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胰岛β细胞凋亡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波  薛耀明 《广东医学》2005,26(5):709-711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T2DM)两个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二者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谁起主导作用仍然存在争议,但由β细胞凋亡导致的胰岛功能受损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现就胰岛β细胞凋亡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机制作一综述。1胰岛β细胞凋亡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1.1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T2DM患者无论是否接受强化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控制都趋于恶化。在十余年的研究中,强化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但各组中H…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改变,分析氧化应激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活性氧活力、丙二醛、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同时测定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氧化应激指标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ROS显著增强,MDA明显增高,GSH、SOD明显降低。ROS、MDA与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GSH、SOD与HOMA—IR呈负相关,与HOMA—β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明显增强,氧化应激增强与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残存的β细胞功能较差,这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提供了依据.有报道显示,胰岛素泵治疗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诱导长期的糖代谢控制[ 1-2].现将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的影响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家系中初诊T2D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IR)状况;探讨新诊断T2D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来自T2D家系的初诊T2D患者158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配偶(NC)62例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据空腹血糖(FPG)的水平,将T2D分为DM1(FPG<6.1 mmol/L)、DM2(6.1 mmol/L≤FPG<7.8 mmol/L)和DM3(FPG≥7.8 mmol/L)3组.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用3种胰岛素分泌指数及3种相应的葡萄糖处置指数(DI)分别评估基础、早期和糖负荷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①家系的初诊T2D,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 Homa-IR逐渐增加,IAI、胰岛素分泌指数和DI进行性下降,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或0.05);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相比,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更为明显.②在NC组FPG的变化主要由Homa-IR解释(近60%);而初诊T2D各亚组则主要由Homa-β解释,在DM3组Homa-β可解释的比例高达89.6%.结论 T2D家系的初诊T2D患者存在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但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更加突出,对空腹血糖的影响更大,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可能在T2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5.
侯绍辉 《吉林医学》2011,(32):6877-6880
<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多基因病,其遗传易感性较强,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并且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其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胰岛β细胞是体内唯一能产生胰岛素的细胞。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 mellitus,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最主要的代谢紊乱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这是由于β细胞丧失和(或)功能缺陷引起胰岛素缺乏的结果。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又会使β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复习近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状况和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 440名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分为2型糖尿病组(T2DM组,n=144)、糖调节受损组(IGR组,n=139)和糖耐量正常组(NGT组,n=157),另选取121名无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异常史和妊娠糖尿病病史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作用指数(IA I)评估胰岛素敏感性,以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ΔI30/ΔG30)、修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和葡萄糖处置指数(D I)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与NGT组和NC组比较,T2DM组和IGR组的IAI明显降低,HOMA-IR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HOMA-IR也显著高于IGR组(P<0.05);NGT组与NC组的HOMA-IR和I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为NC组>NGT组>IGR组>T2DM组,除NGT组的HOMA-β...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T2DM的发生是多源性的,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研究证实,胰岛β细胞功能上的改变在发病初期起关键作用,由凋亡所致的β细胞数量减少及胰岛功能受损在整个病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FPG)水平与胰岛素释放的关系,以了解葡萄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124例初发T2DM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结果,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IR)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作为胰岛素分泌的指标,比较初发T2DM患者在不同FPG水平胰岛素分泌不足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1)初发T2DM主要表现为IR伴胰岛素分泌不足.(2)当FPG≥11.0 mmol·L1时初发T2DM人群中口服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 葡萄糖毒性作用会干扰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判断,将初发T2DM患者的FPG控制在11.0 mmol·L1以下进行OGTT,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IFN-γ、IL-4、IL-10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20例1型糖尿病患者、20例LADA患者、20例2型糖尿病患者、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中IFN-γ、IL-4、IL-10水平,放免法测定C-肽和胰岛素的空腹及餐后2h水平,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组IFN-γ、IL-4、IL-10水平均有显著升高。IFN-γ测定结果显示LADA组低于T1DM组,高于T2DM组;IL-4和IL-10测定结果显示LADA组低于T2DM组,高于T1DM组。T1DM组和LADA组空腹及餐后2hC-肽和胰岛素显著降低,T2DM组和对照组空腹C-肽和胰岛素无显著差异,餐后2hC-肽和胰岛素均显著增高。结论 LADA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紊乱,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可能是其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而引起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促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1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仍有待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延缓胃排空和降低患者食欲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LP-1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运用肠促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证实肠促胰岛素有免疫调节、抗炎性反应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因此极有可能运用肠促胰岛素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菲菲 《医学综述》2014,20(20):3768-3770
2型糖尿病(T2DM)以高血糖为特征,通常因出现胰岛素抵抗而使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而近年来胰高血糖素在T2DM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胰高血糖素是一种由胰脏胰岛α细胞分泌的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它在机体血糖升高时能够促进糖原分解、糖异生和酮体生成。对于胰高血糖素受体被破坏的糖尿病大鼠,即使不进行胰岛素治疗,其血糖也可变为正常。胰岛α细胞调节异常能够更好地解释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特性,并且将发展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3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以及停药后血糖达标持续时间。结果:80例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胰岛素分泌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随访6个月,其中36例仅通过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即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有效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案对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善。方法:90例T2DM患者均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治疗16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的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的变化。结果:经16周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分别下降为(6.91±1.50)mmol/L(t=1.669)、(8.28±2.12)mmol/L(t=2.136)、(6.51±1.03)%(t=1.66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FCP、PCP分别上升为(3.42±0.42)μg/L(t=2.178)、(3.78±0.32)μg/L(t=2.75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T2DM降糖效果好,并具有改善胰腺β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13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方法:对36例空腹血糖(FPG)≥10mmol/L的初诊断T2DM患者入院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4d(3餐前予以诺和灵R,睡前予以诺和灵N皮下注射),血糖控制平稳出院,后改为诺和灵30R继续治疗,胰岛素治疗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及3个月比较各时间点血糖(PG)、胰岛素、C肽;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13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胰岛素治疗14d后血糖、HOMA—IR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及C肽、HOMA-β、△C30/△G30△C120/△G120明显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14d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但其余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治疗初诊断T2DM患者,能显著改善B细胞功能,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胰岛功能有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滋膊降糖方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以中药滋脾降糖方干预,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60例予以吡格列酮15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8w。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胰岛索、李氏B细胞功能指数(MBC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餐后2h血糖(2hP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SI及MBCI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1hPG、2hPG及MBCI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对于初发T2DM患者,滋膊降糖方和吡格列酮均有改善胰岛口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控制血糖的作用,但滋膊降糖方改善胰岛8细胞功能的效果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7.
康志强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21+92-21,9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及预混胰岛素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预混胰岛素组、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组,给予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二甲双胍及胰岛素治疗至少2个月,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观察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BMI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月后HbAlc、FPG和PPG、BMI均较前降低(P〈0.05)。结论使用艾塞那肽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降低体重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冯悬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8):995-996
目的 观察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61例,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h-UA)分为糖尿病对照组(T2DM对照组,35例)和糖尿病肾病组(DN组,26例),另外以正常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观察对象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定量(hs-CRP)、血清MCP-1浓度和24h-UA.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对照组和DN组的FPG、HbA1c、hs-CRP与MCP-1均显著升高(P<0.05).与T2DM对照组比较,DN组的FPG、HbA1c无明显差异,但是血清hs-CRP、MCP-1浓度和24h-UA均明显升高(P<0.05).DN组患者的MCP-1浓度与hs-CRP定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05,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应激,导致MCP-1显著升高,MCP-1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诊断和病情判断的重要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and other metabolic disorders are often silent and go unnoticed in patient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uitable prognostic and diagnostic markers. The current therapeutic regimens available for managing T2DM do not reverse diabetes; instead, they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es. Their efficacy (in principle) may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f implemented at earlier stages. The misfolding and aggregation of 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hIAPP) or amyli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 gradual decrease in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 and mass in patients with T2DM. Hence, hIAPP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managing T2DM. This review summarizes hIAPP's role in mediating dysfunction and apoptosis in pancreatic β-cells via induc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autophagy blockade, etc.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intermediates of the hIAPP aggregation pathway as potential drug targets for T2DM management. Finally, the effects of common antidiabetic molecules and repurposed drugs; other hIAPP mimetics and peptides;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nd natural compounds; nanoparticles, nanobodies, and quantum dots; metals and metal complexes; and chaperones that have demonstrated potential to inhibit and/or reverse hIAPP aggregation and can, therefore,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managing T2DM have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