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的气味即指四气、五味.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如石膏性寒、附子性热、桂枝性温、葛根性凉等.此外,有些寒热之性不显的平性药,如甘草等及微寒、微温药等也未越出四气范围.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相似文献   

2.
通常我们所说的气味是指用鼻子可以闻到的味道和用舌头尝可以感觉到的滋味。而中药里所说的气味却并非完全如此。中药归纳起来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气,也称药性;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气与五味是对中药性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平时习惯称为“性味”。  相似文献   

3.
刘长稳 《开卷有益》2014,(11):50-51
<正>中医开具处方,遣药中须缜密斟酌每一药味的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相似文献   

4.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是说人每天都需要饮食。古今中外,对饮食问题都很讲究。讲究饮食,大多着重于营养价值和色、香、口味方面,很少讲究“四气”和“五味”的作用。对这一点,中国医药学家却很重视,认为: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饮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下面谈些个人的体会。 一、何谓“四气” 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究其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凉次于  相似文献   

6.
中药     
1、何谓中药的“四气”“五味”?其功能是什么?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  相似文献   

7.
中药的性能概括地说有“四气”、“五味”的特点。“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药物的味与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的饮食调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悉了解食物的性能是饮食调护的依据。中医认为任何一种疾病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表现为偏寒、偏热、阴虚或阳虚 ;任何一种中药大都有其偏性 ,偏寒或偏热 ,偏凉或偏温 ,用药的原则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补偏救弊 ,调整人体失调的阴阳 ,也就是“虚则补之 ,损则益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些用药原则也适用于饮食调养 ,许多食物本身就是药物 ,能起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因而食物的性能也可以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等中药理论来说明。如大蒜辛温 ,能杀虫止痢、镇咳治症、解毒消肿。大枣甘温 ,补脾和胃、益气调营 ,能…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是以气味而成其性。同一药物,又可因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性味功效。清·徐大椿《制药论》曰:“凡物气厚力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始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醇矣。”故临床用药时,或取其偏、或制其偏,以发挥最佳疗效。药物的炮制方法有制其形、制其性、制其质、制其味之不同,兹分述其与临床药物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