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压力疗法开始时机对抑制瘢痕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压力疗法抑制瘢痕增生时不同开始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烧伤愈合后患者按加压开始时机分为3组,①无增生组(创面愈合后1周时);②初始增生组(创面愈合2周时);③明显增生组(创面愈合3月时).采用相同的加压压力、包扎方法和加压时间,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图像诊断技术(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e,LDPI)分别测量各组加压前后瘢痕组织血流灌注量的变化,从而了解不同开始时机对其疗效的影响.结果 各组在连续加压3个月后,LDPI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增生组和初始增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增生组LDPI值下降明显(P<0.05).结论 正确的压力疗法可有效减少瘢痕组织血液灌流,进而减慢增生速度;加压的开始时机以愈合后2周为宜,过早会影响残余创面愈合及新生上皮磨损,过晚则影响抑制瘢痕增生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加压疗法结合外用硅酮胶与单用硅酮胶无加压两种疗法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的Ⅱ°烧伤(包括深Ⅱ°及浅Ⅱ°烧伤)且无Ⅲ°烧伤无需手术的患者按意愿分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组和无压力疗法组,创面愈合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情况。结果: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能够有效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结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对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压力疗法在烧伤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光裕  郭振荣 《海南医学》2006,17(5):102-103
目的探讨压力疗法在烧伤瘢痕防治中的可行性.方法深Ⅱ度以上创面愈合后即刻进行弹力绷带或弹力套连续加压包扎治疗1985例;并以未施加压组895例愈合的创面进行对照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压力治疗的烧伤愈合创面瘢痕薄而平坦,软化时间早,瘢痕增生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而未用加压治疗组创面不同程度出现凹凸不平瘢痕、瘢痕发生早、厚而硬、软化时间明显延长、功能恢复差.结论持续压力疗法用于烧伤刚愈合之创面,对防治瘢痕增生疗效显著,对功能康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②方法 随机选择43例烧伤后双 侧肢体有增生性瘢痕的患者,A组应用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B组单纯应用弹力绷带治疗,C组单纯应用硅凝胶膜治疗。③结 果 治疗3~6个月后,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1);治疗12个月后,A、B及C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④结 论 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以6个月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汪晓阳  黄文 《四川医学》2003,24(3):265-265
目的 总结了 2 5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采用局部浸润式注射去炎松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46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 5例 ,应用去炎松注射 ;对照组 2 1例 ,应用弹力绷带加压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 92 % ,对照组有效率为 66 7%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去炎松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压力疗法对烧伤增生性疤痕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烧伤病人创面愈合后用弹力绷带和弹力套加压,观察疤痕增生情况,同时选择60例烧伤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压力治疗组在疤痕硬度、颜色、厚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压力治疗是目前防治烧伤疤痕增生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四肢深度烧伤康复期采用瘢痕平配合压力疗法治疗小夹板功能位外固定,防止瘢痕增生或挛缩。方法:对120名小儿四肢浅Ⅲ度以上康复期采用瘢痕平外涂按摩关节处协助功能锻炼,弹力绷带或弹力套加压,小夹板关节功能位外固定,涂药2次/日。结果:1年后随访,98例患儿功能形态良好,22例有少量增生性薄瘢,不影响功能活动,有效率100%。结论:小儿四肢深度烧伤康复期尽早采用综合疗法预防瘢痕增生或挛缩畸形,此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外周血管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止血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留置PICC导管的病例1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自制冰指加耐乐固弹力绷带加压固定,对照组采用人工按压加普通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两组局部出血情况、患者舒适度、所耗护理时数。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止血有效率(93.5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舒适症状体征发生率(5.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所耗护理时数(63.47±8.74小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指加弹力绷带加压固定的止血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瘢痕30例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创伤后形成的创面增生性瘢痕不仅痛痒难忍。而且严重影响到伤员痊愈后的容貌外观和功能的恢复,造成了患者心理状态的严重创伤。为使增生性瘢痕患者能在外观和功能方面减少到最轻程度,我们研制出一种双层不同性能的硅凝胶片,并与可调弹力绷带结合防治增生性瘢痕。硅凝胶片主要成份是聚硅氧烷树脂(polysiloxane)一硅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预防与治疗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对156例深度烧伤和中厚皮片供皮区愈合创面。采取外用复春散Ⅱ号与持续弹力绷带加压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结果:总显效率78.9%,治愈率32.1%。结论:复春散Ⅱ号与弹力绷带加压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良好,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胭动脉人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因股浅动脉及胭动脉近端完全闭塞接受经胭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廊管成形术/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并选择同期24例因相似病变行常规人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人术成功的患者与之相对照,两组TASC11分类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技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4.7%(16/17);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6.5%(13/17),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3例,17.6%)主要有胭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点出血,肢体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43±0.23)上升至(0.89±0.26)(出院前),6个月(0.86±0.25)及12个月(0.81±0.23)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1.7%(22/24);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5.0%(18/24),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2例(8.3%),均为术后当晚股动脉穿刺点出血,重新加压包扎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55±0.31)上升至(0.90±0.23)(出院前),6个月(0.88±0.21)及12个月(0.85±0.26)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两组间术后通畅率、ABI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段股浅动脉/胭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在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情况下运用经胴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允  宋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4,(15):128-130,137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早期不同护理干预疗法在减少出血和减轻疼痛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9月在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90髋).随机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30例。A、B两组分别在常规处置的基础上,对伤口采用单纯加压包扎或单纯冰袋冷敷;C组在加压包扎冰敷的基础上,定时夹闭伤口引流。三组分别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24h引流量及术后6h疼痛程度,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术后4h引流量A、B、C组分别为(150±11)、(120±8)、(60±10)mL,术后8h引流量A、B、C组分别为(225±13)、(170±10)、(80±12)mL,术后12h引流量A、B、C组分别为(260±18)、(190±12)、(100±21)mL,术后24h引流量A、B、C组分别为(310±16)、(210±13)、(120±15)mL,三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C组在4、8、12、24h引流量均小于A、B两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A、B、C三组术后6h长海痛尺评分1-4分例数分别为6、19、23例,5~7分例数分别为18、8、6例,8~10分例数分别为6、3、1例,数据采用χ^2独立性检验,C组刀口疼痛程度明显比A、B两组轻,三组术后6h长海痛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HR术后早期行加压包扎冰敷并定时夹闭引流管能有效减少切口术后渗血,减轻疼痛及患肢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遴选意愿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临床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照组应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两组低血压及心律失常诱发次数,KT/V值,24h尿量达到600mL时所经过的天数,并统计死亡人数及死亡率。结果临床组尿素氮治疗前为(38.56±12326)mmol/L、治疗后为(20.04±6.01)mmo]/L,尿肌酐治疗前为(825.51±262.47)mmol/L、治疗后为(402.42±122.14)mmo]/L,APACHE—Ⅱ评分治疗前为(21.4±4.36),治疗后为(14.1±5.37)。对照组尿素氮治疗前为(40.55±11.63)mmol/L、治疗后为(26.21±6.74)mmol/L,尿肌酐治疗前为(729.52±2.12.64)mmol/L、治疗后为(366.87±101.22)mmo]/L,APACHE—Ⅱ评分治疗前为(19.5±302),治疗后为(1.72±4.22)。在治疗后,两组尿素氮、尿肌酐及APAcHE-Ⅱ评分优化性改善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组低血压发作次数平均(3.72±1.29)A,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平均(I56±251)次,KT/V平均(1.41±013.24)h尿量达到600mL所经过天数平均值为(15.21±5.13),死亡1例,死亡率为625%。对照组低血压发作次数平均(188±026)次,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平均(3.73±3.22)次,KT/V平均值为(1.24±0.15),24h尿量达到600mL所经过天数平均值为(22.64±8.26),死亡1例,死亡率为625%。临床组治疗后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KT/V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24h尿量达到600mL所需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丽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不同时期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前列腺素(PG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含量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3-9月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或需手术切除瘢痕的患者皮肤标本57例,分为正常组(10例),烧伤早期组(9例),瘢痕1个月组(9例)、3个月组(9例)、6个月组(8例)、12个月组(6例)、24个月组(6例)。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olt法测定不同时期各分组瘢痕组织中PGs(包括PGD2,PGE2和PGF2α)和MMP-2含量。观察PGs和MMP-2在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正常组PGE2、PGD2和PGF2α的含量最低[(5.543±0.484)、(3.619±0.484)、(4.833±1.106)ng/m L],与正常组比较,烧伤早期组PGE2、PGD2和PGF2α含量显著增加[(30.960±0.735)、(25.952±1.309)、(17.451±1.056)ng/m L](P〈0.01);除正常组外,瘢痕24个月组PGE2、PGD2和PGF2α的含量最低[(11.445±0.972)、(8.012±0.972)、(5.888±1.059)ng/m L],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MMP-2在正常组含量最低,与正常组比较,烧伤早期组MMP-2的增加(P〈0.05),瘢痕3个月组含量最高(P〈0.01),瘢痕12个月组降低(P〈0.05),瘢痕24个月组MMP-2含量则降低至与正常组接近的水平(P〉0.05)。结论 PGs和MMP-2在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的含量和正常皮肤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两者可能在增生性瘢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重症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氧合指数(氧分压,吸人氧浓度)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1月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每日1次,治疗7d。分别于治疗后第1d、第3d、第7d时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末正压(PEEP)及两组患者总的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本资料及APACHE1I评分无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第1d、第3d、第7d分别有1、2、2例出血(累计),治疗组分别有0、2、3例(累计)。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第1d和第3d的氧合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7±86.82与228.05±83.6,232.57±114.39与245.8±73.25,P均〉0.05)。第7d时,治疗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89.43±148.41与247.42±86.55,P〈0.05),呼吸末正压明显低于对照组(5.52±0.26与6.21±0.57,P〈0.05)。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h)略短于对照组(152.45±114.45比195.17±118.57,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改善患者氧合,降低呼吸末正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出血副作用未增加,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6.
曲红  王冰 《山东医药工业》2014,(5):299-300,308
目的:比较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赖诺普利、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级高血压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赖诺普利片10 mg·d -1,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 -1,厄贝沙坦片150 mg·d -1。比较3组病人服药6及12个月后的血压控制情况、运动时最大摄氧量。结果服药6及12个月后,赖诺普利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3.09±15.50)/(14.18±9.44)mmHg、(36.49±17.10)/(15.28±8.24)mmHg;苯磺酸氨氯地平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1.80±12.93)/(12.72±9.76)mmHg、(33.85±15.82)/(17.28±7.56)mmHg;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2.90±14.82)/(15.21±10.85)mmHg、(33.85±13.72)/(17.42±11.54)mmHg。3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服药6及12个月后运动时公斤体重最大摄氧量结果( x ± s)分别为,赖诺普利组:20.22±1.15、20.99±1.37;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7.87±1.43、18.00±1.13;厄贝沙坦组:17.98±1.33、18.26±1.53。3组进行比较,赖诺普利组病人长期服药后运动时最大摄氧量改善。结论长期服用赖诺普利可以控制血压并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期酒精暴露和戒断对大鼠不同脑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ofilin)、磷酸化cofilin (P-cofilin)以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自由饮含低浓度乙醇(体积分数为6%)的水溶液2月,对照组大鼠正常饮自来水.2月后撤除酒精进行戒断症状评分,并分别在戒断0h、戒断6h、戒断2d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伏隔核和纹状体区cofilin、p-cofilin (ser3)以及cdk5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撤除酒精后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在戒断6h达到高峰.在大鼠伏隔核区,戒断0h组cofil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31±0.05),(0.39±0.05),P<0.05],戒断0h、戒断6h组cdk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36±0.07)、(0.34±0.07),(0.25±0.05),P<0.05].在大鼠纹状体,戒断0h组cofil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26±0.04),(0.34±0.05),P<0.05],戒断6h组p-cofil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43±0.06),(0.30±0.06),P<0.01],戒断0h组cdk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35±0.06),(0.26±0.05),P<0.05],戒断6h组cdk5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0.37±0.06),(0.26±0.05),P<0.01].结论 长期酒精暴露诱导大鼠形成酒精依赖,并导致相关脑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以及cdk5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室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h和24h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浆脑钠素(BNP)水平.治疗24 h内,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12、8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h、24 h后的BNP值分别为(1040±315)、(995±245)、(570±164) n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h、24h后的BNP分别为(1 080±209)、(962±189)、(490±138) ng/L.观察组BNP治疗1h、24 h后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BNP仅在治疗24h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9.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死亡及深昏迷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从真  徐文玉  许波 《河北医学》2010,16(3):263-26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脑死亡及深昏迷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深昏迷患者进行脑干反射检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同时对46例深昏迷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分析刺激引出的波Ⅰ、波Ⅲ及波Ⅴ的波幅及波峰潜伏期。结果:临床判定脑死亡患者29例及深昏迷患者17例,其中24例脑死亡患者(83%)BAEP检查示波Ⅰ、波Ⅲ及波Ⅴ均消失,仅5例患者(17%)能引出波形,动态监测示各波在首次检查2~12h后消失;17例深昏迷患者波Ⅰ、波Ⅲ及波Ⅴ的波幅(0.31±0.17μV,0.34±0.16μV,0.39±0.20μV)及波峰潜伏期(1.81±0.66ms,3.95±0.47ms,5.94±0.27ms)均较健康对照组异常改变(p〈0.05),其中5例存活患者BAEP检查示波Ⅰ消失,而波Ⅲ及波Ⅴ正常。结论:BAEP检查对于判定脑死亡及深昏迷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判断深昏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尹林华 《医学综述》2013,(23):4363-4365
目的 对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6例,根据是否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分别为联合用药组(38例)和氢氯噻嗪组(38例),联合用药组采用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日1次)联合阿托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氢氯噻嗪组采用氢氯噻嗪(每次6.25 mg,每日1次)进行治疗,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联合用药组和氢氯噻嗪组患者的血压、微量尿蛋白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治疗后8周的收缩压为(140.25±11.94) mm Hg、舒张压为(84.38±8.75) mm Hg均分别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收缩压(84.38±8.75) mm Hg、舒张压(87.25±8.83) mm Hg;治疗后8周的微量尿蛋白为(15.39±5.28) mg/L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29.37±13.21) mg/L;联合用药组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1558.31±278.55) cm/s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1701.63±529.62) cm/s(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