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及关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并诊治的李斯特菌败血症新生儿5例。结果早产儿4例,足月儿1例。4例母孕晚期有发热史,1例母孕晚期有流感样症状,3例产前羊水异常。主要表现:发热、抽搐、呼吸困难、血便、皮疹等。5例均予抗感染治疗,3例治愈,1例好转,1例病情危重签字出院后死亡。并发症:重症肺炎、脑膜脑炎、颅内出血、HIE、肺出血、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NEC等。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发病率低死亡率高,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有效率低,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改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为李斯特菌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主要探讨其临床症状、发病孕周、围产儿结局.结果 确诊李斯特菌感染的孕妇6例,1例妊娠中期发病流产,5例妊娠晚期发病,围产儿预后不良,其中3例早产, 4例新生儿败血症,2例新生儿脑膜炎,2例新生儿死亡.结论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可导致母婴传播,妊娠晚期感染者围产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的首发表现、治疗情况、胎儿/新生儿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1例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孕产妇中血培养阳性7例,阴道分泌物培养阳性5例,首发表现中产前发热6例,先兆早产6例,胎膜早破4例,胎儿宫内窘迫3例,9例入院时CRP升高,3例送检胎盘病理均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11例孕产妇中活产分娩7例(63.64%),其中足月2例,早产5例,胎死宫内3例(27.27%),孕早期感染难免流产1例(9.09%)。7例活产新生儿中,1例孕产妇经抗感染治疗痊愈后足月分娩健康新生儿,其余6例生产后均转入新生儿科治疗,母婴共患李斯特菌感染,治愈/好转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易诱发早产,导致死胎、流产,母婴共患率高。对发热、先兆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的孕产妇应高度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及时完善相关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李斯特菌败血症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2000年前美国就将其确定为国家法定传染病严密监测。我国还未将李斯特菌病列为法定报告疾病,也没有相关的监测系统。我国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及脑膜炎报道不多,缺乏流行病学研究,因临床无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1例早产儿李斯特菌败血症,并复习文献15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例患儿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复习自万方数据及同方知网期刊全文库检索的国内报道病例15例。结果:本例母亲有宫内感染史,生后出现皮疹、贫血、血小板值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早期使用头孢他啶,血培养报告后改泰能抗感染,最终因颅内出血,家长放弃治疗而死亡,血培养提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15例中,14例低出生体重,9例有窒息,10例出现皮疹,11例出现血小板值下降,凝血功能异常,13例母亲产前有发热,13例CRP升高,6例血像升高,7例使用青霉素类抗感染,9例使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类抗感染,8例死亡。结论:早产儿感染李斯特菌病情较重,预后差。加强对孕妇进行关于李斯特菌病风险教育,早期诊断李斯特菌败血症和及时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B group hemolytic streptococcus,GBS)带菌状况对妊娠结局及其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本院确诊GBS带菌的孕晚期孕妇48例纳入治疗组,根据其药敏实验结果对治疗组孕妇行针对性治疗。同期未感染GBS的孕晚期孕妇47例纳入空白组。而后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本院行产检并确诊GBS带菌但未进行干预措施的孕晚期孕妇病历49例,纳入未治疗组。比较三组妊娠结局、妊娠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未治疗组早产、胎膜早破及剖宫产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产后出血及迟发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分娩后的新生儿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分娩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S会导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同时引起分娩后相关新生儿疾病发生概率上升,通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能显著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并研究了其病原菌分布和临床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为治疗及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分析对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注重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败血症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预防、治疗及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治的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和细菌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儿存在引起细菌感染的原因.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早发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晚发组(P<0.01).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早发组明显高于晚发组(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对可疑败血症新生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龙虹  刘燕  刘杰 《四川医学》2013,(8):1211-1213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探讨临床特点,为预防、治疗及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83例新生儿败血症纳入研究,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组(≤7d)和晚发组(〉7d)。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多预后不良。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c反应蛋白等检测,并合理选择抗菌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方便选取自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5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14例,呕吐6例,呼吸困难8例,皮肤出现瘀斑6例,肺部出血5例,发热4例,血尿2例,抽搐3例,尿潴留2例,对患者进行血培养结果,发现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导致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患者治愈26例,好转14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出院4例。结论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儿病死率高,对新生儿进行严密的感染性指标监测,有利于对早发型败血症的确诊,对提升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真菌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真菌血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5年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的33例真菌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真菌血症均为医院获得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大比例;真菌血症与早产、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5-氟脲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低,氟康唑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阑尾炎误诊原因,降低儿童阑尾炎的误诊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阑尾炎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本院近6年收治的237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14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统计研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入院诊断为阑尾炎很快即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3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为其他疾病6例;入院诊断为其他疾病经过治疗无好转从而行必要的探查手术证实为阑尾炎4例;新生儿疾病经辨证治疗诊断为阑尾炎1例。结论: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腹部体征的掌握不准确及过多依赖辅助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Listeriosis at 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 1965-7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records were reviewed of all patients treated at the 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 over the 15 years from 1965 through 1979 for infections proved by culture to have been caused by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lthough listeriosis is not common in humans, certain groups seem to be susceptible -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pregnant women, neonates and the elderly. All these groups were represented among the 22 cases reviewed. There were 17 adults, 3 of whom were pregnant women who had only a mild influenza-like illness. Of the remaining 14 adults 9 were immunocompromised and 5 apparently immunocompetent; 7 presented with meningitis and 7 with bacteremia only. Of the five infants with neonatal listeriosis, two had early-onset disease (bacteremia) and three had the late-onset form (meningitis). Sev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nicillin alone, seven with ampicillin alone and eight with penicillin or ampicillin combined with kanamycin, gentamicin or chloramphenicol. There were eight deaths: several were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the listeriosis, but in others the severity of the underlying illnes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Serotypes 1 and 4b were equally common among the 16 specimens of L. monocytogenes that were typed.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多潘力酮联合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红霉素、多潘力酮联合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经验。方法 :用黄瑛新生儿喂养困难诊断标准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 13例新生儿喂养困难。其中 8例应用红霉素、多潘力酮联合治疗。结果 :8例用红霉素、多潘力酮联合治疗 ,治疗第 1天进奶量为 (43 4 3± 2 2 4 0 )ml·kg-1·d-1,治疗第 4天进奶量 (130 5 7± 18 5 3)ml·kg-1·d-1(t =10 6 8,p<0 0 0 1)。 2例单用红霉素 ,1例有效 ,1例无效。 1例单用多潘立酮有效。 2例未用胃动力药 ,纠正病因后 ,喂养困难解除。结论 :喂养困难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新生儿喂养困难的根本保证。 8例用红霉素、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思密达治疗婴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婴儿黄疸应用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思密达口服治疗效果。结果 30例婴儿黄疸显效2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思密达治疗婴儿黄疸能够缩短疗程,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疗效。方法:对2006~2007年收治出生后3d内出现的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52例患儿,将其中早期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的26例作为治疗组,余26例只按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两组均有确切疗效,治疗组在退黄效果、疗程、溶血程度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发现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时即给予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对控制继续溶血、退黄有确切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同源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该菌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4年5-10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15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分离菌株由Vitek2-Compact鉴定和18S rRNA序列测定,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根据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对患儿周围环境、物品、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等进行采样培养。 结果 15例患儿发生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时间为住院后12~39 d,平均 23 d;均接受中心静脉置管(PICC)。8例经伏立康唑治疗15~30 d痊愈,5例使用氟康唑20~30 d治愈,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菌株经仪器鉴定和18S rRNA序列测定确认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RAPD分型结果显示13株菌株均为同一克隆株。从环境、物品、器械及医护人员的手等处采集的标本均未培养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但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类似病例。 结论 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可在住院患儿间进行水平传播,引起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PICC是引起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源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疗效及NBNA评分的变化。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科的5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HIE)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M1治疗,对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NBN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NABA评分均明显提高。结论GM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疗效确切,与胞二磷胭碱对NBNA评分未见明显差异,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愈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结果: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治愈42例(84%),未愈转院治疗5例(10%),死亡3例(6%),总有效率84%。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3个月,40例(95%)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结论:病情观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的前提和手段,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疗效;护理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愈率的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临床防治体会。方法:对经阴道分娩的25例新生儿锁骨骨折诊治及预防进行回顾总结。结果:8590例新生儿中发生25例锁骨骨折,发生率0.29%。结论: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与分娩方式、第二产程过长密切相关,应行产前评估,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高助产技术,及时诊断治疗,减少骨折发生,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