犬慢性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将转染Hbmp-7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BMSCs分别以1×107个/ml接种于胶原膜BME-10X,植入牙周缺损内,对照组仅植入胶原膜,12周后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81.8%±7.8%)与未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67.3%±10.3%)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79.1%±8.6%与75.6%±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牙种植的患者4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用新型胶原蛋白口腔修复膜材料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钛膜材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骨缺损情况(骨缺损高度)、修复后植骨厚度与成骨厚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骨缺损高度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的骨缺损高度低于对照组[(2. 1±0. 7) mm比(2. 3±0. 5) mm],两组间、时点间及组间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的植骨厚度与成骨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 51±0. 38) mm比(2. 04±0. 26) mm,(2. 65±0. 52) mm比(2. 23±0. 35) mm](P <0. 01)。两组患者的切口裂开、修复膜暴露、牙周组织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新型胶原蛋白口腔修复膜材料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修复成功率高,能有效促进成骨和植骨的发育成长,改善牙周软组织的健康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