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63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 对6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青霉胺驱铜试验、角膜色素环(K-F环)、肝铜测定等铜代谢指标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3例WD患儿中肝病型57例(90.5%),神经型5例(7.9%),其余1例(1.6%);肝病型中慢性肝炎占25例(43.9%),肝硬化23例(40.3%),暴发型9例(15.8%)。66.7%(40/60)的患儿K-F环阳性,96.8%(61/63)的患儿血清铜兰蛋白降低;6例暴发型肝病患者血清铜及游离铜较其他明显升高,92.5%(49/53)的患儿24h尿铜>100?g,86.0%(37/43)的患儿驱铜试验阳性,20例行肝活检患者肝铜均>250?g/g干重。经驱铜及综合治疗后好转56例(88.9%),无明显变化3例(4.8%)及死亡4例(6.3%),其中5例为暴发型。 结论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以肝型多见,K-F环、血清铜蓝蛋白、24h尿铜、驱铜试验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血清铜及游离铜测定对判断暴发型有一定意义,肝铜测定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金标准;经驱铜及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暴发型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患儿血清铜(Cu)和铜蓝蛋白(C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改进的酶化学法分别测定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含量。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血清铜和铅蓝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含量有明显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0例卵巢恶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妇女的外周血,以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周和1个月的外周血,采用微量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DNA,双链DNA高敏试剂盒和荧光仪测定血浆DNA含量。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NA含量[(25.33±17.69)μg•L-1]明显高于正常者[(7.60±3.87) μg•L-1]和良性肿瘤患者[(10.28±4.80)μg•L-1](P<0.001),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NA水平与正常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卵巢瘤Ⅰ~Ⅱ期患者的血浆DNA含量[(15.83±5.30) μg•L-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Ⅳ期患者的血浆DNA含量[(30.83±20.04) μg•L-1]高于Ⅰ~Ⅱ期(P=0.005);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的血浆DNA含量[(35.43±21.08)μg•L-1]较无转移者[(16.49±6.44)μg•L-1]明显升高(P=0.006);手术后1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NA含量[(20.88±12.14) μg•L-1]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手术后1个月,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NA含量[(10.30±2.45) μg•L-1] 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01),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高血浆DNA含量组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血浆DNA含量组(P=0.027)。以正常对照者血浆DNA水平的95%可信区间上限15.70 μg•L-1为临界值,其诊断的敏感性为63.30%,特异性为90.00%。结论:血浆DNA水平有可能成为辅助早期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判断肿瘤侵袭转移情况和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龚晓彬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00-101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N Ⅱ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并进行回顾性结果分析。结果①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为(0.18±0.09)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92例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结果降低阳性率为89.32%。结论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中,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是一项最有价值的检测项目,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最可靠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GLP-1类似物低剂量组、GLP-1类似物中剂量组、GLP-1类似物高剂量组、糖尿病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高脂饲料饲养和注射40 mg•kg-1 STZ方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GLP-1类似物低、中、高剂量(1、10和100 μg•kg-1)治疗7及14 d后,采用酶化学方法检测空腹血糖(FPG);治疗14 d后,采用酶化学方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结果:GLP-1类似物高剂量组(100 μg•kg-1)大鼠较糖尿病模型组进食量明显降低(P< 0.01),中剂量组(10 μg•kg-1)、高剂量组(100 μg•kg-1)大鼠较糖尿病模型组饮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各治疗组大鼠体重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GLP-1类似物高剂量组(100 μg•kg-1)、中剂量组(10 μg•kg-1)大鼠空腹血糖(FPG)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GLP-1类似物高剂量组(100 μg•kg-1)大鼠血清TG较糖尿病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0.01);GLP-1类似物中剂量组(10 μg•kg-1)、GLP-1类似物高剂量组(100 μg•kg-1)LDL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GLP-1类似物中剂量组(10 μg•kg-1)、高剂量组(100 μg•kg-1)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GLP-1类似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治疗实验性糖尿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恤清铜蓝蛋白检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N Ⅱ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并进行回顾性结果分析.结果 ①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为(0.18±0.09)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92例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结果降低阳性率为89.32%.结论 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中,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是一项最有价值的检测项目,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最可靠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外周血铜蓝蛋白(CP)测定的意义,为肝病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数据.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收集到的各病例血清,运用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备组均数±标准误表示.结果:正常人组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0.25±0.05)g/L;急性肝炎组病人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最高(1.53±0.32)g/L,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豆状核变性(WD)病人组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最低为(0.09±0.02)g/L,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CP水平为(0.16±0.03)g/L,与正常人组相比较偏低(P<0.01);肝癌组病人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0.95±0.19)g/L,与正常人组相比较偏离(P<0.01).结论:肝癌组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肝硬化组血清CP含量不升反而降低,可作为两者之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病人组CP水平最低,可作为与其它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肝炎组血清CP水平升高最为显著,这可能与炎症的发生,导致CP水平升高有关.故检测血清中CP水平对各种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对2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个疗程化疗后外周血标本进行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并定量计算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数,1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①2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标本FLT3基因表达阳性率为80.0%(20/25),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88.2%(15/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2.5%(5/8)。②20例FLT3基因表达阳性的白血病初诊患者外周血DNA含量为(2.36±1.25)×108 μg•L-1,外周血含有的白血病细胞数为(18.66±8.79)×106•μL-1。经过1个疗程化疗后,1例未缓解者,外周血DNA含量为1.69×107μg•L-1,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数为1.01×106•μL-1;3例部分缓解者,外周血DNA含量为(0.57±0.24)×106 μg•L-1,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数为(1.82±0.19)×103•μL-1;16例完全缓解者,其中FLT3基因表达阴性9例,FLT3检测阳性7例,其外周血DNA含量为(0.16±0.06)×106 μg•L-1,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数为(1.86±1.31)×102•μL-1。健康对照组FLT3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定期、定量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数,有助于临床观察白血病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Zhou XX  Li XH  Huang HW  Liu B  Zhu RL  Liang YY  Zhu JZ  Liang X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57-2760
目的 研究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在肝豆状核变性(WD)、WD携带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监测血清铜对于WD患者排铜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WD初诊患者80例(脑型60例,肝型20例)、WD携带者30例,病毒性肝炎20例进行血清铜等铜代谢指标检查.WD患者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治疗8个疗程,每疗程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进行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血清铜、尿铜等检查.患者出院后用锌剂维持治疗.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和方差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WD患者、WD携带者、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游离铜分别为0.17 mg/L±0.04 mg/L、0.13 mg/L±0.03 mg/L和0.12mg/L,高于正常.血清游离铜与肝功能等级相关,但与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无关.排铜治疗过程中,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者,血清铜升高;神经症状改善者,血清铜降低.长期排铜过程中,血清铜将稳定在0.2 mg/L左右.结论 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WD有辅助诊断意义.肝型WD患者肝功能将影响血清铜水平.而脑型WD血清铜并不能直接反映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升高,提示预后不佳.在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可作为监测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可作为排铜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培养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固体培养法将Hp分为Hp临床分离菌株组、Hp标准菌株组、培养基对照组及10 g•L-1乳酸组,分别测定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各组Hp作用的抑菌环大小;液体培养法中,分别计数不同时间嗜酸乳杆菌与Hp单纯培养及混合培养菌落数。结果: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Hp临床分离株及标准菌株生长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2.35±0.05)cm和(2.45±0.05)cm,与10 g•L-1乳酸组抑菌环[(1.40±0.15)c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液体培养基混合培养12、24、48和72 h 时Hp细菌数分别为(3.67±0.07)×104 、(3.48±0.18)×103、(1.70±0.56)×102 和0 CFU•mL-1,与Hp单纯培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嗜酸乳杆菌在固体及液体培养中均可拮抗Hp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 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卵巢癌患者血清人激肽释放酶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卵巢癌患者及其对照组血清人激肽释放酶10(hk10)水平,探讨血清hk10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ELISA 法检测卵巢癌组(n=50)、卵巢良性肿瘤组(n=20)、妇科良性疾病组(CA125增高,n=26)、妇科其他癌症组(n=18)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36)血清hk10 水平。结果:卵巢癌组hk10 水平为(15.6±9.23) μg.L-1,阳性率为88.89%;卵巢良性肿瘤组hk10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6.60±2.65) μg.L-1和10.00%;CA125值增高的妇科良性疾病组血清hk10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6.92±2.97) μg?L-1和15.38%;妇科其他癌症组hk10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6.11±2.42) μg.L-1和11.11%;对照组hk10 水平为(6.00±2.26) μg.L-1,阳性率为11.11%;卵巢癌组血清hk10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Ⅲ/Ⅳ期卵巢癌组血清hk10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18.29±9.74) μg.L-1和94.44%,显著高于Ⅰ/Ⅱ期卵巢癌组的(9.87±4.04) μg.L-1和75.00%(P<0.01)。卵巢癌组术后血清hk10水平为(13.83±1.56) μg.L-1,低于术前的hk10水平。 结论:卵巢癌组血清hk10水平显著增高,特异性优于CA125,其有望成为卵巢癌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相关miRNAs在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 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阐明其在aM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aMCI患者(aMCI组,n=66)和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对照组,n=76)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中miR-132、miR-193b、miR-130b、miR-20a、miR-296、miR-329和miR-206的表达。采用TargetScan 6.0软件对差异表达的血清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通过DAVID在线工具分析靶基因生物学功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中靶基因的水平。结果:aMCI组患者血清miR-206和miR-13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miRNAs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基因预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共为miR-206和miR-132的靶基因。aMCI组患者血清BDNF和SIRT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DNF:29.50 μg·L-1±3.13 μg·L-1 vs 32.29 μg·L-1±3.66 μg·L-1;SIRT1:1.86 μg·L-1±0.25 μg·L-1 vs 2.10 μg·L-1± 0.29 μg·L-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06和miR-132在aMCI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BDNF和SIRT1的表达参与aMCI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血清铜锌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定糖尿病 (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 (Cu)、锌 (Zn)的含量。方法 :采用德国 CENTRONTC公司提供的Cu Zn试剂盒上美国 RA- X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自动分析。结果 :检查 2 10例 DM患者血清中 Cu Zn的含量为 Zn(x± 2 s)(14 .2 3± 5 .6 )μmol/L ,Cu(x± 2 s) ,(17.6 5± 6 .33)μmol/L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M组血清 Zn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Cu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观察 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 Cu Zn的变化对 DM患者的治疗、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目前对于铜蓝蛋白在WD、WD携带者及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尚不一致。文中探讨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在WD、WD携带者和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研究WD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和铜代谢规律。方法确诊的WD患者60例,WD携带者30例,合并病毒性肝炎的WD携带者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20例。对所有入组者进行病史采集、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检测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以及铜代谢指标检查,包括脑脊液铜、血清铜、青霉胺排铜试验前后24 h尿铜。同时进行神经影像学、腹部B超、肝功能、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 WD患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健康人,排铜试验后尿铜显著高于健康人。WD携带者铜蓝蛋白异常者高达73%,其铜蓝蛋白水平介于健康人和WD患者之间。合并病毒性肝炎的WD携带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0.1 g/L且随肝功能波动,其尿铜略高于健康人,排铜试验后尿铜高于健康人。单纯病毒性肝炎患者铜蓝蛋白水平仅轻度降低。结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有助于鉴别WD、WD携带者和其他肝病。病毒性肝炎多导致铜蓝蛋白水平轻度异常;WD携带者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下降。WD携带者的铜蓝蛋白水平常介于健康人和WD患者之间,可作为WD携带者的诊断依据。WD携带者存在轻微铜代谢异常,但无临床症状,不需进行排铜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2)患者血清钙调素(CaM)活性的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方法DM2患者26例,行口服降糖药治疗8wk,采用依赖于Ca2+的磷酸二酯酶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aM的活性,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2患者血清CaM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631.60±104.32μg·L-1和399.81±68.41μg·L-1,P<0.001);口服降糖药治疗可使患者血清CaM活性明显回升(496.69±57.94μg·L-1),但仍未能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DM2患者存在着明显的Ca2+-CaM系统的功能异常,此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ScR-A) 和B(ScR-B,CD36)的影响,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尤其形成早期)提供依据并为防治AS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源性巨噬细胞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3.0 mg•L-1抗 TGF-β1 抗体 (Anti TGF-β1 Ab),对照组加用3.0 mg•L-1 IgG,利用巨噬细胞摄取和Northern blotting法,同步检测对乙酰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摄取(结合、摄入和分解)以及ScR-A 和CD36 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125I-Ac-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48.67±6.52)、(412.30±12.21)及(896.48±32.74) μg•g-1 protein,与对照组[(8.23±1.24)、(45.69±6.92)及(112.18±20.15) μg•g-1 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125I-Ox-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102.32±3.11)、(412.94±15.21)和(788.94±31.16) μg•g-1 protein,与对照组[(78.56±2.81)、(123.94±12.11)及(345.38±27.17) μg•g-1 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ScR-A 和CD36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 实验组与对照组ScR-A mRNA比值为1.7,CD36 mRNA比值为1.12。结论: TGF-β1通过抑制ScR-A和CD36表达干预AS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ScR-A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安全性及射频电流对心肌的影响。 方法:选择21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12例,女104例),平均年龄(43.3±14.0)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测其术前及术后2 h血肌钙蛋白T(cTnT)浓度。 结果:RFCA治疗PSVT中AVRT消融成功率为97.1%,AVNRT消融成功率为98.7%,总成功率为97.6%(211/216)。AVRT消融复发率3.6%,AVNRT消融复发率5.1%,总复发率为:4.16%。并发症发生率:1.8%。216例PSVT患者术后2 h cTnT浓度[(0.850±0.083)μg•L-1]与术前cTnT浓度[(0.132±0.002)μg•L-1]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1例射频消融单次放电术后2 h cTnT浓度[(0.630±0.142)μg•L-1]与115例2次或2次以上放电术后2 h cTnT浓度[(1.200±0.091)μg•L-1]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且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