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真空浸润法制备一种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其中癸酸(CA)和棕榈酸(PA)低共熔物为相变工作物质,膨胀珍珠岩(EP)为载体材料。通过FT-IR、SEM、DSC和TG等手段研究定型相变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微观结构、热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CA-PA合金通过物理结合被均匀地吸附在膨胀珍珠岩的孔道中。膨胀珍珠岩吸附CA-PA合金的最佳质量分数为55%,熔融潜热、凝固潜热分别为81.5、79.7 J/g,对应的熔融温度、凝固温度分别为27.9、19.1℃。冷热循环1 000次后,CA-PA/EP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基本不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得到无毒绿色的药物载体。[方法]以二氧化碳为介质,运用超临界快速膨胀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和萃取时间下,二氧化硅气凝胶对洛伐他汀的负载效果。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差热-热重和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对负载药物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测试。[结果]超临界快速膨胀方法可以在二氧化硅气凝胶载体中负载一定量的药物,负载率约为30%~50%,并且与原药相比,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中空纤维丝、热可逆凝胶和低吸附培养板3种三维培养体系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增殖水平,寻找效率较高的HCV体外培养系统。方法:利用中空纤维丝、热可逆凝胶及低吸附培养板培养永生化人肝细胞HuS-E/2,通过X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基因型为2a型的HCV病毒株JFH1进行感染,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标本,利用实时PCR法检测细胞中HCV的滴度。结果:在中空纤维丝和热可逆凝胶中培养的HuS-E/2细胞增殖曲线为持续递增,至培养结束时细胞数为初始培养数的2~3倍,JFH1感染后中空纤维丝方法培养的细胞中HCV滴度为2.00×103 copies/1 μg total RNA,热可逆凝胶培养的细胞中HCV滴度为2.95×103 copies/1 μg total RNA,低吸附培养板方法培养的细胞中HCV滴度为1.18×103 copies/1μg total RNA。结论:与中空纤维丝及低吸附培养板比较,热可逆凝胶法为基础的JFH1体外培养系统细胞生长稳定,HCV复制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界面聚合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与己二胺为单体聚合形成的聚脲为外壳,以正十八烷、薄荷素油的混合物为芯材,制备了具有薄荷香味的相变微胶囊。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对微胶囊的形貌、化学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为球形,平均粒径约7.0 μm,有较高的储热能力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芯材中添加8.3%的正十四醇或高熔点石蜡,可很好地抑制相变微胶囊的过冷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物质,沸石为骨架的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测试手段对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的结构、相变行为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PEG的分子量,可以得到不同相变焓和不同相变温度的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其相变焓可达105.41 J/g,热稳定性良好,起始分解温度高于300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聚乙烯醇/魔芋胶复合凝胶,考察处方工艺因素对其体外释药的影响。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采用冷冻-解冻法制备聚乙烯醇/魔芋胶复合凝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研究,考察凝胶材料用量、聚乙烯醇/魔芋胶比例、药物量、反复冷冻-解冻次数等因素对复合凝胶释药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凝胶材料用量、载药量和冷冻-解冻次数增加,复合凝胶的释药速度减慢;聚乙烯醇/魔芋胶比例为2∶1时,药物释放最慢。结论聚乙烯醇/魔芋胶复合凝胶对盐酸小檗碱具有缓释效果,可通过处方工艺因素调节其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7.
以水玻璃为原料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液,滴加入锆酸四正丁酯异丙醇溶液,使水解的锆酸定向吸附至二氧化硅表面并缩聚为氧化锆从而形成氧化锆包覆的二氧化硅水溶胶。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分析和不同微粒表面ζ电位与Gouy-Chapman模型计算表明:二氧化硅表面氧化锆的包覆率为57%。紫外可见光研究表明:该纳米微粒紫外吸收随粒径的增大有所下降,可见光的透过性也略有下降。经喷雾干燥成粉后,复合微粉的比表面积为135m2/g。XRD分析表明:有少量的ZrO2单斜晶型存在,600℃煅烧后,粉体比表面积100.5 m2/g,呈单斜晶型;1 300℃煅烧后,粉体比表面积为67.3 m2/g,为四方晶型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温度/超声双重响应型脂质相变液滴(lipid phase?change droplet,LPCD),并将其与水凝胶进行复合,通过温度或低强度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调控LPCD的内核发生液?气相转变,继而调控水凝胶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方法:首先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出脂质膜壳的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PFH)相变液滴,对其在温度和LIFU调控下的形貌变化、相转变能力进行表征,同时评估液?气相变前后LPCD的超声造影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水凝胶进行复合,通过各项表征评估温度/超声引起的液滴相变对水凝胶内部结构、浮力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LPCD在温度或超声调控下有良好的相转变能力和超声造影能力。脂质液滴相变可使水凝胶内部生成直径在微米量级的诸多气孔,浮力得到显著提高, 压缩应力和溶胀性能也有所变化。结论:脂质相变液滴?水凝胶复合材料(LPCD@Hy)是一种有潜力的智能响应型诊疗用微纳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蒙脱石为基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蒙脱石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制备条件下制得TiO2/蒙脱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垃圾渗滤液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TiO2溶胶/蒙脱石为5mL/g、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陈化温度80℃、陈化时间12 h、焙烧温度200℃时,复合材料对垃圾渗滤液的COD、UV254和UV410的效率分别达到57.04%、55.39%和66.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牡蛎与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进行结合,并对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将牡蛎的形状进行重塑并使用相应的化学试剂进行脱脂脱蛋白处理,使用时采取进一步的灭菌处理。选取成年的新西兰大耳兔5只,采用抗凝血管抽取血液约3 m L,使用3200r/min转速离心处理15min,取上清液约1 m L与含10%氯化钙的凝血酶溶液约0. 2 m L同时注入牡蛎小孔处,完成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牡蛎复合型人工骨替代物的制作。按照国家医疗器械与有机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方法制成该材料的浸提液。使用浸提液通过热原实验、溶血实验对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牡蛎复合型人工骨替代物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热原实验中实验兔的温度升高值分别为0.3℃、0.4℃、0.7℃、0.2℃、0.2℃;溶血实验中该材料的溶血率约为1%。结论: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牡蛎复合型人工骨替代物无溶血作用及无致热源的存在,说明具有较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