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96-9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诊断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肾损害分为肾损害组与无肾损害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腹水情况、肝性脑病情况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硬化合并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TP分级C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曾应用造影剂、肝性脑病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CTP分级C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及PVD12.5 mm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肾损害情况,年龄、CTP分级C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及PVD增宽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邓绍荣 《中外医疗》2009,28(24):61-6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近3年来慢性肝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为9.35%,其中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6.73%,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发生率12.95%,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发生率14.21%,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P〈0.01),重症肝炎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重度患者。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1)。而与肝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按T2DM患者是否合并NAFLD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IMT,记录斑块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比较,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加,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2DM合并轻度NAFLD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且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的患者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皮肤病变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合并皮肤病变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皮肤护理干预。结果:常见老年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为感染、皮肤瘙痒症及湿疹;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饮酒、空腹血糖、合并基础疾病、血脂异常、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血脂异常、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高危因素;经针对性皮肤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皮肤病变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年龄、空腹血糖、血脂异常、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并据此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减少皮肤病变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5.
杨军丽  夏光云  董文红 《吉林医学》2011,32(26):5419-5420
目的:分析老年人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202例老年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2例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104例,感染率为51.5%。结论:老年人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率高,高龄、卧床、意识障碍、后循环梗死、多次发病及合并糖尿病、心脏病,是老年人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无偿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TP阳性及合并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用两种试剂检测HBsAg、抗-HCV,抗-TP监测方法为ELISA和TRUST两种。两次检验均为阳性者确认为阳性结果。结果:HBsAg和抗-HCV合并感染率为1,抗-TP和抗-HCV合并感染率为3,抗-TP和HBsAg合并感染率为1。结论:三者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存在合并感染的机会。抗-TP和抗-HCV合并感染率较高,HBsAg和抗-HCV合并感染率及抗-TP和HBsAg合并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糖尿病(DM)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和涉及病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63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慢性心衰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CHF合并DM组和CHF不合并DM组,采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中医证候要素及所涉及病位,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合并糖尿病的CHF患者169例,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62例,2组均以老年患者居多,且男性均多于女性。CHF合并DM组平均年龄(68.78±9.86)岁、平均体重(70.97±13.20)kg,均高于CHF不合并DM组(66.65±11.02)岁,(66.61±11.62)kg(P<0.05)。CHF患者中气虚、血瘀是主要的证素,CHF合并DM患者中水饮、痰浊证素分布显著高于于CHF不合并DM组(P<0.05),CHF患者病位证素涉及脏腑主要在心、肾、脾、肺,CHF合并DM患者涉及肾、肺比例显著高于CHF不合并DM患者(P<0.05)。结论与不合并DM的CHF患者相比,CHF合并DM患者年龄、体重偏高,同时水饮、痰浊、肾、肺证候要素分布高于CHF不合DM患者。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合并DM的CHF患者自身特点,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黄程珍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47-4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0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合并病情况分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组、无合并病组,根据血脂情况分为血脂异常组、血脂正常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斑块检出率方面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与无合并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斑块数目方面,合并糖尿病组与合并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斑块稳定性方面,3组合并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与无合并病组间、血脂异常与血脂正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加重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3例肝硬化合并贫血病人进行骨髓像分析、血常规、贫血系列和粪便潜血检查。结果43例肝硬化合并贫血病人中失血性贫血合并缺铁性贫血25例、脾功能亢进6例、溶血性贫血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巨幼细胞贫血9例、合并肝吸虫病1例。结论肝硬化合并贫血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定西卫校、定西师专、甘肃中医学院三校合并为例,对院校合并的意义、合并过渡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合并过渡期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以期对合并过渡期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674例,发生室间隔穿孔5例,发生率0.7%.其中男性2例(40%),女性3例(60%);平均年龄68岁;合并高血压病3例(60%),合并糖尿病1例(20%).5例中前壁心肌梗死4例(80%),其中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1例(20%);单纯下壁1例(20%).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0.5~1.9cm,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2例(4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均存活,2例药物治疗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均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治疗的要点难点相应护理策略,以期对护理病案的规范化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并总结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诊治的10例急性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诊疗、护理相关资料。结果经积极的临床治疗和严谨科学的护理,最终5例存活,5例死亡,死因主要是迅速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结论护理病案的重点在于心功能状态观察与评估、主动脉球囊反搏的观察及护理、室间隔封堵术后护理,同时要加强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健康指导等护理记录的规范和细化。规范化的心内科专业护理记录有助于严密地监测病情、精心的护理,为挽救患者生命增添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蛋白(LDL-C)、高密度蛋白(HDL-C),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IVST、LVEF、LVDD等指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IVST、LVEF、LVDD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Fb、nbl、nbh、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液动力学及血脂水平,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可迅速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本文报道的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均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明确诊断,典型图像为室间隔可见连续性中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自左室向右室五彩镶嵌样过隔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5.
覃俊安  张施明  林小刚 《西部医学》2009,21(9):1512-1514
目的观察比较培哚普利与卡托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扫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46例,卡托普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36例。治疗1周~12个月后,观察三组临床疗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CUG)检查,分别测定计算并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DVI)、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乙VPWT)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CUG各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12个月后培哚普利组LEDVI、LESVI均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P〈0.05),而LVEF显著高于卡托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发生。培垛普利与卡托普利比较,疗效更高、安全性更大、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3DT),研究正常人和前壁心肌梗塞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患者的心室腔内血流流场、流体力学状态与心肌机械力学状态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0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0例,首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之后分别进行实时全容积成像三维成像图像采集和VFM图像采集,在获取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后分析图像,自动计算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各节段室壁运动峰值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等参数,在VFM血流图像中分析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流线和漩涡等左心室流场参数.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VEDV增大、LVEF减小(P〈0.05);病例组在射血期左心室心腔内仍可见占据绝大部分左心室心腔的整体涡流;病例组的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涡流总持续时间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旋转率(rotation rate,RR)、扭转角度(twist angle,TA)及扭转率(twistrate,TR)越小射血期左心室内涡流范围越大(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增大),持续时间越长,成显著负相关(r=-0.693,r=-0.751,r=-0.655,r=-0.672,P〈0.05).结论左心室前间隔中间段、前壁中间段、心尖段RS、AS减低直接导致了本来在左心室内舒张期形成的涡流直接延续到了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之后,提示左心室重构以后心室形态改变,局部收缩功能减低导致了左心室内血流速度减低以及涡流持续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左心室心腔内流体力学效率,使心脏搏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替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手术127例进行临床分析,年龄13—76岁,平均54.5岁,60岁以上38例。风湿性心脏病64例,先天性瓣叶畸形28例,退行性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18例,其中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单一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6例,狭窄伴关闭不全46例。其中有主动脉窦瘤破裂3例,合并二尖瓣病变68例和(或)三尖瓣病变4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主动脉夹层8例、冠心痛2例、陈旧性脑血管意外6例,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3例。心功能Ⅲ级82例,Ⅳ级45例。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LVED、LVEDV、跨瓣压差、LVEF、LVEFS)。结果心超提示:LVED、LVEDV、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减少,LVEF、LVEF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近期明显改善,中期效果更好。平均随访36个月。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技术、围术期处理的提高、心肌缺血再血管化手术及对伴发心脏其它疾病的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研究柔红霉素致滇南小耳猪急性期心肌损伤的左心室应变特点及心肌病理改变。  方法  选取滇南小耳猪6只,常规给予麻醉后连接心电图电极,予柔红霉素进行静脉推注,制成心脏毒性急性期动物模型,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 d进行心脏超声数据获取、抽血进行cTnT测定,处死后进行心脏、肝脏的病理检测。超声参数获取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速度、A峰速度及E/A比值、自动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分层纵向应变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急性期心肌损伤给药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Ds)、室间隔舒张末厚度 (IVSd) 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 (PWd),M型测量左心室EF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给药后血清cTnT浓度虽然逐步升高,但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较给药前所测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肝脏和心肌细胞不同程度出现水肿、充血表现,心内膜出现玻璃样变和粘液样变。给药前后左心室整体和心内膜层的GLS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中间层及心外膜层的GLS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大剂量蒽环类药物对心肌会产生急性期的心肌损伤,病理结果支持心肌细胞的损伤。同时常规测量心腔大小以及EF不能及时反应出心肌的功能损伤,应用2D-STI技术测量左心室纵向应变以及心内膜层中心应变相较于传统心脏超声数据如EF等能够更敏感地发现应用蒽环类药物后的心脏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中医辨证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方法:对56例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患者中医辨证要素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病性证素为阳虚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高(71.88%),阴虚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低(18.18%);病位证素为心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高(57.14%),肾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低(36.36%)。结论: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病性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由强至弱呈阳虚〉气虚〉热盛〉血虚〉痰饮〉阴虚的趋势;病位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由强至弱呈心〉肺〉脾〉肾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