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免疫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与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 0例 ,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在含rhGM -CSF、rhIL - 4、TNF -α的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为DC ,并与同种异体T细胞作用 ,用液体闪烁仪观察DC对T细胞增殖的作用。另选取健康成人 1 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DC其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 (cpm为 1 0 635± 876)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cpm为 42 91 8±7889,P <0 .0 1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应答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介素10(IL-1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以随访完成时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者为应答组,无应答者为无应答组;随访完成后应用TaqMan技术对43例患者TNF-α-238、TNF-α-308、TNF-β(LTA) 723、IL-10-592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α干扰素治疗应答组26人,无应答组17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之间TNF-α-238、TNF-α-308、TNF-β 723基因型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干扰素治疗应答组IL-10-592位点等位基因A的出现频率高于无应答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应答与TNF-α-238、TNF-α-308、LTA 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无关,而与IL-10-592位点等位基因A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于晓燕  秦波 《西部医学》2010,22(12):2210-22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以接受α干扰素正规治疗的77名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治疗前患者外周血清Th1细胞分泌的IFN-γ及Th2细胞分泌的IL-10水平,最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全应答组患者外周血清IFN-γ水平较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高(P〈0.05),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IL-10水平较无应答组低(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探讨与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入选19例接受干扰素-α治疗的CHB患者,治疗前收集外周血5 mL,分离并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总RNA,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TCR)各β链可变区(BV)家族互补决定区3(CDR3)基因,溶解曲线分析各BV家族CDR3谱系的克隆性增生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肝功能水平变化。结果 19例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单、寡及偏峰性克隆增生;治疗3个月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病毒学应答组较无应答组TRBV CDR3克隆增生异常率、HBV-DNA载量及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AST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性增生,且细胞免疫功能与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效果间无相关性,采用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来评估干扰素抗病毒近期疗效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Th1/Th2水平失衡可能与HBV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例 ,中度 33例 ,重度 13例 ,急性乙肝11例 )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外周血DC2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 ,计算出DC2绝对数 ;用体外灭活的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与PBMC进行 2 4h共培养 ,检测上清中DC2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 ;统计分析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DC2占PBMC比例为 0 32 %± 0 13% ,绝对数为 (7 2± 2 4 ) 10 6个 /L。与对照组比较 ,HBV携带者DC2的比例 (0 32 %± 0 12 % )和绝对数 (6 9± 3 4 ) 10 6个 /L无明显下降 ;急性乙肝患者的DC2比例和绝对数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慢性肝炎患者DC2的比例和绝对数随病程加重而降低 ,中、重度肝炎的DC2下降较轻度更为显著。DC2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在急、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均降低 ,各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DC2的数量与HBVDNA病毒载量未发现相关性 ,但与自然杀伤 (NK)细胞及CD8+ T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2数量和  相似文献   

7.
《北京医学》2012,34(6)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 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与CD8+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CHB患者在接受IFN-α治疗期间分别在治疗前(0周)及疗程期内不同时间点(12周和24周时)抽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加入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完成治疗,病毒学应答组26例,无应答组31例.病毒学应答组CD8+TEM百分比在IFN-α治疗前和治疗24周时[69.07±12.30)%和(28.86±10.83)%]均高于无应答组[(15.75±12.30)%和(14.86±10.83)%],P< 0.05.CD8+中心记忆性T细胞(TCM)百分比在治疗前和治疗24周时[(13.56±7.33)%和(57.75±16.09)%]低于无应答组[(62.76±16.23)%和(72.68±12.74)%],P均<0.05.结论 CHB患者应用IFN-α治疗对,可引起记忆性CD8+F细胞亚群的变化,CD8+TEM亚群在比率上占优势对IFN-α治疗效果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树突细胞 (DC )负载不同抗原后 ,抗原提呈效率及诱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 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介素 - 4 (IL - 4 ) 干扰素α(IFN -α)从CML缓解期骨髓诱导分化DC ,同时加入不同负载抗原①反复冻融抗原 ;②凋亡抗原 ;③CML细胞 ;④空白对照 ,第 4天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成熟 ,将DC与淋巴细胞共孵育后 ,进行免疫应答及白血病细胞杀伤试验。结果 负载抗原后的DC抗原提呈效率最高 ,且其激活后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能够有效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结论 从CML患者骨髓诱导分化的DC能从凋亡白血病细胞、反复冻融抗原有效处理、提呈肿瘤抗原并诱导出显著的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反应 ,可望成为有效的CML特异性免疫疗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肝癌患者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Pang X  Shang X  Lü 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34-1237
目的研究HLA-A2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D8+ T细胞对流感病毒抗原肽(Flu p58-66)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HCC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CD8+ T细胞,以照射后自体CD8-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或树突状细胞(D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加载Flu抗原肽,经7 d培养诱导,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诱导后产生γ干扰素的效应CD8+ T细胞频数.结果当效应细胞为5×104个/孔时,CD8- PBMC作为APC,Flu抗原肽特异的CD8+ T细胞频数在HCC患者组(n=8)为22个±9个/孔,正常人组(n=12)为59个±27个/孔,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均为阳性应答;在5名正常人,Flu抗原特异的CD8+ T细胞频数以DC为APC时高于以CD8- PBMC为APC时(P<0.05).结论 HCC患者对Flu p58-66的免疫应答程度虽较正常人低,但大多数中晚期HCC患者仍然具有对抗原肽产生特异免疫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r的水平.结果 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肺癌患者外周血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观察其形态、表型、抗原递呈功能和对LA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扩增成为树突状细胞,FACS检测其表型,MLR测定其抗原递呈能力及对LAK细胞增殖的影响。TAA冲击的DC与LAK细胞混合培养诱导的CTL,用MTT法测定其细胞毒,结果 肺癌患乾外周血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表型特征和激发MLR的能力,TAA冲击的DC能显著地提高LA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增强对靶抗原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论 从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获得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经TAA冲击的DC能从LAK细胞中诱导出特异性CTL细胞,以该DC为基础的疫苗联合LAK细胞,可能在肺癌生物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 vs 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 vs 39258.4±5554.9,P<0.001).结论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离方法,观察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提供DC来源.方法 用重组人GM-CSF、IL-4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离DC,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光镜、电镜观察其形态,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DC的分子表达.结果 此纯化方法所得细胞纯度可达到80%以上,形态学观察可见纯化细胞具有典型的DC特征,该细胞高表达HLA-DR和S-100分子.结论 此种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典型的DC,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方法分别分离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梅毒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PBMC,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共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同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其刺激同种异体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梅毒患者PBMC经GM-CSF与IL-4诱导获得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细胞表面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77.92%、39.34%、75.78%和95.42%。与对照组相比,CD80表达明显增高(P<0.05)、CD86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3及HLA-D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结果显示,梅毒患者PBMC诱导分化的DC可以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结论经GM-CSF、IL-4刺激后,梅毒患者的PBMC可以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抗原呈递功能的DC,DC表型的特征可能影响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表型及功能的关系。 方法:CHB患者60例,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虚肝郁、脾虚湿热和脾肾两虚组,每组20例,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浓度,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水平。 结果:CHB患者DC体外诱导增殖能力较正常人下降,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不同证候CHB患者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和CD1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正常人(P〈0.05)。脾虚肝郁证患者CD80、CD1a和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脾虚湿热证患者CD1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高于脾虚肝郁证(P〈0.05)。 结论:在CHB发病过程中,不同脾虚兼证CHB患者DC的表型及功能间存在差异,提示中医证候分类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提呈凋亡胆管癌细胞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及其从恨癌细胞提呈抗原的方法。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50ng/ml hGM-CSF,1000ng/ml hIL-4,隔天1次共4次,培养第3天,加入γ射线照射过和胆管癌细胞,再继续体外培养1周后,用树-突状细胞富集柱收集DC。结果: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B7和CD1a,表面具有典型不规则突起,DC捕捉凋亡小体、吞噬凋亡小体,负载抗原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DC的功能差异,为两种患者经DC免疫治疗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用rhGM-CSF和IL-4体外诱导乙肝患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为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ELISA法检测DC分泌IL-6和IL-12的水平。结果细胞成熟度、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强度、IL-12的分泌水平,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IL-6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BeAg阳性组的CD83水平、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和IL-12的分泌水平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其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健康人相比,乙肝患者外周血DC存在功能上的缺陷;而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DC的功能要强于HBeAg阴性患者,接受DC免疫治疗预后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斑蝥灸结合穴注疗效与乙肝病毒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不同存在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的Southern Blot法,建立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乙肝病毒(HBV)不同存在状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斑蝥灸结合穴位注射灭菌注射用水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天灸结合穴注疗法对HBeAg转阴率游离型组和整合型组分别为71.4%、31.3%,经分析,两型有一定的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对HBV DNA转阴率游离型组和整合型组分别为66.7%、18.7%,两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V在PMBC中的不同存在状态(游离和整合)对临床血清HBeAg和HBV DNA转阴率存在差异性,对HBV DNA的转阴率,游离型高于整合型。因此临床应用斑蝥灸结合穴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应考虑HBV在PBMC中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淋巴细胞亚群Treg和Th17细胞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CHB患者(CH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reg(CD4+CD25highCD127lowT)和Th17(CD3+CD8-IL-17+T)细胞频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0、TGF-β1、IL-17及IL-23水平。结果 CHB组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频数及其相关因子IL-23、IL-10、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IL-17升高不明显(P>0.05)。CHB组Treg/Th17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轻中度CHB组Treg/Th17比率及TGF-β1水平明显低于重度CHB组(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中存在Treg/Th17失衡;Treg/Th17失衡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