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并发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及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模型;采用罗格列酮干预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和观察晶状体的变化。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UTP缺口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标记凋亡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测定凋亡百分率;测定血浆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结果 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 LECs中有凋亡阳性细胞,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其LECs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且随时间的推移、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凋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罗格列酮治疗组凋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降低血糖的机制不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0,1(AQP0、AQP1)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组2组,用STZ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分别于实验开始后2,8周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AQP0及AQP1在晶状体中的表达,各检测10只大鼠20眼。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保持透明,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完全混浊。AQP0及AQP1在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糖尿病性白内障组2周表达较对照组强,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QP0:t2周末=3.598,P=0.001;AQP1:t2周末=3.103,P=0.004);糖尿病性白内障组8周表达较对照组弱,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QP0:t8周末=6.994,P〈0.001;AQP1:t8周末=4.475,P〈0.001)。结论AQP0及AQP1表达异常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丹参滴眼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丹参滴眼作用于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眼的实验,分析丹参滴眼对大鼠晶状体的影响。方法:经大鼠阴茎背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性白内障(DC)模型。实验分为STZ模型组、丹参滴眼组和空白对照组,每周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机记录晶状体变化。于6个月后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取晶状体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裂隙灯观察丹参滴眼组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丹参滴眼组与模型组相比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OD活性增高,MDA降低。结论:本组丹参滴眼可减轻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特点及与P-g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特点及在此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细胞mdr1a mRNA与P-gp的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将3-4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观察7,15,21,29 d时大鼠的血糖浓度及体重的变化和晶状体混浊情况、晶状体纤维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以及P-gp及mdr1a mRNA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B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 d后血糖浓度大于16.7 mmol/L,随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不断升高,晶状体混浊加重。纤维细胞首先表现为肿胀、细胞内有空泡形成,最终表现为纤维细胞的崩解、破裂。晶状体混浊部位在赤道部距周边囊膜100μm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 d后,mdr1a mRNA与P-gp的表达增加,15 d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大鼠晶状体特定部位发生混浊,并随血糖升高混浊逐渐加重,晶状体纤维细胞发生特征性改变;P-gp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Wei A  Liu Y  He S  Zhang T  Wu Z  Liu L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2):155-159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凋亡和增殖特征,探讨其对糖尿病性大鼠CCSM数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性大鼠模型。CCSM原代培养,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采用WST-1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蛋白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和随机血糖水平差异显著(P<0.001)。糖尿病组大鼠阴茎勃起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原代培养所获细胞绝大部分为CCSM。糖尿病组CCSM的增殖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生长因子刺激下,糖尿病组CCSM增殖速率也慢于正常对照组(P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多种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建立发病过程类似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便于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组、特殊膳食诱导组、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各组使用不同方法造模成功后,比较大鼠血糖、尿糖、体质量的变化,并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结果 STZ诱导组70%(14/20)血糖明显升高(空腹血糖〉14mmol/L),5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14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特殊膳食诱导组40%(8/20)血糖明显升高,8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20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85%(17/20)血糖明显升高,6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20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与其他各组糖尿病大鼠相比,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加膳食诱导是安全而有效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制作方法,它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白内障进展缓慢,类似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便于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组、大黄素低(30mg/kg)、中(60mg/kg)和高(90mg/kg)剂量组。后4组大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STZ(6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值>16.7mol/L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大黄素灌胃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8周。每周对大鼠进行体质量和血糖测量,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白内障阶段(0~4)。8周结束后,收集大鼠双侧眼球晶状体,ELISA测定晶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白细胞介素-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内Keap1和Nrf2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Z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血糖升高,晶状体浑浊,ELISA显示氧化应激与炎症水平升高,Western blot法显示晶状体中Keap1蛋白水平升高,Nrf2蛋白水平降低;而与STZ组比较,大黄素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血糖降低,晶状体浑浊减轻,氧化应激与炎症水平降低,Keap1表达下调,而Nrf2表达上调。结论 大黄素可缩短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时间同时减慢其病程进展,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通过调控Keap1-Nrf2通路减轻了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αA晶体蛋白基因启动子(αACP)与HSP70基因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即pαACP-HSP70)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了解外源性HSP70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模型;利用多价阳离子脂质体法包裹表达质粒,球后注射质粒到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眼部。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度的变化。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表达。结果半乳糖+α-70组、半乳糖+HSP70组和半乳糖+EGFP组均可直接观察到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有绿色荧光,且半乳糖+α-70组荧光强度最强,与半乳糖+HSP70组、半乳糖+EGF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与半乳糖+NS组未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半乳糖+α-70组白内障出现的程度与同期的半乳糖+NS组、半乳糖+EGFP组及半乳糖+HSP70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并且其所出现白内障的时间亦延迟(P〈0.05)。结论 pαACP-HSP70融合基因能在大鼠晶体上皮细胞内表达;外源HSP70可能起到延缓白内障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PEXC)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细胞凋亡或增殖功能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EXC患者手术中取下的5~6 mm的前囊膜作为试验组,依照晶状体混浊类型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对照组选取年龄匹配的老年性白内障(ARC)患者术中取下的5~6 mm前囊膜,同样进行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将前囊膜行石蜡切片制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统计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试验组α-SMA、bFGF、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组核性浑浊LEC的α-SMA、bFGF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试验组白核LEC中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α-SMA、bFGF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而Caspase-3、c-fos、c-jun则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状态,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LEC增殖以及凋亡均较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活跃,且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核性白内障LEC以增生和分化为主,而皮质性白内障LEC以凋亡及退行性变为主。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性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凋亡和增殖特征,探讨其对糖尿病性大鼠CCSM数量的影响。
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性大鼠模型。CCSM原代培养,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采用WST-1检测细胞增殖
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 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蛋白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和随机血糖水平差异显著(P<0.001)。糖尿病组大鼠阴
茎勃起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原代培养所获细胞绝大部分为CCSM。糖尿病组CCSM的增殖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在生长因子刺激下,糖尿病组CCSM增殖速率也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CCSM凋亡细胞个数及凋亡
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性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PCNA mRNA表达下降,而
caspase-3 mRNA表达增强,差异显著(P<0.001)。结论在长期糖尿病状态下,细胞凋亡增加与细胞增殖减慢并存,它们共同作
用导致CCSM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