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3 d进行血清FIB和D-D检测,并根据彩超结果分为DVT组10例和非DVT组7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结果研究组中的FIB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VT组术后第3 d FIB和D-D均高于术前(P<0.05),非DVT组术前和术后第3 d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 d DVT组FIB和D-D均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834,t=14.020,P<0.01。结论 FIB和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潇  李玲利  何凌霄  廖灯彬  侯晓玲   《四川医学》2022,43(11):1091-1096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效能。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DVT发生率为25.26%;术后1 d血浆D-D、术后3 d D-D、FIB及血栓弹力图参数DVT组均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年龄、体质指数、术后1 d D-D、术后3 d FIB、术后3 d D-D、血栓弹力图参数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P(正)<0.05);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FIB联合预测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健侧血栓应值得临床医师关注,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D、FIB对DVT预测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接受超声及凝血指标检测,分析超声及凝血指标诊断DVT的价值。结果90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8例发生下肢DVT。超声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7.37%、98.08%;D-D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21%、94.23%;Fbg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8.95%、92.31%;联合检测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100.00%、94.23%。38例DVT患者分为慢性血栓9例、亚急性血栓15例、急性血栓14例。按照DVT的发生位置,将DVT分为左下肢血栓14例、右下肢血栓18例、双侧血栓6例。按照DVT的堵塞情况将38例患者分为完全堵塞20例、不完全堵塞18例。累及股静脉1例、腘静脉4例、腓静脉5例、肌间静脉20例。急性组血浆D-D、Fbg水平高于亚急性组及慢性组(P<0.05),亚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超声与D-D、Fbg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三者合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315例325髋;全膝关节置换(TKA)24例31膝。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检测凝血纤溶情况,术后1、3、5 d监测D-二聚体(D-D)。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19例DVT(25侧肢体),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6例,周围型13例。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1天和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肺栓塞情况。结论:对高危老年病人应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安全有效,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DVT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方预防和治疗。观察2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非DVT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术前3 d比较,2组术后7 d PT、APTT明显升高(P<0.05),而D-D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非DVT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PT、APTT水平,降低D-D水平,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对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CRP、D-D及IL-6水平分别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下肢DVT患者血浆CRP、D-D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急性炎性反应因子在下肢DVT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血浆CRP、D-D及IL-6对下肢DVT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对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DVT可分为DVT组(25例)、无DVT组(55例).观察2组血栓弹力图、血浆D-D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3天、术后48h、术后96h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15例产妇患者血浆D-D水平,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作为标准检查。规定血浆D-D水平大于5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结果 415例患者中彩超检出39例(9.4%)有急性DVT,D-D检测敏感度92.3%,特异度97.4%,准确度95.7%,阳性预测值78.3%,阴性预测值99.2%,χ2检验P=0.423,D-D水平与彩超具有基本相同的检出率。结论血浆D-D检测对于剖宫产产妇DVT形成的诊断是一种有效而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