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Song E  Dong Y  Sui DM  Zhao XZ  Wu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96-999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作用的关系 ,在理论上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将 55只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 ) 1 0只 ,糖尿病 1个月组 (M1 )、3个月组 (M3)、5个月组 (M5)各 1 5只。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 ,行bFGF、VEGF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并分别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 )视网膜消化铺片 :见周细胞数量 :M1 组与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M3组及M5组与M组相比明显减少 (均P <0 0 1 )。毛细血管形态以M5组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 ,无细胞毛细血管。 (2 )VEGF原位杂交 :仅M5组表达为 34 %。 (3)VEGF免疫组织化学 :M5组有表达 ,为 56 %。bFGF原位杂交从M3组开始有表达 ,为 78% ;M5组增至 89% ,bFGF免疫组织化学也从M3组开始 ,为 56 % ;M5组增至 89%。 (4)血管的透射电镜观察 :M组未见异常改变 ,从M1 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M5最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 ,内皮细胞肿胀变形 ,向管腔内指状突起 ,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线粒体肿胀变性 ,甚至呈空泡状。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时血管器质性改变在先 ,而生长因子表达在后 ,VEGF作用在bFGF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情况。 方法 :将 3 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 4、6和 12周观察两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情况 ,同时监测两组大鼠的体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糖持续高于 19mmol/L以上 (P <0 0 0 1) ,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视网膜血管铺片见 :糖尿病 4周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明显异常改变 ;糖尿病 6周 ,开始出现血管壁细胞数目减少 ;糖尿病 12周 ,血管壁细胞数进一步减少 ,并出现毛细血管形态的异常。对照组在各实验时点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异常改变。 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最早期的改变是毛细血管壁细胞数目的减少 ,然后才发生血管形态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 ( DR)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VEGF)与血管器质性改变的关系。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M)及糖尿病 1月组 ( M1)、3月组( M3 )、5月组 ( M5)。分别在视网膜血管铺片上行 VEGF原位杂交、免疫组化 ,并分别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周细胞数量 M1组与 M组相比无差别 ( P>0 .0 5 ) ,M3 及 M5组与 M组相比明显减少 (分别 P<0 .0 1 ,P<0 .0 0 1 ) ;2毛细血管形态以 M5组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 ,无细胞毛细血管 ;3VEGF原位杂交仅 M5组表达为 34% ;4VEGF免疫组化仅 M5组有表达 ,为 5 6% ;5血管的透射电镜观察 M组未见异常改变 ,从 M1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 M5组最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 ,内皮细胞肿胀变形 ,向管腔内指状突起 ,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线粒体肿胀变性 ,甚至呈空泡状。结论 :DR时血管器质性改变在先 ,而生长因子表达在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 (DM )及氨基胍组 (AG) ,分别饲养 3月和 6月 ,运用视网膜消化铺片和图像分析方法 ,观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改变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结果 DM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较 12周明显减少 (P <0 0 5 ) ,内皮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 ,核染色深 ,形态异常 ,毛细血管闭塞。AG组病变减轻。结论 非酶糖化抑制剂对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并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及视细胞的超微结构,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清洁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1个月组、糖尿病3个月组、糖尿病6个月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诱发糖尿病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及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结果STZ腹腔注射糖尿病大鼠成模率为100%,死亡率为4.4%。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变薄,视细胞数目随月龄增加而逐渐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视细胞外节膜盘间隙扩大,排列紊乱。内节线粒体水肿,排列不规则。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成模率高、方法可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在发生发展、病理变化等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应用此模型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学、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利用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 ,通过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 ,探讨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展过程中作用机理。方法 :复制链脲佐菌素 ( 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 ,取不同组、不同时期大鼠视网膜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 VEGF蛋白质及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正常对照组 ( M)、血糖恢复组及糖尿病 1个月组 ( M1)大鼠视网膜均无 VEGF蛋白质及 m RNA的阳性表达 ;2糖尿病 3个月组 ( M3 )未见 VEGF m RNA表达 ,而在内核层及节细胞层有 VEGF蛋白表达阳性 ( 34%) ,此表达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GFAP)染色阳性细胞相同 ;3糖尿病 5个月组 ( M5) VEGF m RNA表达阳性率为 67%,表达位于视网膜各层 ,内界膜中的表达与 GFAP免疫组化阳性分布相同 ,VEGF蛋白质表达强阳性 ( 89%) ,主要位于内核层、节细胞层的细胞及血管上。结论 :VEGF在 STZ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与病程相关 ,而且 VEGF的产生存在着自分泌和旁分泌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交泰丸对链脲佐菌素(STZ)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中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交泰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以2%STZ 51 mg/kg腹腔注射后空腹血糖≥16.7 mmol/L者视为DM大鼠。3月后,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羟苯磺酸钙组、交泰丸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给药3月后,行右眼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左眼眼球壁石蜡切片,均行NF-κB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光密度值。结果:切片: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视网膜中NF-κB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同羟苯磺酸钙组比较,交泰丸各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铺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血管中NF-κB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交泰丸各组无显著升高(P>0.05)。结论:抑制STZ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周细胞中NF-κB的激活,保护周细胞免于凋亡,可能是交泰丸避免或延缓STZ性糖尿病大鼠出现无细胞毛细血管等病理改变,从而对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挥防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氨基胍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程6月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氨基胍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制备STZ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糖尿病(13M)组及氨基胍(AG)组。每组大鼠各8只,饲养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DM组视网膜周细胞、内皮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变性,空泡化,胞浆消失;基底膜增厚。结论氨基胍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邓辉  金明  苑维  潘琳  王石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6):350-352,F0002
目的:观察7个月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7个月后摘取大鼠眼球,制作视网膜病理切片和视网膜消化铺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光镜下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排列极度紊乱,毛细血管极度扩张,周细胞核固缩,内皮细胞增生,出现无细胞毛细血管、影周细胞及内皮细胞凋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水肿.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胞核固缩,染色质边缘聚集,内外颗粒层排列紊乱.电镜下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胞体变圆,突向管腔,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基底膜增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体变形,核明显同缩,核膜消失,胞浆空泡化,线粒体肿胀,细胞表面突起减少,多聚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同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发生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3月组(DM3),糖尿病6月组(DM6),糖尿病加Vc3月组(13M3 Vc),糖尿病加Vc6月组(I)M6 Vc)。大鼠按60mg/kg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以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常规饲养,到期后麻醉,灌流固定,制作视网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超薄切片观察随着糖尿病病程发展,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染色质凝集,核碎裂,线粒体发生空泡变,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应用Vc后形态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Vc能延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形态改变,对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Diabetic retinopathy: VEGF, bFGF and retinal vascular pathology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ackground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cessive expression of growth factors.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DR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the retinal vas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Methods Fifty-five Wistar rats, weighing 100 -200 g,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control group (no streptozocin injection, n =10), M1 group (streptozocin induced diabetes for 1 month, n =15), M3 group (streptozocin induced diabetes for 3 months, n =15), and M5 group (streptozocin induced diabetes for 5 months, n =15).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bFGF and VEGF on retinal vascular, and retinal vessels were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pericytes between M1 and control group (P > 0. 05), but the number of pericytes decreased obv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进行系统性的再评价.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糖尿病组(45只).采用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STZ60mg/kg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监测6个月,动态考察大鼠的体重、血糖变化,同时测定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参数.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考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缩写ICAM-1)表达量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STZ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增加.视网膜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退化,有闭锁现象,静脉扩张明显,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视网膜中的VEGF表达增加(IOD/area 0.66±0.28,空白组0.25 ±0.03),PEDF表达减少(IOD/area0.07±0.06空白0.19±0.04),与血-视网膜屏障相关的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70%,炎症因子ICAM-1增加2.58倍,AR活性升高3倍.结论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发生在多个位点,借助该模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注射5天。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w各组随机安乐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大鼠成模后第 2 周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12w时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铺片结果显示8w时模型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12w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模型组视网膜超微结构4w时仅出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膜的轻微凹陷。8w时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w时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外节膜盘间隙增宽,胞核内染色质浓缩,胞浆空泡化,细胞器消失。结论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 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与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可应用于DR早期病变的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与核因子-κB(NF-κB)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两者间的关系,以探讨NF-κ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24只,对照组24只。糖尿病模型的建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应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分别于1,3,5个月对大鼠视网膜的NF-κB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用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大鼠视网膜血管超微结构:对照组,微血管管壁完整,基底膜连续完整,内皮细胞、周细胞结构正常,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糖尿病组,1个月时,微血管形态基本正常;3个月时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变形,周细胞异染色质边集、浓染,细胞器结构不清,基底膜增厚;5个月时,内皮细胞肿胀、变形更加明显,并有不同程度增生,血管腔明显变窄,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不均、边集、浓染,基底膜显著增厚。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NF-κB仅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皮细胞胞质中,细胞核内未见其表达。糖尿病组,从1个月开始,可见视网膜各层细胞均有表达,并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内,随病程延长,表达进行性增高。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微血管还未出现明显改变时,NF-κB已被激活,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明显改变,NF-κB的表达活性也不断增强。因此,NF-κB在DR的早期发生和后期增殖性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今后治疗DR也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DR)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1月病程组(M1)、3月病程组(M3)和5月病程组(M5)。分别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微血管。视网膜消化铺片后行VEGF和SDF-1α/CXCR-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VEGF,SDF-1α和CXCR-4 mRNA和蛋白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血管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未见异常改变,M1开始出现异常改变,M5最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免疫组织化学示视网膜中VEGF,SDF-1α和CXCR-4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后M1就有明显增高,M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示VEGF,SDF-1α和CXCR-4 mRNA的表达造模后M1就有明显增高,M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示VEGF,SDF-1α和CXCR-4的蛋白表达造模后M1无明显改变,M3升高(P<0.05),M5时升高最明显(P<0.05)。 结论:DR时VEGF,SDF-1α和CXCR-4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随糖尿病病程延长逐步增高,是D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和评价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1、3、5个月),进行HE染色和电镜观察,测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出现血糖明显升高,组织学显示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1个月组和糖尿病3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5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可以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