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以减少产妇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48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尽早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出血。结果 4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迅速止血,均抢救成功。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降低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2.
杨俊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51-951
目的及时、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方法7.5%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液,延迟、低压复苏。结果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结论失血性休克有效止血前,优势液体,低压,延迟复苏较常压,即刻复苏,有更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外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是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细胞缺氧引起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抢救时首先要及时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做好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抢救中要争分夺秒、稳中有序、迅速抢救是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压复苏的辅助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2月前来我院诊治的35例外伤性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低压复苏的治疗要点。[结果]35例患者通过低压复苏后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低压复苏失血性休克患者,可通过液体复苏有效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避免由正压复苏带来的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所引出的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5.
杨俊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0):951-951
目的及时、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方法7.5%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液,延迟、低压复苏。结果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结论失血性休克有效止血前,优势液体,低压,延迟复苏较常压,即刻复苏,有更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救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抢救时的护理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61例复苏成功;7例死亡,均为休克分级Ⅲ~Ⅳ级的中重度患者,其中2例多脏器严重损伤患者入院短时间内死亡,1例死于脑疝,1例术中死亡,3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 准确评估休克程度,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及时给予液体复苏,尽快止血并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是成功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控制性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复苏".是指对伴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彻底止血之前,只给予必需的小容量液体进行复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适当的低水平,以保证机体的基本血容量需要,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的有效灌注和氧供.直到彻底止血后再进行积极充分的目标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8.
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俊芝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34-1834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均会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机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及组织血流灌注减少,继而组织缺血缺氧致全身脏器功能受损而诱发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投入抢救,及时准确地观察,迅速有效地抢救治疗,补充血容量,消除失血原因,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5例由于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经急诊抢救无效死亡,2例转送手术室途中死亡;抢救成功89例,抢救成功率92.7%。结论:及时发现和诊断休克,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谨慎选择合理的液体复苏方式,严密观察病情,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病人应尽快手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均会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机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及组织血流灌注减少,继而组织缺血缺氧致全身脏器功能受损而诱发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投入抢救,及时准确地观察,迅速有效地抢救治疗,补充血容量,消除失血原因,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出血量、输液量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呼吸、心率降低显著,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P<0.05);休克急救期,限制性输液组失血量少于大量输液组(P<0.05),输液量明显低于大量输液组(P<0.05);休克后24 h和72 h生存率比较,限制性输液组高于大量输液组(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失血量以及输液量,提高生存率,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失血性休克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血性休克常常导致血压降低,使组织代谢不能维持有氧代谢。显著的血管容量降低将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降低组织灌注,细胞内缺氧,器官损伤和死亡。输注晶体或胶体液和血制品能够挽救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但是,满意的液体复苏方法还没有确立。对于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血红蛋白值不能作为唯一的治疗指标,治疗时应综合观察血容量的恢复情况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本综述就失血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即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液体复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失血性休克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并予以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7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影像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36例患者中3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97.2%。平均手术时间(134.6±54.2)min,平均住院时间(19.6±5.8)d;影响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因素有高龄(>60岁),多种复合伤(>2种),格拉斯评分低(≤8分),动脉收缩压波动大(>30mm Hg),有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出血量大(>1500mL),低血压持续时间长(>2h),重度贫血;其中出血量大、多种复合伤、高龄是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度关注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早期对症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容量治疗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容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急症ASAⅡ~Ⅳ级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视不同出血量,给予乳酸林格氏液、琥珀酰明胶进行扩容;严重失血红细胞压积<24%者,加用输血、纠酸、强心、利尿综合治疗。观察记录术中输液量、输液种类、输血量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计算休克指数。结果手术时间为(204±69)m in,患者入手术室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257±92)m in;术中输入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1 100±220)mL,琥珀酰明胶(900±145)mL;50例均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各观察指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P<0.05),心率显著减慢(P<0.05),休克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合理的容量治疗可以补充失血性休克的循环血容量,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和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底期间诊治的9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C的发生率为同期分娩人数的0.17%,诱发因素依次为产后出血性休克、羊水栓塞、子痫抽搐及妊娠急性脂肪肝。9例患者治愈7例,死亡2例。结论:产科急性DIC绝大部分发生在胎儿娩出后,且多发生在有并发症的孕产妇。诊断根据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确定。  相似文献   

16.
段伟生  吕伟  张晚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4-185,188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银联松 《医学综述》2013,19(8):1508-1510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20例失血性休克代偿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充分补液后,三组分别应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DA联合NE治疗休克,观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CVP)、精神状态、肢端血运和尿量。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三组血压、CVP有所上升、精神状态及肢端血运有所改善、尿量有所增加,NE组和联合组心率下降,联合组血压、CVP的提升及精神状态和肢端血运的改善明显好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NE以及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韦启鹏 《海南医学》2012,23(13):39-41
目的探讨胸腹部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胸腹部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包括稳定生命体征、手术止血及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选择延迟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选择即刻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及碱缺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为92.54%,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观察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及碱缺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腹联合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应该早期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血管内源性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婷婷  王刚  高长青 《医学争鸣》2005,26(3):220-222
目的:评价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乌司他丁对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影 响.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创伤失血性休克 组和创伤失血性休克乌司他丁治疗组,观察休克前后血浆血 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和肾上腺髓 质素(ADM)两组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及乌司他 丁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创伤失血性休 克乌司他丁治疗组休克后ET,ADM和TXA2的血浆浓度分别 在不同的时相点较休克前有显著增高(P<0.05),其中乌司 他丁治疗组的TXA2和ET血浆浓度的增高程度均显著低于 休克组(P<0.05).乌司他丁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期较休 克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参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整个发展过程,并在休克过程中对 血管舒缩及血液灌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 他丁能提高休克时的平均动脉压,并通过抑制TXA2和ET的 升高,改善灌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