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B超导引下穿刺抽吸和/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具有典型MRI表现的13例髂腰肌囊扩张患者的MRI表现。结果:13例扩张髂腰肌囊均发生于单侧,右侧5例,左侧8例,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最大径线约为7.0cm。为圆形、卵圆形、倒水滴状或不规则分房状囊性肿物,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腱)内侧。MR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水样高信号,T2WI 脂肪抑制呈明显高信号,平扫囊壁难以辨认。13例中,2例为单纯性滑膜炎症,11例伴髋关节病变。结论:MRI扫描为外科医师提供了诊疗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髂腰肌囊扩张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片并记录各种征象。结果 15例病人扩张的髂腰肌囊均为圆形或卵圆 形,内无强化的囊性肿物,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股血管外后方,髂肌内侧。10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腰大肌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3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长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  相似文献   

3.
髂腰肌囊扩张的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髂腰肌囊扩张的MRI表现及其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髂腰肌囊扩张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21例病人均为单侧发病,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性肿物,单囊为16例,5例为多囊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水样高信号,边缘清晰;多发囊状者可见其间的纤维性分隔或髂腰肌束分隔,5例在髋臼中下部层面可见扩张的滑囊与关节囊相交通。Ⅱ级关节积液并髂腰肌囊扩张明显多于Ⅲ级关节积液。结论MRI能更好地显示髂腰肌囊扩张的部位、范围、形态、大小和毗邻结构,对多发病例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髂腰肌囊扩张影像学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关节镜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髂腰肌囊扩张患者(扩张组)临床资料及CT、MR图像,同时选取60例无髂腰肌囊扩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Mann-Whitney U和Wilcoxon W检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单双侧、是否合并其他髋关节病变等因素对该病的影响。结果扩张组与对照组分为男33例(55.0%)、36例(60.0%),女27例(45.0%)、24例(40.0%);扩张组年龄16~66岁,平均(41.6±5.7)岁,其中<18岁4例(6.7%),≥18岁56例(93.3%),对照组年龄16~64岁,平均(42.6±6.2)岁,其中<18岁6例(10.0%),≥18岁54例(90.0%)。扩张组、对照组分为单侧48例(80.0%)、50例(83.3%),双侧12例(20.0%)、10例(16.7%)。扩张组合并有股骨头坏死28例(46.7%),骨性关节炎26例(43.3%),正常者6例(10%),对照组合并髋关节病变50例(83.3%),正常者10例(16.7%)。两组年龄、单双侧、是否合并其他髋关节病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MR图像特点:扩张的髂腰肌囊呈囊性低密度,MR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边缘多光滑锐利,呈水滴样或卵圆形改变,其后缘为关节囊,内侧缘为股动静脉。结论髂腰肌囊扩张无明显性别差别,常见18岁以上成年人,大多数为单侧发生,常合并有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CT、MR为其首选的检查手段,可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明确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或随访证实的16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16例(17髋)病变为薄壁单房(14例)或多房状(2例)囊性肿物,位于部分或全部髋臼层面,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后外方,其中5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9例(10髋)向下延伸,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水平或其以上。上下范围为1.2-7.8cm,最大显示层面面积(横径×纵径)为0.6cm×1.9cm-2.7cm×4.5cm。CT平扫(5例)腔内为低密度,CT值8-35HU,平均16HU。9例行MR扫描,其中7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STIR呈高信号,2例(血性、脓性积液者各1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和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CT增强检查,囊壁呈轻-中度强化。10例显示扩张的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直接相通,7例可见其在关节囊的开口。结论 CT和MRI对髂腰肌囊扩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髂腰肌血肿,临床少见。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及临床临床4例分析,指出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理有外伤,血管病变,血管侵蚀性病变。血管壁受损。血液性质发迹子宫同膜异位等六个方面。本病症特点为原发病或外伤史,疼痛一般止痛剂无效,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肿物位于髂腰肌内等。其治疗要根据 人的不同病理过程而决定诊疗方法,保守治疗采取治疗和对症处理。手术症为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才;有神经麻痹症状者,同时病人凝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髂腰肌的肌构筑学特征,为深入探讨髂腰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研究5具成人尸体的髂腰肌.结果 髂腰肌平均肌重(295.6±16.77)g,肌长(53.6±4.41)cm,肌纤维长(52.8±4.96)cm,羽状角(14.9±2.77)°,生理横切面积(4.9±0.68)cm2.结论 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构成的,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的特征,使髋关节产生屈曲、外展及旋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陈旧性截瘫患重建屈髋迈步功能,以带血管肋间神经与支配髂腰肌的腰神经根进行束间缝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髂肌、腰大肌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从背侧手术入路将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合,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支吻合,以期髂腰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可使截瘫患恢复屈髋迈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髂腰肌的神经支配及电生理学特征.方法:在30侧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于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剥离神经外膜,分离出神经束,研究髂腰肌神经的走行、分布及其神经纤维的来源,通过逆行追踪观察各分支的神经纤维在神经干内的分布定位的特征;对大鼠髂腰肌神经进行电生理学测定,依次刺激L2~L5神经根,于髂腰肌记录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观察并计算其运动潜伏期(motor latency)、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波幅下面积以判定神经功能的状况,研究各腰神经根对髂腰肌支配的不同效应.结果:支配腰大肌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侧束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肌支则在股神经起始处发出,其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一部分集中于L4神经根近侧端(靠近脊神经节)的下内象限,来源于L2、L3的神经纤维在股神经起始处断面的内上象限集中.电生理检测运动传导中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发现对L2、L4神经根刺激后测得波幅下面积分别为 (7.46±2.23)、 (21.48±1.87) mV*ms,与其他神经根所测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大肌的神经纤维来源主要是L2,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为L3、L4,并且支配髂肌的神经纤维在股神经起始处集中;各腰神经根对髂腰肌支配效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将少腹逐瘀汤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髂腰肌筋膜综合征13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证明只要辨证准确,一些中医方剂可以应用于某一西医疾病,但是要注意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特点,防止西化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报告l例腹膜后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增生性交界性肿瘤,生物学上呈局部浸润性和破坏性生长,手术是主要治疗措施。该例患者手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痛是一种少见的纤维增生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抽吸证实的21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15例),MRI(9例)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 21例扩张髂腰肌囊20例发生于单侧,1例发生于双侧。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2.6—8.5cm,大小为1.0cm×1.2cm~4.2cm×6.3cm,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腔,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内侧,14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向内移位,8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裳相应的弧形压迹,12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2例沿髋臼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CT扫描均为低密度,CT值为13—42Hu,10例显示薄层囊壁,其余11例囊壁难以显示,6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4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9例行MR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水样高信号,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锐利,沿髂腰肌上下走行。结论 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髂腰肌综合征(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近 7年来临床观察到的、以髋周疼痛、髋关节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的 9例髂腰肌综合征患者行分析 ,扼要阐述其临床表现、诊断及其可能病因、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报道 9例 ,均为女性 ,年龄 4 8~74岁 ,平均 63.3岁 ;右侧 8例 ,左侧 1例 ,以股外侧疼痛为主 5例 ,股内侧疼痛为主 3例 ,股前区疼痛为主 1例 ,均伴有一组或多组髋周肌肉肌力减退或肌肉痉挛及伴有髂腰肌肌力减退 ,无腰痛史。其中有 3例经CT或MRI检查显示髂窝部软组织增厚 ,9例中均无明显脊髓及神经根受压表现。1.2 诊断标准 有髂周疼痛表现及髂腰肌肌力…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40侧(成人26、儿童14)尸体上1对髂腰肌在盆内的毗邻关系,该肌自髂耻隆起至股骨小转子及髂耻隆起至会阴中心腱的距离等作了详细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髂腰肌间隙前路腰丛在强迫体位患者股骨近端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1年7月本院因单侧股骨近端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髂腰肌间隙前路腰丛阻滞复合骶骨旁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选择可耐受侧卧位,采用腰大肌间隙后路腰丛阻滞复合骶骨旁后路坐骨神经阻滞。两组阻滞成功后采用喉罩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的准备时间、操作时间、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及起效时间;手术切皮时、切皮后1 min、切皮后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停麻醉药物到清醒拔除喉罩时间,阻滞后6 h、12 h、16 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统计两组并发症及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准备及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短于对照组;而阻滞成功率及起效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1 min、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清醒拔除喉罩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阻滞后6 h、12 h、16 h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16.
髂腰肌加强盆底肌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小儿腰骶部脊脊膜彭出术后隐性脊柱裂所致性大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14岁患儿1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均采用改良的髂腰肌加强盆底、直肠悬主进行治疗。结果:随访0.5 ̄6a,154例没有污粪,2例无效。结论: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一种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阅读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抽吸证实的21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15例)、MRI(9例)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21例扩张髂腰肌囊20例发生于单侧,1例发生于双侧。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2.6-8.5cm,大小为1.0cm×1.2cm~4.2cm×6.3cm,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腔,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内侧,14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向内移位,8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囊相应的弧形压迹,12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2例沿髋臼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CT扫描均为低密度,CT值为13-42Hu,10例显示薄层囊壁,其余11例囊壁难以显示,6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4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9例行MR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水样高信号,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锐利,沿髂腰肌上下走行。结论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孙晨  禹志宏  祝少博 《西部医学》2010,22(6):1175-1175
病例男,57岁,发现右臀部包块1月余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臀部有一约拳头大小包块,伴右下肢疼痛麻木不适,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专科查体情况:右臀部可触及一约5cm×5cm大小的包块,局部皮肤不红肿,无静脉怒张,压痛(土),质软,活动度可,边界欠清楚,右下肢感觉较对侧减弱,肌力较对侧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9.
任伟  刘静  张丽  郑凯 《中外医疗》2024,(3):43-46+9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和B组(髂筋膜阻滞),各26例。对比两组患者静息状态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2~T5时,A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维持时间高于B组,但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滞后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B组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05)。结论 相比髂筋膜阻滞,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在腰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手术中起效时间相近,在改变体位时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科遇到2例髂腰肌筋膜炎患被误诊为输尿管结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