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的特点、MP-Ig M抗体检测结果、血常规、治疗等情况。结果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急,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多数患儿出现喘息症状;患儿的肺部体征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患儿肺外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显示以肺间质浸润为主,60%的患儿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多数累及右中下肺;60%患儿外周白细胞总数正常;40%的患儿初次检测血清MP-Ig M抗体水平不高,需进行双份检测诊断。患儿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是肺炎支原体,对于3岁以下初次喘息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充分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导致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荣妍 《中国医刊》2008,43(2):21-26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或住院后48小时内/平均潜伏期内发生的感染性肺实质和(或)肺间质炎症。细菌是引起儿童CAP重要病原,临床上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呼吸困难、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肺部闻及湿啰音和管状呼吸音,胸部X线片有急性浸润的表现。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流行病学1.1发病情况儿童CAP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首位感染性疾病,8%~30%的CAP由细菌引起,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北美和欧洲,5岁以下儿童中的肺炎年发病率为3.4%~4%,5~14岁儿童肺炎年发…  相似文献   

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认识,进一步提高X线诊断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水平。X线胸片诊断肺炎,是基层社区医生诊断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细菌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重要病原,临床上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呼吸困难、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肺部闻及湿哆音和管状呼吸音,胸部X线片有急性浸润的表现。本文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治疗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分析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CAP患儿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炎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表现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体温、咳嗽、咳痰及肺部啰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效果较单纯应用阿奇霉素效果好,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疾病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增强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认识,进一步提高X线诊断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水平。结论:X线胸片诊断肺炎,是基层社区医生诊断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A组)和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B组)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费用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渝北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CAP患者资料,筛选出A组和B组治疗方案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并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体温、咳嗽、肺部啰音、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细菌清除率等疗效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B组C/E值显著低于A组C/E值(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案用于我院CAP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但后者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的评估。方法选取10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2.5克进行静脉滴注,3次/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天,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每天均记录两组患者的体温、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变化,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抗感染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化瘀解毒汤联合穴位贴敷,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血液学指标及X线变化。结果:治疗组从体温稳定时间,咳嗽、啰音消失天数,x线示炎症吸收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瘀解毒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一、A1型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计30分)1、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病毒B革兰阳性球菌C厌氧菌D革兰阴性杆菌E真菌2、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A流感嗜血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肺炎球菌D肺炎克雷白杆菌E铜绿假单胞菌3、患者,男,35岁,高热伴咳嗽、咳痰3d。查体:右上肺语颤增强,闻及湿啰音和支气管呼吸音紫赴?2.0×109/L,中性粒细胞0.80,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最大A急性支气管炎B细菌性肺炎C肺结核D支原体肺炎E病毒性肺炎4、肺炎球菌肺炎停用抗生素的指征为A退热后3dB症状、体征消失后C X…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 SL 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象缺乏特异性 ,但所有病人均具备SL E相关的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及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关节等症状 ,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者 10例 (6 6 .7% ) ,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 5例 (33.3% ) ,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症状者 2例 (13.3% ) ,白细胞减少者 7例 (4 6 .6 % ) ,血小板减少者 9例 (6 0 % ) ,全血细胞减少者 7例 (4 6 .6 % )。骨髓形态学改变缺乏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红系或粒系增生活跃 ,巨核数目正常或增多 ,但功能差。 2例溶血性贫血患者 Coom bs试验均为阳性 ,尿蛋白阳性者 11例 (73.3% )。 结论 :血液系统症状可以是 SL E的早期表现 ,当病人以血液系统症状就诊时 ,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性 ,可进行与 SL E相关的检查 ,这对减少误诊率和提高诊断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四生汤减轻肝动脉化疗栓塞毒副反应的疗效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观察四生汤减轻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行TAE术的肝癌患者分为四生汤组(34例)与对照组(20例),将两组TAE术后主要临床症状变化和术前及术后2周的外周血象及部分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四生汤组在改善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外周血白细胞及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方面,对照组在TAE术后呈明显下降,而四生汤组虽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对6~14岁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14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强的松顿服1次2mg/kg之后,每间隔20分钟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溶液1mL,连续3次。而治疗1组在此基础上每次联合吸入0.5mg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2组在此基础上每次联合吸入1mg布地奈德混悬液,三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0min评估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和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变化。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60min的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及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2组在治疗后60min的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低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在治疗后60min的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14岁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在初始治疗中除应用传统治疗手段外,联合使用大剂量(1mg/次)、高频率(每隔20分钟1次,连续3次)布地奈德混悬液可明显促进症状进一步缓解,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症SARS血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英  刘双  朱小玲  刘静  刘彤 《北京医学》2003,25(4):270-271
目的 探讨SARS患者血象特点 ,掌握其变化规律 ,以利于SARS患者 ,尤其是重症SARS的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 4 6例留院观察的SARS患者 ,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 ,对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分类、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从发病到留院观察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SARS组与普通SARS组相比 ,血象各个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数显著升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结论 重症SARS患者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通常提示合并二重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中药益气化瘀方对颈椎病的疗效 ,60例气虚血瘀兼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 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益气化瘀方煎剂 ,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和弥可保片剂。在治疗 8周和 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颈椎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 8周后 ,其大部分症状和体征已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对照组在治疗 12周后 ,其症状和体征才有改善 (P <0 0 5 ) ,但不及治疗组明显 ;治疗组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提示益气化瘀方在改善气虚血瘀型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疗效确切 ,且疗程比常规治疗短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体会(附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通过3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资料的总结,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特点及各特有体征的发生率。结果:33例中21例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史(63.64%),24例表现为剧烈的疼痛(72.72%)。疼痛部位:心前区15例(45.45%)。肩背部12例(36.36%),腹部7例(21.21%),腰部1例(3.03%)。33例中28例可听见明显的周围血管杂音(84.85%)。杂音部位:颈部杂音或合并有颈部杂音者21例(63.64%);胸背部或合并胸背部杂音者15例(45.45%);腹部杂音或合并有腹部杂音者13例(39.39%);腰部杂音或合并有腰部杂音者5例(15.1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复杂,掌握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特点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Turner综合征嵌合体的临床表现和产前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核型、临床症状、生育状况、产前诊断的研究,探索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核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对后期生育状况、产前诊断、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中心2005年7月至2011年9月通过临床症状和核型结果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核型病例27例(12~29岁)以及产前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嵌合体胎儿5例。采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染色体核型,同时通过妇科彩超、妇科检查、性激素检查、生育状况、产前诊断等方法研究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患者临床表现和产前诊断结局,探讨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核型与临床表现、产前诊断、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患者性激素和生长激素平均值低于正常水平,27例患者仅2例患者具有生育能力,并均出生了发育异常的胎儿。5例Turner综合征嵌合体胎儿中4例胎儿发育异常而引产,1例发育正常继续妊娠。结论 Turner综合征嵌合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因异常核型所占比例而存在差异,异常核型比例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但极少数患者出现临床表现与异常核型所占比例不一致。其妊娠结局与胎儿异常细胞比例、胎儿系统彩超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脂肪肝全部采用加味四逆散进行治疗,1剂/d,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脂变化。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脂均显著改善,总有效率达87.5%。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脂肪肝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凯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0):1123-1124
目的 :研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6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 4型进行辨证论治 ,并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降压疗效标准和症状疗效标准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结果 :治疗后降压显效 72例 ,有效 33例 ,无效 1例 ;症状治疗显效 5 8例 ,有效 4 5例。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 ,降压效果缓慢持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变化,从而研究血象变化与患者治疗疗效的关联。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后血象指标变化,以治疗疗效情况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0%(27/45)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93.3%(42/45)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93.3%(42/45)降低,淋巴细胞绝对值77.8%(3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64.4%(29/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86.7%(39/45)升高。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后血象中淋巴细胞绝对值55.6%(2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55.6%(25/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57.8%(26/45)升高。采用χ2检验比较: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多正常区间变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前期多升高,治疗后多在恢复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前期下降,治疗后多恢复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明显;全程C反应蛋白多升高。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转归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