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郊  李永清  伏文雪 《四川医学》2007,28(3):270-27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治疗中,使用PT监测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方法对不同性别、剂量、瓣膜置换数、术后病程的患者的P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所用仪器和试剂均符合国际标准。结果不同服药剂量在达到相同治疗目的时INR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PT的INR允许范围要小于男性患者(P〈0.05),瓣膜置换数与病程长短P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PT监测的INR允许范围为1.60-2.50(PT16—22s)。比欧、美国家推荐的数值要低;性别和剂量不同时,PT监测的INR允许范围有所不同,同时发现在6-9月大多数患者PT的INR值均较其他月份有明显的升高,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是目前监测 po抗凝药物剂量调整最为常用的方法 ,为了便于临床医师给患者用药 ,WHO推荐 PT报告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方式 .我们对本院 2 0 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po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了检测分析 .1 对象和方法1.1 观察对象 我院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2 0 0 (男96 ,女 10 4)例 ,年龄平均 41(2 0~ 6 9)岁 ,其中二尖瓣 136例、主动脉瓣 2 3例、双瓣置换术 41例 .换瓣前患者 PT均正常 .置换术后 po华法令钠片抗凝治疗 ,2 .5~ 7.5 mg· d- 1 ,开始每 2 d测一次 PT,根据结果调整用量 ,稳定后 …  相似文献   

3.
陈宏明  郭正恒 《右江医学》2003,31(4):365-366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 ,以防血栓形成和体循环栓塞 ,但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和栓塞 ,是换瓣术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1] ,也是导致病人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准确的抗凝监测来防止抗凝治疗不当导致的血栓栓塞和出血 ,是决定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生存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现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一、定性检查方法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自 196 0年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以来 ,术后抗凝治疗主要依靠PTR进行抗凝强度监测 ,已有 30多年历史。PTR为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1年3月开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为46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置换人工机械瓣膜均获成功,其中二尖瓣32例,主动脉瓣14例,女29例,男17例,最大年龄42岁,最小15岁,术后均选用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2例女性患者,因在妊娠期害怕华法林致胎儿畸形而中断抗凝治疗引起瓣膜血栓,其它均未发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阳娇  郭颜芳  凌云 《广东医学》2006,27(4):601-602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方法对172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住ICU 24 h持续监护,就其临床特点及监护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3例治愈出院,19例死亡,病死率为11%。结论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及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控制高血压,做好呼吸道护理,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林兆恒 《中外医疗》2009,27(9):21-22
目的总结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经验。方法28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返ICU,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综合治疗。结果28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呼吸机、维持良好的心功能、精确的液体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在实验中由于使用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不同的仪器,及不同的测定方法使国内各实验室的测定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实际工作中使用标准化则能有效改善这些因素对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现结合本室工作从以上三方面探讨PT测定中使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接受终身抗凝治疗的特殖群体的鼻衄患者处理。方法:采用浸有凝血酶的敷料在出血部位局部压迫,配合全身药物治疗。结果:49例中44例迅速止血,48h拔除填塞物,无活动性出血,黏膜愈合好,有效率达89.71%。结论:此法临床应用,收到满意效果。且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在重庆地区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初步建立重庆地区的换瓣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库.方法 对133例重庆地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待其达到稳定抗凝状态且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后,对抗凝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建立重庆地区术后抗凝标准.结果 在患者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INR值为(1.80±0.46);每日华法林剂量为(2.69±1.02)mg,不同手术组的抗凝指标均达到预期抗凝指标.重庆地区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INR目标值设置为1.6(1.5~2.0),二尖瓣置换术(MVR)及双瓣置换术(DVR)的INR预计值设置为1.8(1.6~2.3)、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MVR(MVR CABG)的INR预计值设置为2.0(1.8~2.3)、Bentall手术(人造升主动脉置换 MVR)INR预计值设置为2.2(1.8~2.5),总体INR预期值1.5~2.5.结论 本研究抗凝指标结果符合重庆地区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疾患是常见的心脏病,其病因可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性)。后天性心脏瓣膜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最常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次之,三尖瓣很少见,肺动脉瓣极为罕见。其病变可以单独损害一个瓣膜区,也可同时累及几个瓣膜区,以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膜病变较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风湿性或退行性瓣膜病人在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连续心排血量(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CPB前(T1)、CPB后(T4)及术后12h(T,)数据,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结果30例病人成功完成手术。T2时MAP较T1时明显降低(P〈0.05);T4时ITBI较其他时点明显增多(P〈0.05),SVRI较其他时点明显降低(P〈0.05)。30例病人未发现置管即时和延迟并发症。结论PiCCO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分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以新  苏醒  李斌  刘陶 《北京医学》2003,25(4):243-244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分娩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对1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妊娠及分娩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忻。结果 1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产妇均安全度过孕产期。分娩前后心功能Ⅰ~Ⅲ级,分娩时出血200~260m1,胎儿体重2950--3146g。无母婴死亡者,无胎儿出血以及畸形者。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Ⅰ~Ⅲ级可安全度过孕产期。分娩采用剖宫产术为宜。妊娠期间口服抗凝剂(华法林)不增加分娩时母婴出血和新生儿畸形。  相似文献   

13.
Autopsy-determined causes of death afte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 J Schoen  J L Titus  G M Lawrie 《JAMA》1983,249(7):899-902
We reviewed records of 378 patients who died afte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and underwent autopsy at The Methodist Hospital, Houston, from 1962 through 1979.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postoperative interval at death: within 30 days (early) or 30 days to ten years (late). Early deaths (279 patients) were due almost exclusively to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 or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94%). Only 6% of early deaths were caused by prosthesis-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ontrast, late deaths (99 patients) were valve related in 47% of cases, including complete thrombotic occlusion or systemic thromboembolism (21%), 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14%), valve dehiscence (6%), anticoagulation-related hemorrhage (3%), and mechanical degeneration (2%). Nine percent of late deaths were un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us, while early deaths primarily reflected the severity of preexisting or associat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osthesis-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we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late death afte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左西孟坦在瓣膜置换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西孟坦组,每组30例。术后常规治疗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左西孟坦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左西孟坦组心肌损伤反应和呼吸机辅助时间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西孟坦组心肌损伤反应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左西孟坦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西孟坦组ICU停留时间减少。结论  左西孟坦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反应,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郑洪  常业恬  邹定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094-1097,1100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洛尔(esmolol)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心脏复苏的影响,并观察其对CPB前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24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esmolol组(Esm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Esmolol 100μg/(kg·min)直至开放主动脉后1 min,并于CPB机内预充esmolol 1 mg/kg.对照组(Contr组)输入等容量的复方氯化钠液(Ringer's).记录用药后15 min内病人的血压、心率与中心静脉压;记录心脏复跳方式、停CPB后血压平稳时多巴胺的维持剂量,于术前、停CPB后血压平稳时抽中心静脉血测其血氧饱和度(ScvO2);于术前及复跳20 min测血浆香草扁桃酸(VMA)浓度;于术前及术后12 h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浓度.结果 用esmolol 15 min内两组病人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无明显区别;两组病人复跳20min后血浆VMA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人术后12 h血浆CK、CK-MB均高于术前(P<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人复跳方式差异无显著性;停CPB后血压平稳时Esm组多巴胺的维持剂量小于Contr组(P<0.01),Esm组ScvO2高于Contr组(P<0.01).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100μg/(kg·min)能改善心脏复苏的质量,且对CPB前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经验。方法:21例瓣周漏患者,主动脉瓣瓣周漏11例,二尖瓣瓣周漏10例。对其中4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者行内科保守治疗,17例有贫血和(或)心力衰竭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直接修补瓣周漏漏口4例(术后2例复发);另13例及2例复发者手术时重新换瓣。结果:术后早期残废例(11.8%)。长期生存的19例随访3个月至15年,晚期死亡2例;余17例中,心功能Ⅰ、Ⅱ级者1  相似文献   

1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病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92例瓣膜置换手术中21例死亡病例的术前心脏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资料.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1例(1、93%,21/1092),其中,心脏停跳手术组死亡9例(2.03%,9/444),心脏不停跳手术组早期死亡12例(1.85%,12/648),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二尖瓣置换手术死亡率最低为0.85%(6/694),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最高为3、89%(12/308,P〈0.05);和存活病例相比较,死亡病例的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更长,CK和CK-MB明显增加(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在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原因中,低心排综合征死亡最高达12例(57.2%),心脏骤停、室颤、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在瓣膜置换手术中死亡率较高,并多发生在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过长、心肌损伤标志物增加非常明显的患者;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心外科手术的进步和产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女性可以成功妊娠分娩,但其妊娠风险远高于正常妇女。因此,本文就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时机选择及孕期监护、妊娠期间抗凝方案的选择、分娩方式的选择、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处理及护理要点等内容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7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对15个相关因素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Ⅲ~Ⅳ、心胸比≥0.70、主动脉阻断时间密切相关。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术前心功能、心胸比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处理措施,可望降低瓣膜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治疗体会. 方法 对269例首次服用华法林的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强化健康教育,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PT均在适宜范围内.结论 对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要确保准时服药,定期监测PT及INR,密切观察并指导患者学会发现早期出血的征象,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既有效抗凝,又不产生明显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