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往将在病原学与血清学上不能证明是甲型或乙型肝炎,也不能证明是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CMV)所致的肝炎,并除外其它病因所致的肝损害,一律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on—A,non—B hepatitis,HNANB)。1988年美国学者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两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克隆,分别命名为丙型肝炎(hepatitis C)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但对此尚未分离出病毒来的肝炎的称为HNANB。现将最近有关C型和E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散发性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探讨戊型肝炎病毒血症特点.方法 对253例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感染情况,将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单纯感染组和重叠感染组;应用逆转录套式PCR法对38例单纯戊型肝炎的血清标本进行戊型肝炎病毒RNA(HEV RNA)检测,...  相似文献   

3.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HE)既往称流行性或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ReyesG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将由这种病毒所致的肝炎命名为戊型肝炎。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暴发或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于甲型肝炎。 1 传染源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的病人是戊型肝炎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自1957年Viswanathan报告1955~1956年期间印度德里因自来水受污染引起的黄疸型肝炎暴发流行,1989年美国学者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两个型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克隆,并分别命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由于对本病的认识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戊型肝炎在非甲非乙型肝炎中所占的位置日益突出,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中,至少有50%以上(甚至还高于70%)是由于戊型肝炎所引起  相似文献   

5.
冼超  马义跃 《广东医学》1993,14(1):14-15
戊型病毒性肝炎在1990年4月休斯敦第七届国际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大会正式命名之前,临床一般称之为经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呈暴发及流行发病,散发性戊型病毒型肝炎罕见有报道。我们于  相似文献   

6.
张维铭 《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1):816-820
<正>戊型肝炎是上世纪80年代初认识的一种病毒 性肝炎。其病毒基因为7.5kb单股RNA分子所组 成,目前认为戊型肝炎是动物性疾病或人畜共患病, 主要经肠道传播。现将戊型肝炎近年的流行病学研 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首次有记载的戊型肝炎(戊肝)流行发生于1955—1956年的新德里。近来我国已有6个自治区报告有本病的流行。而南京地区戊肝流行情况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南京地区365例成人病毒性肝炎进行了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EB病毒标志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释地区肝炎患者血清中抗 -HEV感染情况 ,采用HEV重组抗原色被的ELISA方法 ,对6 8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抗 -HEV检测。戊型肝炎曾称为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既往对戊型肝炎只能采取流行病学与血清学的排除法进行诊断 ,自 1989年日本东京 ,国际肝  相似文献   

9.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生化检查方面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差别不大,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病原学检查。传统观念认为,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患者为慢性肝炎可不考虑是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但已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0.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是引起急性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EV感染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戊肝)多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核苷酸同源性分析,HEV至少存在5个基因型,分别为1、2、3、4和5型,其中5型为禽HEV[1-2].目前研究显示,禽HEV与人HEV关系较远,对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多中心同步多肽合成技术制备的HGV多肽抗原包被的ELISA试剂,对199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非甲~戊肝炎患者、丙肝患者、乙肝患者、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以及有偿供血员等特殊人群进行抗-HGV抗体的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11%、6.38%、7.69%、10.00%、3.33%,表明本地区存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慢性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北省固安县某农村137例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12~25年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临床表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测定和αFP检测,病毒学标志检测以及B型超声检查,其中,HCV 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抗-HCV和HBs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该组HCV感染的慢性化率为70.99%,自然阴转率为29.01%.137例感染者目前几乎均无症状,总的ALT和/或AST异常率为37.40%,6例为中度,其余均为轻度,无重度.但B型超声检查发现,轻度者占57.72%,中度占38.21%,重度占4.07%.重度者距感染发生时间分别为13、14、21、25和25年.HCV RNA阳性组的ALT、AST和γ-GT平均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抗-HCV阳性组的ALT/AST的异常率显著高于阴性组,抗-HCV滴度与HCV RNA水平的对数呈正相关(r=0.747,P<0.01).男性感染者的慢性化率高于女性感染者(78.69%比64.29%).结论:本组输血后HCV感染自然阴转率较高,慢性HCV感染表现隐匿,肝酶学检查指标大多轻到中度异常,不能充分反映疾病的严重度,B型超声检查在判断疾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12~25年后的肝硬化发生率约为4.07%.男性感染者的慢性化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尿失禁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尿失禁的发病率。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北京地区18周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进行有关尿失禁的调查,抽样调查401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202人。结果:尿失禁在北京地区的总发病率为29.4%,女性46.5%,男性12.1%。结论:尿失禁的发病率相当高,应当引起各级医务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以便提高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发病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发病现状。方法:调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87所医院1997年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所占的比例及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97年间住院病人中以上两病构成比变化。结果:全国187所医院1997年泌尿外科住院病人9574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5459例(16.1%),前列腺癌1389例(1.5%)。所有医院都认为无论良性前列腺增生还是前列腺癌近年都有明显增长。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50年代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分别占住院病人7.6%和0.6%;90年代分别上升至18.5%和3.4%。结论: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已成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前列腺癌的发生虽有增长仍远低于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的多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将1994~1996年经病理确诊的胃癌及胃部病变病例分为多个病例组及对照组,利用1987年山东胃癌高发区组织库,作为Hp暴露史测量的资料。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3个外部变量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间OR分别为2.072、2.980、2.086,有统计学关联,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表明胃病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17)。结论:Hp感染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存在部分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戊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并与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进行比较。方法:对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动态观察。结果:甲、乙、戊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0/30、6/30、7/30,心肌酶升高率分别为8/30、3/30、3/30。结论:戊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及与甲、乙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7.
明确急诊哮喘患者哮喘发作或加重的原因,探讨哮喘病人的管理。方法:对急诊哮喘患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逐项登记调查分析。结果: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因素中上呼吸道感染居首位,既往一年内因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诊者占22/37,住院者占8/37,哮喘发作后至就诊前普遍存在着用药不正规,哮喘急性发作至就诊时间为40min~5天(>4h者占28/37),36例患者属重度哮喘。结论:应加强对哮喘病人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6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国1~6岁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为病因和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发现1~6岁儿童脑瘫病例共2 009例;对1 968例脑瘫及其对照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脑瘫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8个,其中分娩前期15个,分娩过程5个,新生儿期8个;新生儿期危险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4, 95%CI=4.6, 152.2)、高胆红素脑病(OR=14.2,95%CI=5.3,38.2)、新生儿脑膜炎(OR=267.6, 95%CI=21.2,3 372)和颅内出血(OR=133.1,95%CI=25.4,697.7)等与脑瘫关联最强,分娩过程因素其次,分娩前因素最弱.分娩前因素包括父母是近亲(OR=3.1,95%CI=1.4,6.8)、亲属中有智力低下者(OR=5.4,95%CI=3.1,9.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6.6,95%CI=2.5,16.7)、出生体重轻(OR=5.3,95%CI=3.2,8.9)、出生孕周小(OR=7.6,95%CI=4.2,13.7)、母孕期服用药品(OR=7.9,95%CI=2.6,23.2)等,虽然与脑瘫关联程度有限,但数目多,而且可能与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有因果关系. 结论:新生儿期危险因素与脑瘫的关联程度较强,但分娩前及分娩中有关危险因素与新生儿期某些不利表现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中国30个县(市)1993至2000年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在出生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变动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出生缺陷监测的常规报告.研究对象为1993~2000年所有孕满20周的总出生人群(包括活产和死胎、死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管畸形率按年变动的趋势.结果:在1993~2000年间,共监测到1 189 126个活产儿和死胎、死产儿出生,其中有明确诊断的神经管畸形儿1 264例;总出生人群中的神经管畸形率为10.63/10 000,1993年的畸形率最高(18.99/10 000), 1998年最低(6.05/10 000);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在每10 000个出生儿中的患病率分别为4.71、4.39和1.53.在所有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无脑儿和脊柱裂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3% 和41.3% ,而脑膨出仅占14.4%.在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有 69.3% 为死胎、死产;而死胎、死产在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5.4% 、 43.7% 和 62.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F=11.818,β=-0.814,P<0.05);而对3种畸形单独分析发现,无脑儿和脊柱裂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P分别为0.004和0.026),没有发现脑膨出有显著的年度变化(P=0.227).与国外的9个监测地区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最高,约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最低)的7倍.结论:中国30个县(市)的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20.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实验感染HEV猕猴急性期血清及粪便标本中HEVRNA,并与其血清ALT异常和抗-HEVIgG阳转相比较,以了解猕猴感染HEV后上述各项标志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HEVRNA血症多出现于ALT升高之前,持续约1~2周,当血清抗-HEVlgG阳转时HEVRNA即转为阴性;粪便HEVRNA可与病毒血症同时出现,但持续时间较病毒血症为长,于感染后3~4周仍可检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