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  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 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  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 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 并进行形态学、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和恢复性能考察; 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  结果  所制微针阵列完整, 柔韧性好, 每片载药量达(5.45±0.14)mg, 机械性能良好, 能成功刺穿大鼠皮肤, 微针处理后皮肤在2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 12 h后全载药微针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可达87%, 而天麻素溶液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为12%, 说明可溶性微针对天麻素具有良好的透皮递送促进作用。  结论  制备的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 实现了水溶性药物的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2.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微针作用下,考察青藤碱水凝胶贴剂透皮给药的特点与规律。 方法 制备不同长度的微针,并制备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离体小鼠皮肤经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相同针形微针预处理不同时间后贴敷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青藤碱的透过规律并与未处理皮肤的被动扩散进行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 结果 100 μm微针、200 μm微针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40.7、52.4倍;200 μm微针预处理皮肤7 min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142.0倍。200 μm微针经不同的力预处理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力大于5 N时透皮速率趋于平衡。 结论微针与水凝胶贴剂结合经皮给药时,透皮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微针针形、预处理时间和所受的力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离体小鼠皮肤进行了体外酮基布洛芬搽剂的透皮扩散试验,并用角叉菜胶致炎的大鼠进行了抗炎试验。结果表明:酮基布洛芬搽剂有良好的透皮率,8h内累积释药量为24.72%。该搽剂透皮释药属零级动力学过程,透皮释药速率为3.801%/h。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关节炎,酮基布洛芬搽剂显示出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大于吲哚美辛搽剂(P<0.01)。  相似文献   

4.
微针是一种实现无痛和微创的给药新技术.其原理是穿刺皮肤产生微米级的给药通道,以增强皮肤对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生物可降解微针主要解决不可降解材料微针断裂于皮肤内造成的安全问题.本文对生物可降解微针的特点、可降解材料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针是经皮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之一,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复合技术以及微针在大分子经皮促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测定以川芎超微细粉制成的巴布剂和以川芎普通细粉制成的巴布剂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离体兔皮释药速率。方法使用药物透皮扩散实验仪,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检测两种巴布剂样品中阿魏酸20 h内透过离体兔皮释药情况。结果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1~4 h为快速透皮释药阶段,4 h内累计透皮释药可达到42.57%;4~20 h为平稳缓慢透皮释药过程,20 h累计可达到58.26%。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4 h内累计透皮释药为24.67%,20 h为44.28%,且整个透皮释药均表现为平稳缓慢的过程。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累计透皮释药高出近15%。结论以川芎药物细粉作为该巴布剂的填充剂,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透皮释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酮洛芬前体药物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酮洛芬前体药物(酮洛芬甲酯、乙酯和异丙酯)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为利用前体药物方法促进透皮吸收提供依据.方法:Valia-Chien水平扩散池上进行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研究.应用α-酸性糖蛋白手性柱(AGP)拆分、测定透皮接受液中酮洛芬对映体的含量.结果:消旋酮洛芬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没有选择性,但其稳态渗透速率显著小于S-酮洛芬的稳态渗透速率(P<0.05).酮洛芬前体药物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被完全代谢成酮洛芬,其稳态形成速率大于酮洛芬本身经皮渗透的速率(P<0.05),且所形成的酮洛芬具有立体选择性.结论:酮洛芬前体药物能够促进酮洛芬的透皮吸收,其经皮渗透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NGF(Nerve growth factor,NGF)促进移植皮肤感觉恢复的微创给药方法。方法亚甲蓝染色经微针阵列处理后的离体兔皮,观察微孔的分布和排列,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微孔的深度。兔皮片移植模型分别采用直接涂布、微针促透和皮内注射给药,ELISA法检测皮肤匀浆液中NGF的含量。皮肤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GF的分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微针阵列处理后离体兔皮微孔排列均匀,深度可达真皮浅层。动物模型给药6h后,微针促透组和皮内注射组皮肤组织匀浆液中NGF含量分别高于直接涂布组5.48倍和6.4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微针促透组真皮组织中有大量NGF存在,且分布均匀;动物模型给药30d后,皮肤组织S1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微针促透组和皮内注射组真皮中可见再生的神经纤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36,P〉0.05),并均显著高于直接涂布组(q1=7.74,q2=6.15,P〈0.05)。结论通过微针阵列可使NGF透过兔皮肤角质层到达真皮,促进兔移植皮肤感觉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0 N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断增大,当滞留时间超过60 s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尽管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阵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无正向线性关系。皮肤切片表明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跨越角质层的微孔道。结论微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微孔道而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褪黑素隐形脂质体并探讨其体外透皮释药性能.方法 以褪黑素为模型药物,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隐形脂质体.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透射电镜观察外观形貌,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对褪黑素隐形脂质体进行表征,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褪黑素隐形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的体外释药速率.采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制备枸橼酸钾缓释片的方法。方法:以硬脂酸为骨架材料,采用熔融法制备枸橼酸钾缓释片,并以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缓释片处方。结果:制备的缓释片释药行为符合设计要求。结论:该片工艺和处方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为水中极易溶解药物制备缓释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泡囊为载体制备丹皮酚乳膏,优化丹皮酚乳膏的制备工艺及制备处方,并考察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 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丹皮酚泡囊;用乳化法制备丹皮酚乳膏;应用控制变量法优化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处方;并采用TP-6型透皮扩散实验仪,以大鼠腹部离体皮肤作为渗透屏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累计渗透量来考察丹皮酚乳膏体外透皮吸收情况。结果 基于丹皮酚泡囊制得的乳膏在12 h和24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是丹皮酚原料药的1.1倍和1.2倍,在24 h时皮内药物滞留量是丹皮酚原料药乳膏的1.26倍。结论 基于丹皮酚泡囊制得的乳膏在有效期内各时间段的体外透皮吸收高于原料药乳膏,且丹皮酚泡囊乳膏的皮内滞留量明显高于丹皮酚原料药乳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适用于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泌组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成骨细胞分泌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透析法、透析-三氯乙酸(trichloractetic acid,TCA)-丙酮沉淀法和透析-丙酮沉淀法富集无血清培养液中的细胞分泌蛋白质,通过比较双向电泳的结果优选最佳的样品制备方法.结果:透析-丙酮沉淀法较为理想,蛋白丢失少、溶解性佳,所得双向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结论:透析-丙酮沉淀法更适用于制备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分泌组的双向电泳样品,可以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构建载有骨保护素(OPG)的微球,筛选出缓释效果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浓度制备OPG-PLGA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以PLGA聚合物浓度400 mg/ml、搅拌速度400 r/min、PVA浓度2%为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最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21×10-和75.10%,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持续释放时间达到30 d,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OPG-PLGA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缓释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标记的方法观察了致癌物二甲基亚硝胺对大鼠肝细胞核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硝胺能明显改变核膜的流动性,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一效应关系。提示:二甲基亚硝胶能通过改变核膜流动性,削弱核膜对遗传物质的保护功能,从而增强其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选择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制成涂膜剂,用大鼠皮进行双氯灭痛药膜的体外透皮速率测定。结果表明,氮酮与丙二醇可以促进药物渗透。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可影响药物的扩散与释放,从而影响其透皮速率。与无膜无促透剂处方相比,药物在乙基纤维素中的透皮速率没有增加,在聚乙烯醇膜中的透皮速率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脂质体影响荧光素钠透皮和皮肤贮留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脂质体包裹荧光素钠对其透皮和皮肤贮留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离体大鼠皮肤进行透皮实验,以0.125%荧光素钠脂质体混悬液为模型药剂,相同浓度的溶液剂作为对照。采用Franz扩散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捡测透皮12h后扩散池中荧光素钠累积浓度和透皮4h后皮肤中荧光素钠的贮留量,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扩散4h时皮肤的荧光分布。结果荧光素钠脂质体混悬液同其溶液剂比较,在皮肤内的滞留量大,透皮率低,皮肤荧光强,尤以毛发周围显著。结论皮肤外用制剂中脂质体包裹水溶性药物可在皮肤局部形成较高浓度,有利于皮肤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口服避孕对胃肠道刺激性,本文设计制备了避孕乳膏,试图使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发挥其避孕作用。通过物理稳定性试验筛选了避孕乳膏基质。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流通扩散室研究了炔雌醇和十八甲基炔诺酮的化学结构类似物~3H-雌二醇和~3H-孕酮从避孕乳膏中释药透皮百分率及小鼠体内透皮吸收过程。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乳膏处方内标记药物的释药透皮百分率不同,水包油型基质释药透皮速度较有规律。处方3,7在8h内分别可释药52%和41.6%。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避孕乳膏中药物透皮吸收速度比口服快,透皮吸收峰时为1h,口服吸收峰时为2h。由于小鼠给药时涂布面积较小,透皮吸收程度较差。避孕乳膏对动物皮肤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肿瘤专科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在门诊和住院药房的使用数据,探讨该类药物在某院的临床用药结构及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院2013至2015年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品种及数量,以限定日剂量(DDD)作为客观指标,对药物销售金额、使用频次、日均费用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该院麻醉性镇痛药物排序基本稳定,总体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口服类缓释制剂剂型和用量不断增多;住院部门以芬太尼类和口服吗啡缓释制剂为主,门诊部门以口服类吗啡和羟考酮缓释制剂为主;DDDs稳居第一的是盐酸吗啡缓释片(30 mg),垫底的分别是哌替啶和新品种药物氢吗啡酮注射液。结论:该院麻醉镇痛药物品种和剂型可供临床使用的选择较多,严格遵循口服给药原则,以吗啡类为代表的第三阶梯药物成为癌痛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