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再取该表达质粒中的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序列和基因片段克隆入pJW4303载体中,获得相应的双表达核酸疫苗,经筛选鉴定后,以293T细胞瞬时表达检测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成功以pIRES、pJW4303为载体的4种HBcAg和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表达证实HBcAg和FL胞外段均能高效表达,基因位于IRES上游时表达水平较高。结论:用IRES元件实现了HBcAg和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pJW4303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两基因表达水平优于pIRES为载体的核酸疫苗。  相似文献   

2.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短期体外扩增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GF)的不同组合对脐血CD34 细胞短期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分高纯化脐血CD34 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于第4,7,10,14天检测CD34 细胞百分率和有核细胞(NC)总数。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各组的NC扩增倍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虽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在FL、TPO,GM-CSF、SCF、IL-6、G-CSF、EPO和IL-3等因子作用下,NC扩增倍数在培养第14天达高峰,为328.96倍;而CD34 细胞扩增倍数在培养第7天达最高峰,但在FL、TPO、GM-CSF、SCF,IL-6、G-CSF等因子作用下,CD34 细胞扩增倍数最大,7d后达25.23倍,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 脐血CD34 细胞在HGF作用下,扩增时间以7-10d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不同组合方式对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的扩增作用.方法:应用StemsepTM阴性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34+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不同组合细胞因子进行扩增1~3w.结果:FL+Tpo+SCF+IL-3+GM-CSF+G-CSF+Epo组合的扩增效果最佳,可分别扩增细胞总数、造血祖细胞集落总数(CFCs)、CD34+细胞达1627.57±52.93、56.78±8.13、41.09±4.11倍.FL和Tpo具有明显的协同扩增早期祖细胞的作用,CFCs和CD34+细胞在1~2w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后逐渐衰退.结论:合理的细胞因子组合在大量扩增造血细胞的同时也有助于早期造血祖细胞的自我更新,把握适宜的扩增时机,将有助于扩增细胞在质和量上满足移植和基因治疗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nl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为基质的无血清培养方法,体外扩增脐血造血干细胞(cord blood stem cells,CBSC),研究BM—MSC支持造血的功能,以能最终用于临床。方法: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干细胞因子(SCF)、fit3/flk2配体(FL)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无血清培养液,比较有或无MSC条件下,体外扩增脐血CD34^ 细胞两周后检测总细胞TC、CD34^ 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和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增加倍数。结果:在TPO、FL、SCF、和G-CSF的作用下,经两周体外扩增后有MSC组的TC、CD34^ 细胞、CFU—GM、CFU—C和LTC—IC数较起始分别增加了427、39、125、104和16倍。单纯用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无MSC组,TC、CD34^ 细胞、CFU—GM、CFU—C数分别增加了62、11、25、24倍,但LTC-IC只有扩增前的0.8倍。结论:以人BM—MSC为基质的无血清体外培养体系可以更有效扩增CBSC,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 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 4种条件培养液 (胎儿肌肉、胎盘组织、外周血、脐血单个核细胞 )对脐血CD+ 34 细胞进行 2周的体外扩增 ,并和三细胞因子组合 :干细胞因子 (stemcellfactor ,SCF)、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flt 3配基 (flt 3ligand ,FL) ,对脐血CD+ 3 4 细胞扩增结果进行了比较 ;利用ELISA方法检测 4种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1(interleukin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FL、TPO]的浓度。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条件培养液及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CD+ 3 4 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脐血组优于细胞因子组合 ;4种条件培养液中 ,脐血组细胞因子FL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条件培养液组。结论脐血条件培养液可作为体外培养扩增脐血CD+ 34 细胞有效而廉价的扩增剂 ;细胞因子FL可能是造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 34 细胞体外扩增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Flt-3配体对树突状细胞.结直肠癌细胞融合疫苗的制备和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①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联用,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树突状细胞(DC)前体细胞成熟,应用聚乙烯二醇(PEG)融合技术融合DC和Lovo细胞,制备融合疫苗。②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表面表达和细胞形态来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③裸鼠体内融合疫苗的成瘤活性的检测。④MTT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体外杀伤细胞毒活性。结果:在FL的参与下,成熟DC的细胞数目及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CD80、CD83、CD86等在细胞表面的表达较未加FL组显著丰富;融合疫苗呈悬浮生长,具有两种亲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融合细胞数量较稳定,不出现明显的细胞倍增;融合疫苗接种裸鼠体内后观察30d,未见肿瘤组织生长;FL组融合疫苗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Flt3-L可显著促进DC的成熟;FL组融合细胞的分子表达较非FL组有很大提高,融合细胞具有作为抗肿瘤疫苗应具备的低增殖能力和不成瘤的安全性;DC与结直肠癌细胞融合后作为肿瘤疫苗在体外具有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效应,说明FL对增强融合疫苗抗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效应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鹏  周彤  凌杨 《当代医学》2011,17(35):43-44
目的 探讨转FL基因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小鼠体内抗肿瘤的作用.方法 应用腺病毒为载体,将表达FL可溶性蛋白的基因片段转入小鼠外周血来源的DCs.将疫苗经腹腔注射,观察抑瘤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转FL基因的DCs上清液IFN-γ表达量高于空载体组,激发T细胞能力也高于对照组;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进行免疫治疗后,该组的抑瘤率、生存时间及一般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FL基因转染的DCs可以进一步增加抗肿瘤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4种条件培养液(胎儿肌肉、胎盘组织、外周血、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脐血CD34^ 细胞进行2周的体外扩增,并和三细胞因子组合: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flt-3配基(flt-3 ligand,FL),对脐血CD34^ 细胞扩增结果进行了比较;利用ELISA方法检测4种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FL、TPO]的浓度。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条件培养液及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CD34^ 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效应,脐血组优于细胞因子组合;4种条件培养液中,脐血组细胞因子FL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条件培养液组。结论:脐血条件培养液可作为体外培养扩增脐血CD34^ 细胞有效而廉价的扩增剂;细胞因子FL可能是造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34^ 细胞体外扩增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了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DC疫苗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已经发现了许多扩增DC及其负载抗原的方法,使DC疫苗在肿瘤患者身上开始临床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就DC疫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