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敏 《广西医学》2007,29(4):499-500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对照组61例,华法林组用药前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国产华法林片,初始剂量2.5 mg/d,3~5 d复查INR,根据INR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加量1/4片,稳定后1~3个月复查INR,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所有病例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否出血情况以及发生时的INR,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1年;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结果 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为1.61%,阿司匹林组为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3.23%,阿司匹林组为1.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维持INR在2~3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受影响的因素,剂量调整和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 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与体重关系,个体敏感性及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66例患者中47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与体重(kg)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O.545,P=0.001,华法林平均维持量与体重(kg)乘以0.05非常接近,根据个体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不同以1 mg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1.6-2.5之间,华法林维持量在1.25~3.25mg,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它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根据体重及个体敏感性调整华法林维持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3 mg/片)抗凝最佳初始剂量、治疗剂量调整方法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2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1.5-2.5之间,3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2.2-3.0之间,起始剂量2 mg与3 mg比较治疗效果相似,而INR过高发生明显减少;华法林的维持量1.25-3.25 mg,平均(2.1±0.6)mg;INR达到1.5-3.0水平需7-14 d,平均(11±2)d;INR稳定于1.5-2.5水平需12-30 d,平均(19±4)d;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 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 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 mg/d,平均剂量(2.00±0.75) 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 20.0%,P<0.05).结论 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邹全林  刘晟 《当代医学》2013,(33):145-14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初始治疗最佳给药方案。方法选取16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mg治疗组及5mg治疗组,每组5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3mg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4d作为初始治疗;3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3mg作为初始治疗;5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5mg作为初始治疗,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INR稳定在2.0~3.0。比较各组患者INR增高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1.8±4.8)d,INR增高次数发生率为5.5%,未出现血及血栓栓塞事件;3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2.5±4.3)d,INR增高发生率为9.1%,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3.6%,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5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7.4±5.3)d,INR增高发生率为16.4%,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9.1%,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6%。结论华法林3mg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4d作为初始抗凝治疗能使INR迅速安全有效达到稳定,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国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及确定合适的INR值范围.方法:37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随访和定期监测INR值.结果:华法林每日剂量在2.11mg~2.41mg时,INR值在2.0~2.5;华法林剂量在2.41mg~2.70mg时,INR值在2.5~3.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增减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值所需天数不同.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剂量为2.11~2.41mg,INR值范围在2.0~2.5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5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92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46例给予低强度华法林(1.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治疗,B组46例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2.00.05);A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B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与标准强度华法林基本相同,但用量明显减少,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且年龄≥65岁的患者共190例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治疗,按低于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1.6~2.5).阿司匹林组每天予以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位患者随访1 a,观察2组...  相似文献   

14.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该研究抗凝标准的98例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46例,给予华法林3mg/d开始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7~15天使INR达到2.0~3.0范围内,以后每月查1次INR。若病人增加或减少药物、有出血倾向时随时再测INR。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52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2次,密切随访。结果:治疗组9~15d(平均10.1±2.2)INR达2.0~3.0(平均2.25±0.11),其中INR在1.8~2.5(平均1.92±0.23)之间者占90.7%,治疗组未出现脑梗死,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脑梗死,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瓣膜病房颤病人选择华法林3mg/d加强服药后监测及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王建锋  殷乐  范标 《黑龙江医学》2008,32(4):269-270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令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100~150 mg/d)19例和调整剂量华法令组〔初始剂量2.5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的INR为1.8~2.5〕38例。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令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情况。结果对57例患者进入分析,平均年龄(67.2±9.5)岁,阿司匹林组19例,华法令组38例。男性30例(52.6%),女性27例(47.4%),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中位数24个月(2~36个月)。华法令组发生脑栓塞1例,发生率为2.63%。阿司匹林组发生脑栓塞4例,发生率15.79%。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P<0.05)。华法令组有3例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9%,发生时INR均>3.0。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2%,虽然华法令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令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令组出血的发生率虽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 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患者15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50例,予通心络胶囊0.76g,3次/d,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组50例,予华法林1.25~5.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5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6.0%)与华法林组(3.0%)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15.0%)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2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华法林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可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方法及相关并发症,初步研究华法林血浆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病例162例,随访至2006年12月31日,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INR值和华法林剂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iquid 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华法林血浆浓度18例。结果①随访患者126例,随访时间7~19个月。随访中死亡6例(4.16%),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10例(7.94%),血栓栓塞3例(2.38%)。②抗凝后测得INR值为2.39±1.27,每日口服华法林剂量(3.19±1.43)mg。③测定华法林血浆浓度18例,其中INR值〈1.8者3例,1.8〈INR值〈2.5者10例,INR值〉2.5者5例。INR值〉2.5者华法林血浆平均浓度高于1.8〈INR值〈2.5者(P〈0.0005)。④INR值与相对应华法林血浆浓度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65,P〉0.1);INR值与相对应每日口服华法林剂量之间亦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26,P〉0.2)。结论①华法林抗凝相关出血发生率高于血栓栓塞率。②华法林血浆浓度是一个抗凝监测指标。监测华法林血浆浓度,能指导临床医生安全有效地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8.
国人Carbomedics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制定一个适合中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强度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178例置换Carbomedics机械瓣膜病人,按INR(1.4~2.0)标准抗凝,通过术后随访,比较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组病人间INR均值有无差异以及术后不同时期INR的波动情况。 结果:本组发生出血22例(5.83%病人-年),栓塞1例(0.26%病人-年),晚期死亡3例(0.79%病人-年),最终INR 1.68±0.38,口服华法林剂量(2.34±0.80) mg,术后5个时间点INR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月INR 1.75±0.27,与其余4个时间点IN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4个时间点INR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中国人,出血是抗凝治疗的首要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栓塞发生率。INR 1.4~2.0的强度抗凝可明显减少出血发生率,同时可预防栓塞发生。术后第1月INR的波动最大,需积极复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9.
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of warfarin should be kept at an 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 (INR) of about 2.5 (desirable range, 2.0-3.0), although a higher level may be better in a few clinical conditions. The risk of bleeding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INR and becomes clinically unacceptable once the INR exceeds 5.0. Warfarin therapy should be continued for around six weeks for symptomatic calf vein thrombosis, and for 3-6 months after proximal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that occurs after surgery or limited medical illness. Therapy for six months or longer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DVT occurring without an obvious precipitating factor, proven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or if there are continuing risk factors. Oral anticoagulants prevent ischaemic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F). Maximum efficacy requires an INR > 2.0, but some benefit remains at an INR of 1.5-1.9. Patients aged over 75 years are at greatest risk of intracranial bleeding during warfarin therapy for AF, and the target INR may be reduced to 2.0-2.5, or perhaps as low as 1.5-2.0, in such patients. Warfarin should be withheld if it is more likely to cause major bleeding than to protect from stroke (e.g., in young people with isolated AF where the annual baseline risk of stroke is < 1%). In patients with AF, aspirin is less effective than warfarin (much less effective after such patients have had a stroke or transient cerebral ischaemia). In people with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an INR of 2.5-3.5 is probably sufficient for bileaflet or tilting disc valves, but a higher target INR is necessary for caged ball or caged disc valves. The addition of aspirin (100 mg/day) further decreases the risk of embolism but increases the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