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96年Salmen首先在人体的胃粘膜上发现一种螺旋形的细菌,当时,对其意义未加阐明,直到1982年Marshall成功地培养出此菌,现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在胃镜检查的病人中,约40~60%发现此细菌。Koch's认为,确定一种细菌为致病菌必需具备三点:①在病人中均可发现该菌,而且细菌的分布应与病灶一致;②在患者的体内培养出该细菌;③接种于易感者可发生疾病。许多  相似文献   

2.
<正>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微生物,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t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原名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HP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其致病严重性的认识和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 HP致病性的认识过程 自1983年分离出HP以后,人们已认识到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高度相关性。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上,HP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病的致病菌,一个专题委员会基于HP研究的重大进展,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但在此间的许多会议上与会者对HP引起消化溃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细菌尿与脓尿的关系。方法:195例患者于治疗前认真清洗和消毒会阴部,然后取中段尿送培养,有细菌生长者作菌落计数及药物敏感试验,依据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菌尿(尿中无细菌生长)、低菌尿(尿中细菌<105个/ml)及高菌尿(尿中细菌≥105个/ml)3组。将全部患者的脓尿按以下标准分为3组;轻度脓尿为尿液中白细胞5~20个/HP;中度为21~30个/HP;重度为>30个/HP。将脓尿与细菌数量的差异作显著性检验。结果:195例中,轻度脓尿55例,中度60例,重度80例。无菌尿109例,低菌尿48例,高菌尿38例。结论:对尿路感染患者的脓尿及菌尿均应认真对待,严重再发性感染应精密随访,加强治疗及预防。反复发作者应当用抗生素半年以上。应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并经常排空膀胱。性交后排空膀胱可减少再感染机会,但睡前服1次预防量的抗菌药可能会更有效。大多数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培养细菌计数低于105/ml,因此,关于细菌尿对有症状患者的诊断价值,值临床医师和微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用互补于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A基因片段的两对引物进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外引物的扩增片段为552bp,内引物扩增片段为310bp,用该方法检测1株HP标准菌株(N-CTC14126)和20个HP临床分离株均阳性,而其他12种肠道菌均为阴性,特异性100%,敏感性可检测到0.1fg细菌DNA的水平,优于目前国外的报道。取胃粘膜活检标本30例,用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染色作为参照方法检测,20例为阳性,10例阴性,N-PCR检测结果与之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幽门弯曲菌的过程中,发现在人的胃粘膜上有一种在形态上与幽门弯曲菌不同的螺旋形细菌,与国外报道的人胃螺旋菌相似,迄今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 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634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在距幽门5cm以内的胃窦部钳取粘膜组织4—6块,进行细菌培养,涂片革兰氏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HE染色供组织学诊断,warthin-Starry银染色镜检细菌。共检出幽门弯曲菌阳性者  相似文献   

6.
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称为幽门弯曲菌。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细菌在生物学特性、超微结构等方面又与其他弯曲菌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把它从弯曲菌属中划出来,作为新的一个属,易名为幽门螺旋菌(英文缩写HP)。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动物  相似文献   

7.
杂志信息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牙斑中检出幽门螺杅菌 报《中华医学杂志》1995年75卷第12期报道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杨海涛等,用互补于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A基因片段的两对引物,建立了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方法,并用其对29例胃粘膜和牙斑标本进行了HP检测。 结果发现胃粘膜标本有21例呈阳性,8例阴性,与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对照结果完全一致。在21例阳性者中,有8例在牙斑中检出HP,而8例阴性者牙斑N-PCR均阴性,说明在牙斑中确实存在HP,但数量可能很少。结果提示,HP可通过口-口途径传播。(陈新石)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旋杆菌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等发现。1989年下半年Goodwin提出G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应另归于新属称Helicobacterpyloei(HP)。本文通过病史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P检测以进一步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ed首次报道在人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旋菌(HP),并提出该菌的感染可能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成人现已基本肯定80%慢性胃炎、70%以上的胃溃疡、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及100%复发性溃疡HP呈阳性“’。在儿童,也存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这与成人相似,但发病率较成人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造成疏忽或误诊‘”。1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HP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弯曲菌,1989年Goodwin观察到该菌在超微结构、生长条件和含有大量尿素酶等方面与弯曲菌属细菌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在人的胃粘膜上发现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动的无芽胞细菌,生长在无需氧环境,有光滑的细胞壁及鞭毛,与胃炎的发生关系密切。我科于1991年经胃镜对23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表浅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2例,表浅萎缩性胃炎3例,行胃窦部粘膜活检,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作胃粘膜涂片检测(HP),其结果23例受检者中17例HP阳性,HP感染率为73.91%,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条件致病菌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培养,K-B药敏试验法,支原体培养及衣原体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前泌物或前列腺液标本。结果:238例非淋菌性尿道炎病人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211例(88.6%),支原体培养阳性37例(15.6%),其中与细菌共同阳性30例,衣原体阳性24例(10.8%),其中与细菌共同阳性14例,与念珠菌共同阳性1例,念珠菌阳性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该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菌谱分布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120及专用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标本转种至培养基分离、鉴定、药敏。结果 2 370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到细菌291株,阳性率为12.28%。临床分离的2 37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71%,革兰阴性菌占23%,真菌占1%,其他占5%。分离数列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5%)、大肠埃希菌(26%)、金黄色葡萄球菌(13%)。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未出现耐药菌株;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阿米卡星。结论血培养分离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高,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了解血培养中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减少细菌耐药和医院感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药敏)结果,40例VAP患儿的痰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97株,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苯唑西林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也有个别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高度耐药。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1例(其中1例患儿同时有细菌和真菌感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9例,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黏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为多重耐药。痰培养检出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结论:血培养结果提示新生儿败血症多为葡萄球菌感染,VAP痰培养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应根据其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一种快速而准确的血培养及细菌鉴定方法,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增菌培养基中加入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琥珀酸并利用旋转培养箱进行血液增菌;直接从阳性瓶中提取菌体,在加大生化鉴定管底物浓度和接种菌量的情况下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血增菌培养显示阳性时间最早为4 h,90%以上的阳性标本能在24 h内呈现阳性反应。呈现阳性反应后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能在4 h内鉴定到种。结论:利用旋转培养箱进行血培养和细菌鉴定可缩短细菌培养和鉴定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建立快速检测细菌DNA的方法。方法 设计一对共同引物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 ,扩增细菌核糖体 2 3S亚单位基因 2 3SrDNA。对 2 3种临床常见致病菌、培养物及临床病例标本采用该方法进行检测 ,并与常规细菌培养法比较。结果 该方法可检测细菌下限为 2 5CFU ,与真菌、乙肝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对纯菌及培养物均可检出一条明显DNA条带 ,革兰阴性细菌约 35 0bp ,革兰阳性细菌约 4 0 0bp。临床标本 2 3Sr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方法 (P <0 0 1)。结论 应用所设计的共同引物 ,检测细菌 2 3SrDNA ,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比常规培养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6.
赵凤清  曹学 《中外医疗》2012,31(19):13-14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选药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1年6月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3例,对其痰液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63例标本痰液培养阳性46例,阳性率73.02%。检出菌种11种,革兰阴性菌(G-菌)6种,革兰阳性菌(G.菌)5种。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细菌53株,其中G-菌37株,占69.8l%,G+菌16株,占30.19%。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万古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利福平中度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培养病原菌种类多,耐药菌株多,临床用药限制多,应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为主,痰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段群欢 《海南医学》2012,23(16):124-126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464例胆道手术患者于手术中抽取胆汁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分析其实验结果。结果 464例患者中,胆汁培养阳性114例,共培养出细菌12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1株(74.0%),革兰氏阳性菌32株(26.0%),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性较好,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性较好。结论胆汁培养阳性率与胆道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治疗胆道感染首选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广谱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加用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伴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52例CPHD患者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共送痰培养检测406次,培养出病原菌364株,其中细菌278株,真菌86株;革兰阴性菌182株(65.5%),革兰阳性菌96株(35.5%)。252例CPHD患者中有82例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较吻合,感染控制不佳112例根据痰培养更换或联用抗生素后感染多数得到控制,有34例耐药明显,感染无法控制最终死亡,住院病死率为13.5%。结论 CPHD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常用抗生素耐药明显。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药物滥用致细菌耐药引起难治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液培养细菌分离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本院1078例血培养标本细菌分离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8份血标本中分离出细菌95株,分离率为8.81%。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42株,其中真菌7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100%,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率100%。结论掌握本院血培养细菌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耐药菌株更好服务于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84例CSOM脓液同时进行了需氧菌、L型菌、厌氧菌三种培养。L型菌阳性病例检出率为73.8%。在脓液标本中混合感染率达71.4%(60/84),主要为不同菌型的混合感染(57/60),其中以需氧菌与L型的混合感染为主(42/57)。本文初步讨论了L型菌在CSOM发病中的作用,与混合感染的关系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